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黑產大軍破解人臉識別,消費金融攻防大戰升級

文 | 木一

2019年,消費金融進入下半場。

監管趨嚴,紅利消減,運營和風控成本更高……和上半場的爆發式增長相比,下半場的形勢,已然不同。

跑馬圈地的粗放型運營告終,精耕細作的時代降臨。

對於進入下半場的選手而言,他們正在面對哪些具體的痛點難點?又計劃如何破局?

4月13日,在一本財經第三屆金融風控大會消費金融分論壇上,多位資深從業者就此進行了探討,並勾勒消費金融未來的發展之路。

01現狀

在現場,多位嘉賓談及行業亂象,以及目前問題。

亂象中的第一個,並非消費金融獨有,而是金融業的普遍現象:打著“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旗號,把線下高利貸搬到線上。

馬上消費金融聯合創始人劉志軍指出,上述機構其實跟真正的金融科技無關——它們是用高價,來覆蓋自身的技術缺陷。

馬上消費金融聯合創始人劉志軍

“如果金融科技先進、征信系統完善,如果人群的風險特徵、風險量化都很清楚,機構就不會只靠定價去覆蓋風險。”劉志軍指出。

換言之,在目前,金融科技不是過於泛濫,而是做得還不夠好。“金融科技”,不應該成為高利貸的替罪羊和背鍋俠。

另一大亂象,就是欺詐不絕。中國有著世界上最為龐大的黑產大軍,他們的欺詐手段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新網銀行業務安全部總經理賈坤表示,現在,在消費信貸申請流程的每個環節,都發現了黑產的身影:

在錄入環節,他們會購買白戶證件,用模擬器生成假證件,甚至用抓包軟體修改數據,以欺騙後台系統。

在人臉掃描環節,市面上出現了類似於Face2Face的軟體,可以進行活體模擬,黑產會借此進行視頻攻擊。

在綁卡驗證環節,出現了大量虛假二類戶……

“2018年下半年,某消費金融公司發現了100多個通過軟體模擬活體視頻的偽冒案件。2018-2019年,某銀行的消費信貸產品被大量的中介進件攻擊,造成大量壞账。”賈坤說。

新網銀行業務安全部總經理賈坤

對金融科技來說,與黑產的戰爭,會是一場鬥智鬥勇的持久戰。

金融大數據專家、前51信用卡首席科學家徐偉棟指出,在黑產欺詐之外,還要注意申請者本人的欺詐行為。

這類欺詐,主要體現在客戶對自己資產質量的刻意粉飾上。

“比如說,他就是要現金,卻表現為消費信貸的行為——他來借消費信貸,目的是現金貸。比如說,他會修飾他的信用數據,使得你對他的評估偏好,給出的價格偏低。“徐偉棟認為,這兩種行為,在廣義上也是欺詐。

金融大數據專家、前51信用卡首席科學家徐偉棟

人們往往認為,因為有具體的消費場景,消費信貸的資產質量比現金貸的好。但在徐偉棟看來,並非總是如此。

這是因為,對於壞客戶來說,把到手的消費品換成現金,還需要支付額外的成本,所以這類用戶的風險,甚至更高。

包銀消費金融董事、總經理助理張莎

“對消費金融公司來說,反欺詐風險是重中之重。” 包銀消費金融董事、總經理助理張莎表示。

02新模式

儘管黑產猖獗,但一個業內公認的事實是,隨著技術的進步,欺詐事件還是在不斷減少。

這一方面,是因為風險前置的獲客方式日趨主流。第一道關卡,就會擋住不少黑產。

“帶有風險識別的獲客方式,往往事半功倍。”魔蠍科技CRO王化楠說。

另一方面,反欺詐離不開數據,而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正在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

賈坤認為,在目前,對客戶的校驗會有成百上千個維度。與傳統玩法相比,它可以大大加強欺詐分子和反欺詐工作者的信息不對稱性。

再比如,以前傳統銀行數據量不足,在信貸上使用的算法,多年來就是一個邏輯回歸模型。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新模型、新算法得以應用,比如GBDT、XGBOOST,以及算法卷積神經網絡等等。技術驅動的業務,成為了可能。

賈坤以新網銀行研發的反欺詐模型為例。它包括中介助貸指數、團夥欺詐指數、電信詐騙指數、盜用指數、惡意透支指數和偽冒指數。這些模型每年能為新網銀行抵擋一百多萬次攻擊。

“在消費金融的獲客、風控、客戶管理和催收方面,都可以做到數據驅動。”劉志軍也認為,消費金融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關係密不可分。

“做好數據驅動,一家機構的消費金融業務就趨向於成功了。”他表示。

在某種程度上,數據並非越多越好——行業需要的,是有效數據。

而現在市場上雖然數據源眾多,但很多數據與金融的相關度並不高。

張莎就指出,讓人頭疼的,“不是數據少,而是數據太多了”。

這是因為,數據過多,對它們的清洗、對數據質量的維護,就極具難度——這類髒活、累活,會消耗整個數據團隊很多時間,尤其是在早期。

“但凡你用數據想要對抗欺詐分子的時候,欺詐分子也會用數據來蒙蔽你的系統。”致誠阿福谘詢總經理連璧年特別指出,單純依賴數據做風控,會有“漏網之魚”。

因此,部分機構會在做線上貸款時,保留一定的人工抽查比例。

但人工調查也會面臨一些問題,比如成本高、耗時長,因此更適用於大額、高風險用戶。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開發出了一款智能問答產品“星探”。它會對客戶進行提問,並根據其回答進行智能追問,從而判斷用戶的風險等級。

“這個題庫很龐大,覆蓋35個大行業、131個二級行業、571種職業,有超過3200道題,並且持續更新。”連璧年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對中介起到有效防範。

03未來

消費金融未來會有何種發展趨勢?與會者紛紛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劉志軍認為,消費金融的一大趨勢,是它的主導者,將會是銀行。這是在美國已經被驗證的道路。

“銀行憑借資金優勢、監管扶持,主導消費金融,而持牌消金機構只是配角。”他表示。

在他看來,在中國,大部分P2P會消失,頭部機構則有可能生存下來。

“長期來看,金融科技絕對還是有前景的,因為銀行也需要普惠、低成本、高效率地運行。實際上,在獲客、風控運營、客戶運營、催收等方面,金融科技都可以服務銀行。”劉志軍說。

消費金融的另一大趨勢,是“用戶保護”會被越來越頻繁地提上日程。

“不是所有的借款人需求都應該被滿足。”徐偉棟尤其指出,這是做借款人保護時,需要注意的一點。

他表示,對銀行和消金公司來說,這也就意味著:“當我能提供的根據風控所綜合定出來的貸款價格超出借款人的承受能力,或者逼近他上限的時候,就不應該讓這個借款成單。”

徐偉棟還表示,做好借款人保護,要注意定價和額度的問題。

在定價方面,價格並非越低越好——它需要給借款人一個指導,讓他理性評估,自己當前的借款體量,是否已經超過了自己的可承受範圍,是否需要收縮。

在額度方面,給得太多,必然誘使借款人滑向深淵;給得太少,可能借款人的需求完全未被滿足。在這一方面,也需要做出科學的判斷。

連璧年則談及用戶的隱私保護問題。

她以在歐洲尤其是英國興起的開放性銀行為例——開放性銀行與傳統銀行的根本區別,就是客戶有權控制自己的账戶,真正獲得自主性。

“我們認為,在兼顧數據所有權和數據隱私的浪潮之下,提供評分輸出服務會是一種趨勢。因為它既保護了用戶隱私,又兼顧多種信息,還提供了對用戶的評價。”她說。

消費金融還有一大趨勢,就是出海。而和現金貸相比,消費金融出海,往往更受當地政府歡迎。

“印尼、越南、菲律賓、俄羅斯我們都考察過,它們的消費分期市場都處於非常初級的地位。”聚信立COO喻昊旻表示,對有意出海的企業而言,消費分期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方向。

品鈦國際業務產品負責人James Xue認為,歐洲很有發展前景。

在和歐洲某主流銀行交流時,他得知,後者在五六年前就和當地一些機構合作,進行數字信貸,成績也不錯,但當他們希望將這種模式複製到新市場時,就發現自己的信貸技術框架和運營方式,很難以低成本方式快速落地。

而在這方面,以“SaaS+”主導的智能金融技術服務體系,具有很多優勢。

而洋錢罐CMO嚴峻則表示,在出海時,洋錢罐之所以選擇印尼和巴西,是因為考慮到監管的問題。

“從本質上來說,金融行業在全世界都是強監管的行業。”他認為,要想在一個地方長期扎根,做大做強,就必須在一個明確的體系內發展,這樣才能長久。

無論身處何處,金融,終究要回歸合規。

“消費金融的市場規模,已經從爆發式增長,逐漸變為平穩增長。”在分論壇現場,同盾科技聯合創始人馬駿驅如是說。

他指出,與此同時,在消費貸款、住房貸款、經營貸款這三類個人貸款類型中,消費金融貸款仍然保持較高增速,“是推動個人貸款業務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

風口仍在,只是飛翔的方式,會有所不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