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太極拳丨「勁」與「力」的區別原理

明確「勁」與「力」的根本區別在太極拳拳理中很重要。太極拳家都很忌諱用「力」來表示,尤其是在個體練拳時,對「力」的認識理應明白。從心理上要丟「力」的概念,在拳架中應逐漸消除「力」的存在。

關於力的理性:


  •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能使物體獲得加速度或發生形變的作用,力不能離開物體獨立存在;

  • 力對物體作用的效果取決於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 力的出現總是成對的;

  •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得保持原有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以上四點力的理性充分說明在練拳時,不應有力的表現和理念,力是直線運動,而個體練拳難以產生力,只能「用心不用力,重在意念」。

「勁」是太極拳特殊的力學結構,在大小、方向、作用點及動態傳遞等同時得到了提高、改善,是一種升華了的特殊功能。

關於勁的理性:

  • 勁是人體空間內,通過人的肌肉、筋骨的放長,用螺旋纏繞的方式,由經絡氣血運動而產生的,在人體中可以獨立存在;

  • 勁的方向、大小、作用點和運動方式是變化莫測、隨機應變的;

  • 勁的量化大小根據人體鍛煉、內氣儲存量的變化、肌體伸縮度的變化而決定的。

物理的力與人體中的「力」是有區別的,人體中產生的「力」是許多人每日都能體會到的,如拉車、舉重、提物,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本能的,從而人與人之間就產生了誰力大誰力小的現象。這種「力」就是後天所產生的力,隨著年歲由小到大,力氣就不斷地增大,又隨著年歲的衰老,力氣就越來越小了。這種靠肌肉和骨骼的直線運動是人們生活所必備的,是維繫生命的重要力量。而在練拳時,生活中的這種「力」就不需要了,它會在拳架中顯出掘力和僵勁,使人體不能鬆弛,空間比較窄小,運動笨而慢。在長期練習中,要去僵求柔,丟棄笨力,去掉僵勁,使人體空間運動實現。人體中先天的元氣產生,空間中元氣鼓盪運行,運行中元氣催動外形的太極狀態。

打太極拳要不要用力呢?

這是初學者最為關注的問題,回答是肯定的:「不可用力。」

前人已明確指出」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用意不用力」。認為太極拳不能有絲毫的掘力,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束縛。太極拳應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太極拳的堅剛內勁,系由柔軟鬆開而生。練架子愈柔軟鬆開,則長內勁愈快。相反,用持力,大多天生有點力量,喜持其力,或習過硬拳,不肯捨棄,故尚不能堅信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之說,雖練太極,終不能得太極最精妙之意。要徹底地否定用力的含義。

但在很多著作中,也提到了力的問題,前人也說「力由脊發」,「向心力與離心力」, "體力」,」合力」……用力來表示,也容易理解和認可,所以初學者往往是用力在打拳,雖然心裡明白而難以做到將掘力去掉。只要道理明白,久練之後就能收到效果。

雖然打拳不用力,但力也是存在著陰陽關係的。我們學習太極拳,健身鍛煉,也要有一種和順的心態,不可太固執,也不要在字面上太認真。雖然在力的問題上只有:」有」還是」無」兩個字,但也不是絕對的。只要全身鬆開,不要用力,「松肩」、「松胯」、「松腰」,放放鬆松,輕輕快快地練拳,對氣血的流通、舒筋活絡是有益的。

太極拳主張重意,在氣勢上要神。古代的拳術,是以比武打擂台的技擊為主,它的套路中一招一式都有深刻的技擊方法和含義。以武藝超群、打遍天下無敵手為榮。當今的專業拳師,身懷絕技,以一擋百,也是了不得的。但是,根據社會的發展,人民文化精神的提高。推廣和普及太極拳運動,是以健身鍛煉為主要目的,推廣太極拳優秀套路已經適應了這一潮流,被國內外練拳愛好者所接受和追求。太極拳的魅力就在於「不用力而用勁」這一重要的方法上。因此,當你開始練拳時,初學者肯定是從有「力」練到無「力」,又從「無力」練到「有力」,從「用力「練到「不用力」,又從「不用力「練到「用力」,這是非長期練習難以做到的。只要堅持明理,一定能行。

太極拳套路中,勁是始終存在的。只要太極陰陽開始,勁就出現在整個人體空間中,一旦人體運動,勁就開始運行。太極拳中常見的勁別有捌、捋、擠、按、采、挒、肘、靠、螺旋纏絲勁......這些勁在人體中產生,在人體空間運行,在動作中表現,構成太極拳的重要套路。因此,太極拳的練習要用勁,不要用力去練習。

摘自:《陳式太極拳拳法與經脈運行》

作者:吳自立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預約免費體驗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