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立秋養生:宜「潤」勿「燥」防濕氣,除濕正當時!


立秋

秋時間今年立秋時間:2018年8月7日農曆 六月廿六 21:30:34

《孝經緯》:「大暑後十五日,鬥指坤,為立秋。秋者,揫也,物與此而揫斂也。」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意味著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氣象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立秋之後仍有一「伏」,全國大部分地區氣象依然很熱,「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仍舊要注意防暑。但是,大自然還是有了變化。出現了中午熱、早晚涼的「尜尜天」,而且「一場秋雨一場涼,十場秋雨就結霜。」


立秋三候

中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立秋過後,起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1

涼風至

「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涼風是西風肅清之風,肅清是為收斂,秋為「揫」,「揫」就是斂聚。


2

白露生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清涼風來,露珠晶瑩變白,白是秋之標識。但露尚未凝滯,還能在陽光下滾動,非「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之露。東漢劉熙的《釋名》釋露為「慮」,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將凋零而憂,由此「露紅凝艷數千枝」,亦成一種壯美悲愴。

3

寒蟬鳴

「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這是曹植詩。古人硬要分辨寒蟬小而青紫,其實應是蟬們秋涼後發聲困難,知生命將盡的變聲淒切。碧樹未搖落,寒蟬已悲鳴。此時「夜涼枕簟滑,秋燥衣巾輕」了。

立秋習俗

1

啃秋

城裡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裡,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2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不過,切忌不可補過。

3

稱水

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後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後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後的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

立秋養生

1

防秋燥

燥邪傷人,易傷人體津液,津液既耗就會出現燥象,表現為口乾、唇乾、鼻乾、咽乾、舌乾少津、大便乾結、皮膚乾甚至皸裂。肺喜潤而惡燥,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響,會出現鼻咽乾燥、聲音嘶啞、乾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症。

怎麼來養陰防燥呢?元代醫家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潤其燥。秋天應多吃芝麻、蜂蜜、銀耳、青菜之類的柔潤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分豐富、滋陰潤肺的水果。

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早睡能養陰,早起呼吸新鮮空氣,以利舒肺,能使機體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秋燥是四時氣候的自然現象,也是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然而我們可通過某些中藥具有滋陰潤燥、灌溉臟腑的功效,來彌補秋燥對身體的傷害,減少甚至避免乾燥的發生。其原則為滋陰潤肺,不膩不燥,藥物有西洋參、百合、玉竹、沙生、麥冬、天冬、黃精、桑葚等。

2

防賊風

秋氣象候多變,早晚溫差大,冷熱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賊風往往會乘虛而入,使人生病。

秋夜涼風習習,有的人愛開窗而睡。睡眠中人體免疫機能降低,陣陣涼風吹起地面塵土以及細菌病毒就會乘虛而入,被中醫稱為賊風。

受到夜間賊風侵襲,第二天就會全身酸痛,疲乏無力,還會引起咽炎、氣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經麻痹等。

防賊風的方法有:一方面注意穿衣、蓋被,不要隨意減衣;另一方面不要過早地穿上棉衣,秋要凍才會對賊風有抵抗力。

3

防秋鬱

晚秋時節,淒風慘雨、草枯葉落,人感受了季節的變化容易起憂思。人腦底部,有一個叫松果體的腺體,能分泌一種褪黑激素,它使人意志消沉、抑鬱不樂。而入秋之後,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相對增多,人的情緒相應低沉消極。

怎樣防止秋鬱呢?首先生活規律不要隨意打破,心情不好,該做什麼還是得做什麼。其次要適當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雞蛋、豬肉、羊肉和豆類等。還要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如歌舞等。

秋天宜登高遠足,是登山活動的黃金季節,於群山環繞中,置身天地間,可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

立秋飲食

1

秋後排毒:魚腥草燉秋梨

材料:魚腥草一大把(乾、鮮都可以),梨一個、冰糖適量

做法:梨切大塊,去核,鍋中先放水燉梨。梨燉軟之後,把冰糖、魚腥草放進去,大火煮開以後,等兩分鐘,馬上關火,把湯、梨盛出來就可以吃了。

煮過的魚腥草不要倒掉,下次煮梨還可以用,一共可以煮三次。魚腥草加梨、冰糖一起燉,既能清熱,又能滋陰,最適合立秋時節喝。而且沒有了魚腥草的怪味道,當小甜品吃都不錯呢。

小知識:魚腥草也叫折耳根,是天然的消炎藥。有些人感冒往往也拖上好長一段時間不能斷根,咳嗽不止。這是身體內的濕熱餘毒沒有清除的關係,也就是炎症未消。

這時候可以買些魚腥草煮水當茶喝,連續喝上兩周,徹底清除體內濕熱,你會發現,身體原本的一些小炎症也會跟著不見了。

2

立秋刮痧膀胱經:讓身體變乾淨

秋後,可刮痧後背,防熱閉氣鬱。刮痧能快速把沉積在血管壁的垃圾排出體外,凈化血液。膀胱經掌管著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經通暢之後,淤積的毒素會有個出口排泄,體內會乾凈很多。

背部膀胱經位置:脊柱兩側1.5寸的位置,這裡也是肌肉最厚實的部位

膀胱經一般是從上往下刮。刮的時候,可以把後背分成上、中、下三段,先刮上段,再刮中段、下段。

刮痧法:先在背上抹一層橄欖油,然後沿膀胱經,用陶瓷杓子、刮痧板反覆刮就可以了,每個區域刮15-20遍。

出痧越多,顏色越深說明血液裡沉積的毒素越多,立秋後可每周刮痧一次,定期打掃一下。你會發現精氣神、皮膚狀況、睡眠、心情都會隨之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重刮為泄、輕刮為補」,火氣大的人要用力刮出痧來以泄毒;身體虛弱的人力道要輕一些,刮到發紅即可,一樣可以排毒。

3

秋後不吃瓜

「秋瓜壞肚」,立秋後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秋季是腹瀉高發季節,如果大量食用西瓜等寒性水果就很容易拉肚子。可多吃蘋果、梨、葡萄等滋陰水果。

4

秋後進補,要吃嫩玉米

暑熱未消、降雨頻繁,最應當補脾。此時田裡的嫩玉米經過一夏的生長,又甜又香,我們也吃一吃最好年華的玉米,收穫些天地的精氣吧

玉米可調中健脾、利尿消腫,是立秋上佳補品。煮熟或蒸熟的嫩玉米更易吸收,吃玉米時要把玉米胚芽尖一起吃掉哦。

立秋前後,體內濕氣最重

專家指出,立秋前後,是人體濕氣最重的時候,一定要引起警惕!濕邪,特別容易影響人的健康,幾乎人人都有體內都有濕邪潛伏,濕邪不除,容易變毒。這是因為,現在生活好了,上下班各種計程車、開車,運動量少了很多,體內陰盛陽虛從而濕邪內鬱。


體內濕氣,會造成哪些傷害?


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氣留在體內,慢慢轉化為毒素,隨著血液流動至全身!出現如身體乏力沒精神、眼袋浮腫、肌膚暗黃色斑、食慾下降、頭髮分泌油脂過多、面部分泌油脂過旺、腹部脂肪堆積凸起、不明性肥胖、免疫力下降易感冒、咳嗽多痰、失眠多夢等癥狀。還有如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有關。去濕氣邪毒,刻不容緩!


體內濕氣,是如何產生的?


同時,現在生活節奏加快,暴飲暴食,不健康的辛辣油炸、重口味食物的過分攝取,嚴重影響人的脾胃運化功能。當脾胃沒有辦法把所有東西都轉化為人體能夠利用的營養成分的時候,滯留下來的就成了體內濕邪!體內濕氣重,到底會有哪些顯性表現呢?

表現一:頭暈乏力易感冒當時期首先侵蝕的時候,頭部是首先會反應出來的部位,當濕邪最初侵襲身體時,可呈現頭昏沉重地,像裹著一塊布;身體困重,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似乎身上附著重物。此外,還會有發熱、微微怕冷怕風,流清鼻涕等表濕證,除濕氣,祛濕健脾,特別是女性和中老年人,要引起足夠重視。

表現二:氣血不暢關節痛。如果體內已經侵蝕到關節的時候,關節也會出現一定的病症,部分氣血運行不暢,會有四肢關節酸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

表現三:消化不好無食慾濕邪困擾脾臟,危害其正常運化效果,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慾欠佳、飯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濕」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濕困的表現。

表現四:下體不適易發婦科病濕氣最容易侵襲女性!女性本身屬於陰虛體質,濕邪明顯特徵也是「趨下」,輕易傷及人的腰以下部位,中醫養生,健脾「化濕」。女性易出現小便混濁、大便溏泄、婦女白帶過多、陰部瘙癢、痛經、月經不調等情況。

表現五:大便無形易黏連立秋前後,經常會發現大便經常不易成型,說明體內濕氣正在侵蝕。大便後總有某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徵。

濕氣調解法


1

多吃水果,調理脾胃

專家提醒,立秋養生重點仍在除濕。要注意調理脾胃,側重於清熱、利濕、健脾,以排出體內的濕熱之邪,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多吃些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清火解毒。蔬菜應選擇新鮮汁多的,如冬瓜、蕃茄、芹菜等,水果應食用養陰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

2

警惕感冒,保持空氣流通

立秋後早晚溫差加大,季節交替,容易誘發過敏性疾病及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平時應盡量避免著涼感冒,不要長時間呆在冷氣機房間內。過敏體質人群要避開過敏源,避免接觸花粉、塵蟎、油煙、油漆等,避免食用會引起過敏癥狀的食物。

兒童和老人要注意預防換季感冒,根據氣溫變化適時增減衣物,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和流通。秋涼時節,老胃病易加重,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晚上睡覺時關好門窗,腹部蓋上薄被,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冷氣機,可開窗使室內空氣流動。

3

除濕,更要防秋燥

秋涼時,要提防「秋燥症」侵襲。專家說,秋氣象候乾燥,空氣中缺少水分,而人體在夏季過多的發泄後,各組織也水分不足,如受風涼,易引起頭痛、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胃痛、關節痛等一系列癥狀,中醫稱之為「秋燥症」。秋燥分「溫燥」和「涼燥」兩種類型,前者見於初秋氣象尚熱或久晴無雨時,後者則開始於深秋氣象轉涼之時。老年人對秋燥適應性差,耐受力弱,更應重視養生和保健。

據專家介紹,口喉部位是最容易判斷身體是否乾燥的地方。癥狀較輕的會出現聲音嘶啞、喉嚨疼痛以及口腔潰瘍等癥狀,有些人會咳嗽,聲啞氣喘不停,特別容易夜晚發作。體質差的人會將這種秋咳一路持續入冬,或轉變為慢性支氣管炎等嚴重癥狀。鼻黏膜在秋天也特別容易乾燥。

4

多喝開水,補充水分

對付秋燥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並要做到量少而頻飲,可在白開水中加鹽或蜂蜜。中國古代就有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換言之,喝白開水,水易流失,若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就不那麼容易流失了。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5

靜心安神 遠離肺病

同時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易發生病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