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漸行漸近的消費與貸款

近幾年消費金融迎來爆發式增長,琳琅滿目的消費金融產品不斷增多,人們的消費觀念也漸漸發生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提前消費,相應的,銀行账戶也開始不知不覺由資產轉為負債。

過去三年裡(2015-2018年),“新晉”貸款人超過2億,相當於90後的人口總和。

這些人受惠於消費金融的大發展,擺脫了無貸戶的標簽。據估算,2018年末,央行征信系統中有信貸記錄者達到5.4億人(截止2017年底,有信貸記錄者4.8億人,同比增長12.3%,按此增速估算,2018年末將增至5.4億人),較三年前增加1.6億人。再加上不納入征信的現金貸和超利貸的潤澤,至少兩億人邁入借款人的陣營。

兩億“新晉”借款人,成為消費金融風口裡的中堅,那些追風口的機構,賺得盤滿缽滿。

過去三年,五家消費貸款類上市互金平台(樂信、趣店、宜人貸、拍拍貸、51信用卡),淨利潤從虧損13億,變成盈利100億。

銀行也不甘示弱。同期,銀行派發了2.5億張信用卡,以招行為例,信用卡業務收入接近翻倍。

一向崇尚節儉的民族,怎麽突然愛上了借錢?消費金融的風口,到底從何而來?

我想,可以從供給側、需求側、科技側三個層面來解讀。

供給側,金融機構願意貸。存款資金就那麽多,借給個人多了,留給企業的就少了。銀行為何更願意借錢給個人呢?

銀行的貸款投向圍繞著經濟結構轉。2010年以來,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下降34個百分點,消費成為穩增長的功臣(貢獻率提升31個百分點)。此消彼長之間,經濟層面是消費對投資的替代,銀行貸款投向上,則是零售貸款對企業貸款的替代。

銀行業零售轉型大幕開啟,不論大小,大家都把寶壓在消費者的貸款需求上。

需求側,要看誰在借錢。“牽馬到河易,強馬飲水難”,放貸機構再熱情,借款人無意申請,也是徒然。

截止2018年末,借款人共計把48兆銀行債務扛在肩上,大約每人欠銀行3.4萬元,這裡面,近一半都是過去三年時間裡攢下的。

究竟是誰在借錢呢?

借錢消費,對一部分人來說,是對金融機構資金無償佔用,屬於有錢人借錢,不借白不借——如信用卡、螞蟻花唄、蘇寧任性付等產品,有20-50天不等的免息期,用了白用,為何不用?

對另外一些人來講,是對未來收入的提前支用,是真的缺錢,又真的想花錢——或日常應急,或購房買車,或心癢難耐、必須買買買。

這裡面,有些借款需求大致是穩定的、理性的——如有錢人借錢,看中的是免息期,可說是剛需;缺錢人借錢應急,一刻也不能緩;借錢買房,那是基於結婚壓力——線性增長,不會在行業裡攪起波瀾、掀起風口。

有些借款需求,受欲望支配——如大學生借錢買蘋果、潮人借錢買名牌包包和天價化妝品——寅吃卯糧、繼而成癮,才會攪起非理性的泡沫,在短期內迅速膨脹,成為風口的助力。

這類借款需求、這類借款人,才是我們關注的對象。

科技側,讓貸款像水一樣。科技是中性的,但中性的科技卻是催化劑——拓展了放貸人的邊界,放大了借款人的物欲。

大數據技術帶來了純線上實時審批、緩解了欺詐難題,大幅壓降人力成本和風險成本,讓千元小額貸款也有利可賺。

插上科技的翅膀,貸款產品的種類和數量快速膨脹,大額的、小額的,長期的、短期的,等額本息的,先息後本的,應有盡有。

於借款人,之前有饅頭吃就滿足了,現在被科技領入信貸產品的自助蛋糕店,眼花繚亂,還沒怎麽嘗,肚皮都快被撐破了。

有需求,有供給,再加上科技的buff,消費金融走上了快車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 來源:洪言微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