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感悟——太極推手!

1.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和人推手時,對方施力於我,我保持身體中正,重心不易受外力影響。這種身法上的要求,《太極十三勢歌》明示為「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利頂頭懸」。對方來力時,我以腰為軸心,向左右轉化,圈子比較小,即能使對方之力落空。若在化勁過程中身體前俯後仰,重心不穩,兩腳飄浮,不僅化不掉來力,也極易被人發出。常見人推手時,一方被對方一引或出勁前捋時,身體即向前俯,重心失去中正。如對方用采勁,即易向前跌倒,即使不立時傾跌,但被動挨打,既不能化,也不能還手,已處於敗勢。也有人以為自己腰勁很好,人家推不倒,所以當遇對方加力到自己身上時,身體便向後仰,重心偏於後方。若此時對方用挒勁在胸腹部一按或短促發力,則輕者失重敗勢,重者會傷及脊椎,非常危險。所以推手時,無論應敵擊敵,有保持虛領頂勁、身軀中正靈活的狀態,才可以左右前後迴旋,保留轉換的餘地。

2.意在人先,後發先至
拳經雲:「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求處處主動,隨機應變,時時處處控制對方,使意在彼先,勁搶彼前,則發無不中。王宗嶽《打手歌》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其中「彼不動,己不動」是聽勁,是反擊對方的前奏。這個過程幾乎是在同時發生的,所謂手快者,也就是聽勁功夫好,即對方微動,我已發覺,搶他前面發我之勁。他的勁被我截住,進退兩難,正是「舊力已發,新力未生」之際,欲收回不能,欲另發勁不及,則難免處處落後,處處被動。所以,「後人發,先人至」的關鍵是意在人先,在聽勁。只有「意在人先」,才能保證「後發先至」,這是推手時一條很重要的規律。

3.三節齊到力增加
太極拳論說:「勁起於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從勁力傳導的三節來講,腿腳是根節,腰身是中節,手指是梢節。人之手臂不如腿粗,腿不如腰粗。因此,手臂之力不如腿力大,腿之力不如腰力大。俗話說「根節動,梢節發,三節齊動力增加」,所謂三節齊動,必定意注於腰,三節勁力的上傳下達主宰在腰上,根梢二節雖動也發不出整體之力,只是局部之力。推手時,用手臂之力推人,往往推不動。若用腰勁推,對方即能傾跌。推手動作,表面上力在手腕,而實際力在於腰。若肩不能松,腰不能活,力全在於手臂,絕不能化人,亦不能發人。至於步子穩不穩,在於襠勁,即胯、腿、腳三部分的聯繫,而其運用之關鍵完全在腰。發勁時,勁起於腳跟,發於腿,由腰向前後左右帶動,手指配合動作,將勁施於對方身上。知道這一點,推手時應盡量少用手臂,而是進足貼身,三節齊到,對方必立足不穩。

4.聽人之勁,捨己從人
太極拳推手以懂勁為最高階段,用什麼方法才能達到懂勁的地步呢?只有平時和推手時,能善於聽人之勁,這就是說,靠和對方身體接觸的部分(指、掌、腕、肘、臂、肩等)的皮膚感覺,得知對方來勁的方向、輕重、強弱等,化掉對方之勁,向其弱點反擊。這主要靠條件反射。若對方勁來,我還要想一想如何對付,是來不及的。拳經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這就全靠聽勁的功夫。推手時,為了要能聽人之勁,我就不能用力對抗,因為兩臂用力,我就感覺不出對方的勁路!所以推手一定要輕,掌握對方來勁,使對方欲發不能,欲走不及,我才有主動權。要聽人之勁,自己就不能主觀,不能搶先出手攻擊對方。根據客觀情況,力來我化,相機進擊,後發先至,實際仍是自己掌握主動權。可以說,不主觀是聽勁的首要條件。再強調一下「捨己從人」。拳經說「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因敵變化示神奇」,都說明應根據客觀情況,再作主觀決定,不能一味主觀。例如,我學會某一手法,想在推手中用此手法將人發出。但我向對方攻擊時,對方可化可走,可格可架,大多會在我意料之外。想好的方法在實際應用中會碰了釘子,這是主觀的毛病。所以,我們在推手時,要力戒主觀(捨己),要根據客觀情況,作出反應(從人)。例如,對方下采我手,欲拔我腳跟。我遵循「捨己從人」的原則,用類似「海底針」的勁勢,順其勢把手伸下去,雙手配合,對方反而會被我拔起。
但「捨己從人」並不是一味聽人擺布,還要利用「粘連黏隨,聽化拿發」,達到「從人由己」的主動地位,使自己處於順勢,而對方處於被勢,如此才能製人而不製於人

5.化勁在局部,發勁在整體
太極拳推手講究「周身一家」,但若處處執著於「整體」,反而可能在推手中形成弊端,所以還應該研究「局部」的運用。初學推手的人,遇到對方加力於己時,便全身亂動,以為這樣就是走化。結果往往並未化去對方之力,自己仍要跌出。這是因為初學者身體是一個整體,不能鬆開,不知化勁,正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故。而初學發勁,又往往因為渾身不整,僅用兩手之力,所以發不動人。初學者往往不能理解這裡的矛盾。陳微明先生曾說「假若推其手,手動而肘不動。推其肘,肘動而腰不動。推其腰,腰動而腿不動。推其身,身動而腰不動。推其腰,腰動而腿不動。故能穩如泰山。若放人之時,則又由腳而腿而腰而身而肩而肘而手,連為一氣,故能去如放箭」,所以我們身體什麼部位被人拿住,就應該松化什麼部位,其它身體各部不要亂動,以免影響重心。發勁時,勁起於腳,經腰身上轉,前腿一弓,手臂一長,便發得出人。其實,「周身一家」的整體和「處處分化」的局部各有功用,即發勁要在整體攻,化勁只在局部動。

6.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太極拳論》中說:「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力學而有為也!查『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由此可看出,太極不崇尚大力破小力或大力破大力的。吳鑒泉老先生曾說:「太極拳練時不用氣力,設遇力大之人,如何應付呢?一個人幾十斤力氣總是有的吧?這就夠用了。」太極拳是借人之力的藝術。拳經說「牽動四兩撥千斤」,四兩和千斤是比喻力之大小,不能片面理解。牽動是條件,撥是方法。只要牽動的條件成熟,小力能夠撥動大力。撥是巧勁,而不是硬頂。一個人總有幾十斤氣力,再加上技巧,就足已應付比自己力氣大的人。這就是太極拳推手原理「借人之力」。要借人之力,自己就不能用力頂抗。舉例來說,對方向我左側進攻,而我不加頂抗,僅偏身化之,再及時加力捋之,這就叫「合力」,以此牽動對方重心。拳經說「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則其根自斷,必其壞之速而無疑」,因此我可以繼續捋,使其足跟浮起,或用橫勁向前進擊,均無不可。借人之力,對於對方來力,最好不要加力阻擋(使用截勁是另一回事)。我化他時,要讓出一條路來,使對方的力順要去的方向而去。因為我若一攔,對方力就縮回,或者變換方向,反而不容易打他了。往往有這種情況,對方重心已動搖,腳跟浮起,因我一用力,對方反而轉危為安。所以要借人之力,自己千萬不可使頂力,這是很重要的。但「牽動千斤力,隻用四兩功」的「四兩」,絕不是我只有四兩力。許多太極拳前輩都身懷驚人功力,大家不可不察,更不可因此放鬆功力修鍊。

7.不丟不頂,勿自伸縮
在推手時,要做到「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首先就要以靜待動,捨己從人,沉著穩定,力戒魯莽盲動。捨己從人,就是不要按自己的主觀願望從事,企圖強迫人就範,而是要以對方動作為依據,「隨人所動,隨曲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捨己從人的具體表現是「不丟不頂」,「不丟」是人走我隨,是粘勁;「不頂」是人進我退,是走勁。但無論「粘」或「走」,目的都是造成我順人背之勢。比如兩人手臂相接觸,彼此聽勁,我和對方身體接觸,始終不完全離開,謂之不丟。我丟開對方的身體或將兩手縮回,即為逃走,對方必跟進打我,謂之「逢丟必打」。所以推手時要注意犯「丟」之病。反之,對方來力,我亦以力硬頂,更希望我力超過對方以拒之,這是違反太極拳原理的。當我用力犯「頂」時,若對方力大於我,則我敗。所以,推手要強調不丟不頂,自己不主觀,自然能取得我順人背的效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