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馬長生:房顫病人四大錯誤做法

房顫(心房顫動)可謂21世紀的心血管流行病。據估計,2010年全球房顫患病人數約為3350萬;預計到2050年,中國房顫患者男性可達520萬、女性達310萬。40歲以上人群中,男性一生患房顫的風險為26%,女性為23%,也就是說,平均每個人一生中有1/4左右的概率會患上房顫。
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之一。國家心血管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中心主任馬長生介紹說,人的心臟就像一間「兩室兩廳」的房子,有2個心房、2個心室。正常心跳時,依次是心房收縮-心室收縮-心房心室一起舒張,完成一次心跳。人們感覺到的心跳通常是心室的收縮,但房顫時,心房無規律顫動,不能正常收縮舒張,最終導致自我感覺心跳十分不整齊,進而出現心悸、氣短、頭暈等癥狀。但近1/3的房顫發作沒有癥狀,極具隱匿性,而數心跳、摸脈搏有助早期發成屋顫跡象。患者若發現心跳「有時快,有時慢,毫無規律」,應及時檢查心電圖以確診。老年人,尤其是並發疾病較多的人更應重視每年體檢,以便發現隱匿性房顫。
馬長生表示,臨床上,房顫病人常有一些不正確的做法,對治療效果和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1. 拖病情。有的患者不重視房顫,拖著不去治療,這對壽命影響很大。從房顫初期到晚期,從陣發性房顫到持續性,甚至永久性房顫,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情會愈發嚴重。房顫發作越頻繁,腦血栓風險越高。
馬長生說,房顫的治本之策是,轉復房顫心律,使之恢復且長期維持正常竇性心律,主要方法有兩大類:藥物轉復和射頻消融手術治療。其中,導管消融治療可根治房顫,降低卒中發生率和死亡率,改善心衰合併房顫預後。高齡老人、孕婦等都可接受消融手術。
2. 不抗凝。抗凝可使卒中風險降低60%~70%。儘管抗凝藥物存在出血風險,但對卒中高危患者利大於弊。目前我國房顫抗凝現狀堪憂:全球房顫患者抗凝藥物應用率約為34.4%,中國僅13.5%。讓房顫患者儘早意識到自身危險,建立抗凝意識,迫在眉睫。
國際上公認的一項評分可用來指導患者抗凝治療,演算法為:心力衰竭、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病、女性和年齡65~74歲分別積1分,既往栓塞史和年齡75歲及以上分別積2分,總分≥2分的患者就是卒中高危人群,應規律服用抗凝藥物。
3. 用錯葯。不少房顫患者控制不佳的原因是不知道該選什麼抗凝葯。比如,有些人認為阿司匹林可用於房顫患者的抗凝,實際上它僅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卒中,且胃腸道和顱內出血風險並不低。房顫卒中高危患者應用阿司匹林無效,低危患者應用阿司匹林風險大於獲益。用於房顫治療的抗凝藥物主要是華法林和達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葯。
房顫病人中,抗心律失常藥物應用也不夠規範,馬長生診治過的患者中不乏過度應用此類藥物的情況。與療效相比,更應重視抗心律失常藥物應用的安全性。
4. 亂控制。不少房顫患者給自己生活增加了太多限制,有人刻意壓抑情緒;有人看到網上種種「飲食禁忌」,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馬長生對此建議,病人不必過度干涉和抑製正常的情緒反應,也無需給飲食加上條條框框。只要保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堅持適度鍛煉、按時吃藥,定期隨訪並檢查凝血指標、心電圖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