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坐月子期間,媽媽身體會有哪些變化?

產後忙著照顧寶寶,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喲!

作者|孫東霞

來源|醫學界婦產科頻道

懷胎十月,一朝分娩!生了娃,當了新媽媽,沉溺於喜獲寶寶的同時,不要忘了自己身體會發生的一些變化哦,了解這些變化不僅有利於身體的恢復,還可以幫你輕鬆度過一個愉快的月子期。

我們傳統意義的「月子」是從生產的第一天到孩子滿月的一個月內,現代醫學沒有這個概念,但不等於產婦可以等同於常人,我們把從胎盤娩出至產婦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復或接近正常未孕狀態所需的一段時期,稱產褥期,一般規定為6周。

本文將結合本人生娃的經驗,總結了一些針對產褥期相關問題的建議和對策,供媽媽們參考。

生殖器官的復舊

一般情況下,媽媽生完寶寶後生殖器官如子宮、 子宮內膜、子宮頸,以及外陰和陰道都會出現多方面的生理變化,不久即將恢復正常狀態及功能。

其中子宮的變化最大:懷孕前子宮50 g,妊娠足月時增加到1000 g左右,孩子出生後慢慢恢復到孕前水準。很多媽媽產後會在自己的腹部摸到一個硬疙瘩,不要緊張,其實這就是復舊中的子宮。

因此新媽媽可以在產後最初的幾個小時內經常按摩子宮刺激它的收縮,且摸到的子宮越硬越好。

Tips

建議新媽媽在產後42~56天做個彩超複查,看看子宮有沒有回復到正常,這一點是非常有必要的。

乳房的變化

新媽媽一般在產後2~3天開始漲奶, 乳房增大,變的結實,局部皮膚溫度增高,開始乳汁的分泌。另外,有些媽媽會出現副乳,也會隨著乳房一起漲、產生乳汁。分娩後由於雌孕激素水準下降,泌乳素上升,刺激乳房開始泌乳。媽媽若觸碰乳頭、聽到寶寶的哭聲、間隔一段時間以及其它因素的刺激都會刺激乳汁的分泌。當然,乳汁分泌的多少與產後營養、健康和精神狀況有關。

Tips

漲奶:漲奶會持續一定的時間,新媽媽在乳腺管還沒有完全通好之前不要喝豬蹄湯、雞湯等濃湯之類的,建議產後一周左右再喝,以免造成乳汁淤積。

乳頭皸裂:這種情況多數是因為餵養姿勢不正確,建議糾正姿勢,使寶寶的嘴含住更多的乳暈,做到有效餵養。

母乳餵養姿勢有:

判斷寶寶是否有效含接:

泌尿生殖系統的變化

產褥期容易發生泌尿生殖道的感染,原因有:

妊娠時,由於增大的子宮壓力可導致腎盂、輸尿管積水。

順產的時候,臨產時胎兒先露部位會對膀胱形成壓迫,如果發生滯產,會導致母體膀胱三角區充血、水腫及粘膜出血,嚴重時會阻塞尿道而形成尿瀦留。

再加上分娩時胎兒先露部分的壓迫,會出現膀胱肌肉收縮功能障礙,或尿道、尿道外口、陰道、會陰創傷疼痛,反射性地使膀胱括約肌痙攣,增加排尿困難,從而增加泌尿生殖道的感染。

妊娠期體內瀦留的大量水份均會在產後數日內排出,因此這就是新媽媽產後會出大量汗的原因,以排出體內的水分。

Tips

因此,坐月子也要注意個人衛生,不能一味聽信月子期間不能洗頭洗澡的舊觀念,做好防護工作,是可以洗澡洗頭的。

呼吸、消化系統的變化

分娩後腹腔壓力的消失,使橫隔恢復正常運動。孕期主要採取胸式呼吸,分娩後又轉變為胸腹式呼吸。產褥期胃、小腸及大腸恢復正常位置,功能恢復。但腸蠕動減慢,常會有腸脹氣。產褥初期新媽媽一般食慾欠佳,由於進食少,水分排泄較多,因此腸內物較乾燥,加上腹肌及盆底鬆弛、會陰傷口疼痛,極容易發生便秘。

Tips

建議新媽媽產褥期多攝入些新鮮蔬菜、水果。

血液循環系統的變化

生娃寶寶後,巨大的子宮施加給下腔靜脈的壓力消除,靜脈血迴流增加,以致產後第一天血容量即會有明顯增加,血細胞比容相應下降。此後,血容量會漸漸減少,血細胞比容基本保持穩定。

在產褥期第一周內中性白細胞數很快下降,妊娠末期下降的血小板數在產褥早期迅速上升,血漿球蛋白及纖維蛋白原量增加,促使紅細胞有較大的凝集傾向。

Tips

建議媽媽在月子期不要總是躺在床上,可以做一下適當的運動:如散步、瑜伽、產後操。

腹壁、皮膚的變化

長期受到妊娠期子宮膨脹的影響,會使肌纖維增生、彈性纖維斷裂以致分娩後腹壁變得鬆弛,腹壁緊張度一般在產後6周左右恢復。

分娩後,由於雌激素和黃體酮的下降,黑色素細胞激素會隨之下降,懷孕期間所表現的色素沉著現象如乳暈、乳頭臉部的褐斑、腹部的黑中線等都會逐漸消失。皮膚除留下永久性白色舊妊娠紋外,外觀逐漸恢復正常。

月經及排卵的恢復

月經一般在產後6周左右恢復,哺乳媽媽的月經及排卵都恢復較遲。新媽媽中2.4%在產後6周內月經恢復,61.1%在12周內恢復,36.5%在產後24周內恢復。從病理切片觀察,第一次月經恢復時有42%的人恢復排卵。

所以,即使在哺乳期也要做好避孕措施!

參考文獻

[1] 謝幸,荀文麗.婦產科學[M]. 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19-220.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