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滿足大學生消費需求,“校園貸”正門如何開?

“校園貸”整治兩年來,開“正門”已成為社會共識。不過,金融機構在獲客、運營、風控等方面還有多重難題待解。

一家大型商業銀行信用卡中心負責人表示,當今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已經全面互聯網化,要精準地發現他們並服務好他們,回歸線上是更可行的辦法。互聯網電商平台和金融科技公司在這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與這一類的公司進行合作,或將成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服務校園人群的路徑之一。

校園貸“正門”為何進展緩慢?

儘管銀行推出了信用卡,但多數在校大學生並不太了解,平時還是較多使用互聯網平台的金融產品。另一方面,不少高校依然對“開正門”持謹慎態度,提高了銀行系進校園的門檻,這使得校園金融供給嚴重不足。

融360數據顯示,“90後”使用消費貸款用於日常生活消費的人群超過5成,佔比50.17%。在貸款渠道方面,除了信用卡、收據等,過半的年輕人將手伸向了網貸。

2017年開始,監管部門相繼頒布多項措施“堵偏門”“開正門”。當年6月,原銀監會發文鼓勵商業銀行積極研究、探索校園貸可持續經營模式,“正門打開”,從源頭杜絕校園貸亂象產生。

校園貸正門已開,為何銀行進入緩慢?上述銀行業內人士分析稱,其根源就在於,銀行在探索校園貸可持續經營模式上,還有獲客、運營和風控三大難題。

獲客方面,傳統銀行網點獲客的方式,不適合當今95後、00後的消費習慣,地推成本又非常之高;運營方面,銀行產品消費場景單一,且聚焦在線下,互動貧乏,使得很多學生客戶淪為“僵屍戶”;風控方面,銀行對信用白戶人群的風險管理仍是一大難題,對大數據風控這一套做法有所了解,但並不嫻熟。

銀行與互聯網消費平台合作

降低獲客、運營等成本

據了解,“校園貸”此前有四類參與主體:一是電商系,包括京東收據以及分期樂商城都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用戶;二是各類網貸機構;三是各類民間金融線上化的高利貸者;四是協助誘導學生利用學生身份披著“校園貸”幌子以欺騙形式犯罪的不法分子。校園貸以往頻發的亂象,基本上都是第三類和第四類引發的。

自2017年“校園貸”開正門之後,第一類主體——京東、分期樂等頭部電商平台,都在嘗試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從合作模式上講,銀行仍然作為放貸主體,金融科技公司則為其提供獲客、運營、資金匹配、輔助風控、貸後管理等服務,向金融機構收取一定費用。由於放款主體是金融機構,核心風控環節也由金融機構完成,所以符合監管要求。

業內人士指出,金融科技公司在這個過程中,利用自己對用戶的洞察力和場景運營能力,以及對產品和科技更精準的理解和應用,可以進一步降低進校園的獲客成本、運營成本和風險成本。

以工行和分期樂為例。2017年,工行信用卡中心率先和分期樂推出了針對學生的聯名信用卡。此後,若乾銀行開始和分期樂合作,除了聯合髮夾之外,也包括直貸、金融科技、账戶體系以及代發信用卡等方面的合作。目前,與分期樂合作的金融機構數量已經超過100家。

今年4月,工行信用卡中心執行副總裁沈衛裕公開表示,分期樂用戶平均年齡比工行信用卡主流用戶要年輕10歲以上,且絕大部分用戶都受過高等教育,成長性非常高,這是工商銀行非常看重的一點。

實際上,銀保監會一直高度重視大學生相關金融服務工作,要求各地按照疏堵結合的原則,滿足大學生在消費、創業、培訓等方面合理的信貸資金和金融服務需求。

曾在內蒙古一所大學讀計算機專業的朱光遠表示,在快畢業的時候,他選擇用分期的方式支付了16800元的程序開發課程。“我不想跟父母開口,我也不想麻煩別人,還利息比還人情輕鬆多了。”

業內人士指出,面對這些適度合理的分期消費需求,校園金融服務的正規軍積極開發出更多貼近學生生活、商業可持續的金融產品,才能避免大學生鋌而走險,掉入不法分子的陷阱。

新京報記者 劉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