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多面共鑄,艾心爭鳴」 ——抗血管生成治療外科醫師年會再掀熱議

周儉教授

葉穎江教授

阿帕替尼新輔助治療局部進展期胃癌初現曙光

胃癌是我國發病率第2、死亡率第3的惡性腫瘤,嚴重威脅我國國民的生命健康。目前胃癌可選擇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化療、放療以及靶向治療等,其中抗血管生成是胃癌靶向治療的重要靶點。阿帕替尼是全球首個口服治療胃癌的抗血管靶向藥物,2014年11月獲得CFDA批準作為1.1類新葯上市,用於既往至少接受過2種系統化療後進展或複發的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結合部腺癌患者,目前正在設計新的臨床試驗方案,探索一線、二線治療的可能性。

新輔助化療是指在實施手術前所做的全身化療,目的是使腫塊縮小、及早殺滅看不見的轉移細胞,以降低腫瘤分期,提高手術根治切除率,目前主要採用晚期胃癌化療方案,多為聯合方案,要求療效高、見效快、不良反應少。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的朱正綱教授牽頭開展了阿帕替尼聯合SOX方案新輔助治療局部進展期胃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初步結果顯示該聯合方案具有良好的術前降期效果。

本研究治療時間預期持續36個月,包括24個月的入選期。在停止治療後,將對每名患者進行隨訪直至其死亡或退出研究。截至2018年5月16日,已入組21例患者,完成了計劃入組的42%。

這項探索性研究初步結果顯示,阿帕替尼用於局部進展期胃癌的新輔助治療是安全可行的,能夠取得良好的術前降期結果,期待將來有更多的循證學證據創造新的驚喜!

抗血管生成藥物在結直腸癌肝轉移中的應用引人關注

結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50%的結直腸癌病人會發生肝臟轉移,2/3結直腸癌病人最終會死於肝臟轉移,因此,肝轉移治療的有效性是決定結直腸癌病人生存的關鍵。

近十幾年來,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治療有了長足的發展,臨床可選擇的方式包括:全身系統治療、肝動脈的灌注化療、手術切除、消融治療、SBRT等,不同的治療手段適合不同的人群,帶來的生存獲益也各不相同,臨床醫生在制定治療策略時應謹慎選擇。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邢寶才教授是我國著名的消化道腫瘤專家,多年來一直專註於結直腸癌肝轉移的臨床診療。他在本次衛星會上重點彙報了抗血管生成藥物在結直腸癌肝轉移方面的臨床應用。

邢教授表示,手術切除是提高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生存預後的關鍵。目前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根據可否手術可分為三種類型:肝轉移可切除、肝轉移可能轉化為可切除(化療後可能達到R0切除標準)以及肝轉移不可切除(全身多發轉移,沒有可能轉化,不能達到R0切除),針對不同患者應該給予不同的治療策略,使肝轉移病人通過切除達到最大的生存獲益。

對於可切除肝轉移患者,術前新輔助化療具有一系列的優勢,例如:術前化療的反應性能為術後的輔助治療提供依據,更加準確地反映腫瘤的生物學行為,為病人的下一步治療決策提供參考;術前化療能夠治療影像未能發現的微小轉移灶,從而減少術後複發;有效的術前化療可以縮小患者的腫瘤病灶,減少切除的肝體積,達到保留更多肝實質的理念。

邢教授為我們分享了一例通過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聯合全身化療成功轉化潛在可切除肝轉移患者的典型病例。該患者2014-4-8經MRI發現肝轉移病灶,2014-04-04 至2014-05-23間給予Bevacizumab聯合FOLFOXIRI轉化治療,轉化治療6周期後影像學評價腫瘤有縮小,接近PR,患者隨後行左半肝切除術,術後CT隨訪顯示腫瘤明顯緩解。

結直腸癌肝轉移有著特殊的生物學行為,臨床醫生在制定治療策略時應結合患者自身的腫瘤學特點謹慎選擇。抗血管生成藥物在肝轉移的新輔助與轉化治療中已經有了諸多探索,初步結果顯示能提高患者的手術切除率,改善患者的預後,期待將來能開展更多的前瞻性臨床研究以進一步明確。

ERAS中液體管理的思考與策略

河南省人民醫院肝膽胰腺外科的李德宇教授在報告中詳細闡述了ERAS的發展歷程,並對ERAS指導下,外科圍術期液體治療的策略與選擇進行了詳細的敘述。李教授指出,ERAS的實施包含了圍手術期的術前、術中、術後的各個階段,液體治療是其中不可缺上的組成部分。其中液體的補液量多少和液體的選擇會影響到患者的預後情況。

補液量的選擇,最新的研究指出可以通過目標導向液體管理的方式來判斷補液的情況。而對於液體種類的選擇,目前主要包括晶體液、膠體液和血及血製品,其中晶體液由於其快速擴容、不良反應小、價格低廉等優勢成為外科圍術期液體治療的首選。晶體液迄今已經有150餘年的歷史了,在最初的生理鹽水基礎上不斷完善,發展到現在的新一代醋酸林格氏液,是上市的平衡液中最為接近細胞外液理化特性的理想平衡液。

新一代醋酸電解質平衡液樂加是目前普遍使用的細胞外液替代液,其醋酸緩衝體系可在全身範圍內迅速代謝,調節酸鹼平衡的能力更強,不影響醫護對患者乳酸水準的判斷。並且具有完美的成分配比,Na+、K + 、Mg 2+ 、Ca 2+ 、Cl-均與細胞外液接近,能有效補充機體細胞外液的丟失,緩解代謝性酸中毒。此外,樂加1%的糖含量適中,不引起術中患者高血糖,能減少術後胰島素抵抗,加速術後康復。

最後,李教授總結道:「儘管目前國內ERAS應用適應症和程度還有待拓展,但其減輕手術創傷應激,促進康復的理念和追求零痛苦無風險的目標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新醫學模式宗旨,順應了外科的發展方向和潮流。」

總結

消化道腫瘤的生長、轉移與複發依賴血管新生,故以腫瘤血管生成的各個環節與其發展過程中的生化改變為靶點,研製血管新生抑製劑,有效地抑製腫瘤生長、侵襲,可能會成為腫瘤治療領域的一種新的輔助方法,它將對腫瘤病人制定綜合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阿帕替尼是國內自主研發的抗血管小分子靶向藥物,在晚期胃癌、結直腸癌和肝癌等消化道腫瘤的治療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研究經驗。希望國內製葯企業未來能夠繼續研發出療效更好、毒性更低的靶向藥物,激勵研究者們繼續進行不懈的探索,帶來更多樣化、更具創新性的研究證據,造福廣大癌症患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