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出版業的發達,是白話小說在晚明出現的重要背景之一

中國的出版歷史似乎是一種波浪形的發展,有高潮時期,也有單調、低潮的時期。南宋到元代是比較發達的時代,到了明前期趨於單調,到晚明又是一個發展時期,進入清代又趨於單調,到晚清又迎來發展。

圖片說明:《古文真寶》是對日本和朝鮮半島影響深遠的漢籍之一。圖為金文京教授舊藏日本江戶時期刻本《魁本大字諸儒箋解古文真寶》,見《東亞漢籍版本學初探》(中西書局)一書。

在開始談明末江南出版文化之前,我想首先簡單回顧學術研究的興趣轉化過程。我在大學階段一直念中國文學,從本科以來便一直對明末蘇州文人很感興趣,尤其是馮夢龍。馮夢龍以其編寫的短篇白話小說《三言》最為有名,但《三言》之外,他還編過《情史》《古今譚概》《智囊》等故事集和笑話集《笑府》,戲曲方面有《墨憨齋定本傳奇》《掛枝兒》《山歌》等,另有《四書指月》《麟經指月》《春秋衡庫》等科舉用參考書。他的著作其實是包含了小說、戲曲、經史子集等,早在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就出過一套影印本《馮夢龍全集》,皇皇四十三冊之巨,足以表明他著作之豐。

馮夢龍出過那麽多書,自然與當時出版業、書商密切相關。為了了解與馮夢龍相關的出版活動,我要對整個明清時期的出版情況有所掌握,所以從馮夢龍出發,我開始研究晚明的出版文化。

書籍承載知識、文化,是方便有用的載體,各種知識經由書籍傳播到千里之外。日本曾派遣唐使前來學習中國文明,遣唐使返回日本時就帶了很多書回去,使身在日本的日本人也可以接觸中國的文化與文明。書籍在中國的歷史很長,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以木簡、竹簡的形式存在。到了唐代,已經積累了經史子集四部的很多書,可是《隋書·經籍志》中有記載的書,基本上都是宮廷裡的藏書。相比起來,唐代看書的人還並不多,能看到書的人也只是少數。唐代以前,書都是人們手工抄寫的抄本,抄一部書很慢,所以數量不多,很可能隻抄一本,這或許也是因為當時對書的需求沒有那麽大。書以抄本形式流傳,也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時間。

中國書的歷史上,有兩個很重要的轉折,一是紙的發明,在東漢發明紙之前,書都是竹簡木簡,之後就進入了所謂卷子本的時代;一是印刷技術的發明普及,儘管唐代已經有了印刷技術,但印刷術到了宋代才普及,所以書印刷出版真正的普及也可以說是宋代開始的。宋代印刷術普及,書籍印量大增,這也說明宋人對書的需求比之唐人更甚。這很可能跟當時科舉制度的發展成熟有一定關係。儒家經典是考科舉的重要內容,但是在抄本時代,書中常有錯字,而國家層面的科舉考試必須要有統一的文本,而印刷的普及就適應了這種需求。現在我們還能看到有不少宋代的書。當時被印刷的書主要還是所謂的古典,即價值已經穩定的書,比如儒家經典、正史、唐以前文人的作品等。當然也有例外,比如蘇東坡在世時就出了自己的詩文集,這種情況在當時是比較少見的。

書在內容上擺脫古典作品的範疇而逐漸多元化,可以說是從南宋、元代開始的。當時出現了一些為實用的目的而編的大型日用類書,如南宋《事林廣記》、元代《事文類聚》這類生活百科全書大量刊行,還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元代《全相平話》這樣的初期小說被刊印。《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是早期的《西遊記》故事,《全相平話》是元代初期刊行的歷史故事,其中包括《三國志平話》,當然比起明末的《三國演義》是很短的。

南宋、元代在書籍內容的多元化和書的普及方面有所發展,但到了明代,明前期出版業的發展似有停頓。當時出了不少書,但就內容而言大多是所謂的古典,並無新意。到了明末,情況出現很大的變化。嘉靖以後,主要在江南地區,出版業呈現出空前的盛況。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經常引用的資料,是1987年楊繩信先生編的《中國版刻綜錄》,也就是把中國各地圖書館所藏古籍按照出版年代來排列整理的目錄。所以我們從中可以了解到宋代出了多少種書,元代、明代又出了多少種書。雖然這是1987年的目錄,但如果我們要了解一些趨勢和大致情況,則還是很有用的材料。從北宋到明代崇禎年間,《中國版刻綜錄》記錄有3094種書,其中北宋到明正德年間,這600年的書有1075種;嘉靖到崇禎年間僅僅120年,有2019種。平均下來從宋代到明代正德年間每年出1.7種;可是到了明末,嘉靖到崇禎,每一年平均有16.7種。後者大約是前者的10倍。由此可大致了解嘉靖以後出版數量的增加。

書的種類此時也更加豐富廣泛。我們現在讀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等,都是100回、120回的作品。雖然三國、水滸、西遊的故事很早就已經在民間流傳了,但是100回那麽長的版本似乎是在明末突然出現的。要刊刻那麽大篇幅的小說,可不是容易的事情。那麽,為什麽在晚明會有一大批篇幅很長的白話小說突然出現呢?所以晚明出版的情況是出版歷史上很有趣的現象,也是文學史上的一個大問題。這裡就要提到我研究的馮夢龍,他是當時通俗文學如戲曲小說等文學樣式發展的參與者,留下了豐富的材料,研究他或許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出版業的發達,是白話小說在晚明出現的重要背景之一。到了明末,因為技術的發展,出書的工本比以前低廉,讀者的需求也比以前擴大。宋代只有古典的作品被刊刻出版,可是到了晚明,就有更廣泛的讀者群出現,他們在閱讀經書、詩歌這些古典之外,也有閱讀通俗小說、戲曲作品的需求。另外,過去的文人基本上看不起民間文學作品,但是到了晚明,一部分文人的思想發生改變,像馮夢龍這樣的文人,就很看重民間作品的價值,積極參與這類作品的出版。

隨著這樣的變化,當時的知識分子裡也出現了一個新的類型,我在《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一書裡舉了兩個例子。一位是陳繼儒(眉公),他是明末松江人,和同是鬆江人的董其昌一起為了科舉考試而讀書,但陳繼儒一直考不上,29歲時候就放棄了科舉,在松江佘山隱居。他在那裡召集比較窮的文人來編書,最後掛陳眉公的名字,出了很多書,結果他在當時很有名。他出的這些書的主要內容是比較美好的文人生活的指南,如古董書畫、品茶品酒等等。以前都是文人自己學習一些高雅的生活方式,而陳眉公把這類內容編成書出版,把一種雅的生活方式大眾化,而需要那一類文人生活知識的讀者也就越來越多。以前只有考上科舉的人才能名利雙收,而陳眉公在當時放棄科舉後,靠出版也獲得了名利,這離不開當時出版業的繁榮。另一個例子便是馮夢龍。前文談到他出版了很多與科舉有關的參考書,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出版方向,他自己沒有考上科舉,但是他編的科舉參考書在當時很暢銷這也是很有意思的現象。或許因為他一輩子考不上,所以有很多經驗吧,考一次兩次就考上的人可不一定能編出好的參考書來。馮夢龍在出版方面還有一個特點是出版了不少通俗文學,包括戲曲、歌謠、小說、笑話集等,這也是適應了當時很多人的需求。從明末所出書籍的種類之多,能感覺到晚明比較自由的氛圍,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1644年明朝滅亡,然後進入清代。清代的學者,主要是考據學派的學者出了很多學術著作。可是其他的出版物,給人感覺是比較單調的,沒有晚明那樣的自由度。比如《水滸傳》,在晚明時有很多版本,福建、蘇州、南京等地都有刻印,好像呈一種競爭狀態。到了清代,基本上只有金聖歎第五才子書的版本了。到了晚清,出版界又重現盛況,出版中心主要是在上海,這個發展也以明清江南出版業為基礎。當然晚清也有一些新的因素,如報紙、期刊等出版形式。報刊在明清時期是沒有那麽發達的。

中國的出版歷史似乎是一種波浪形的發展,有高潮時期,也有單調、低潮的時期。南宋到元代是比較發達的時代,到了明前期趨於單調,到晚明又是一個發展時期,進入清代又趨於單調,到晚清又迎來發展。我想,比較好的情況當然是,能夠出各種各樣的書,讓大家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思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