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宋代書籍出版何以如此繁盛?

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士人高濂對宋版書有以下的評價:“宋代刻書,雕鏤不苟,校閱不訛;書寫肥細有則,印刷清朗,故以宋刻為善。”崇禎年間(1628-1644),藏書家毛晉就曾在自己的藏書樓汲古閣門前懸掛征求宋版書啟示:“有以宋槧本至者,門內主人計葉酬錢,每葉出二百……”清代著名藏書家陸心源號稱收藏宋版書二百部,故名藏書樓為“皕宋樓”。事實上,兩宋是中國文化高度發達的時代,其中最為突出表現在書籍出版產業上。

據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寺門東大街,皆是襆頭、腰帶、書籍鋪。”“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殿後資勝門前,皆書籍、玩好、圖畫、令曲之類。”現在我們看到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畫卷中便有“書坊”的店鋪。由此可見,宋代首都開封的百姓對書籍實有一定的需求,於是城中處處是書店。

兩宋時代出版產業大盛,可以從軟體配套及硬體配套兩個方面分析。

禮士崇文

宋代自太祖立國以來,奉行重文政策,尊重讀書人,重視文化。例如石介認為:“古之養士也薄,今之養士也厚。”“國朝待遇士大夫甚厚,皆前代所無。”蔡襄:“國家既平四方,追鑒前失,凡持邊議,主兵政,內有宥密而外方鎮,多以儒臣任之。武臣削去牙角,磨治壯厲,妥處行伍間,不敢亢然自較輕重。然則今天下安危大計,甚倚重儒臣乎!”此為軟體配套之一。

完善科舉

961年科舉取錄進士有11人,962年科舉取錄進士有15人,至992年科舉取錄進士猛增至353人,諸科取錄亦有774人。據研究宋代科舉與教育的學者李弘祺教授的研究與分析:在宋代全體文官14,860人之中,前三十年科舉及第的官員為7,833人,佔總數的52.71%。此為軟體配套之二。

推動官學

1044年太學收生人數為200人。宋仁宗末年太學收生人數為600人。1104年太學收生人數猛增至3,800人。官學的大規模擴充,無疑令社會對書籍的需求大大增加了。此為軟體配套之三。

重視刻書

宋代奉行重文政策,並且非常重視刻書,投入了大量資源印刷書籍,因為宋太祖認為“夫教化之本,治亂之源,苟非書籍,何以取法”。而宋太宗亦提出讀書的好處,認為“法律之書,甚資政理。人臣若不知法,舉動是過。苟能讀之,益人知識。”士人邢昺指出“國初不及四千,今十餘萬,經史正義皆具,書版大備”,說明了宋代官方印刷書籍量既大,質量也精致。此為軟體配套之四。

印刷產業

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記載:“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以後典籍,皆為板本。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汙。”上述記載詳細說明了活字的製造流程及其優勢之處。此為硬體配套之一。

製墨產業

製墨最基本的材料是鬆煙與桐油的油煙。宋代趙希鵠認為“北墨多用松煙,故色青;南墨用油煙,故墨色純黑。”蘇東坡指出“近世士大夫多造墨,墨工亦盡其技”,說明了當時士大夫對用墨非常講究。明代高濂對宋版書的用墨評價甚高,認為“用墨稀薄,雖著水濕,燥無滅跡。開卷一種書香,自生異味。”此為硬體配套之二。

造紙產業

據記載,宋代時“溫州作蠲紙,潔白緊滑,大略類高麗紙。東南出紙處最多,此當為一焉。”“廣都紙有四色:一曰假南山,二曰假蕠,三曰清水,四曰竹紙,皆以楮皮為之。其視浣花溪紙最精潔,凡官私簿契,書卷圖集文牘,皆取給於是。”此為硬體配套之三。

三大出版系統

在眾多軟體及硬體配套下,宋代發展出出三個重要的出版系統,分別是官刻、私刻及民間刻。官刻是指宋代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所刻印的圖書,這些機構的主要職責都不刻書,只是使用公費去刻書,通常稱他們所刻的書為官刻本。私刻就是指私宅、家塾和書鋪、書坊、書肆等以個人之力所刻的書,通常稱之為私刻本和坊刻本,其中坊刻專以刻書為業,偏布大江南北。坊刻主要以文學、科舉及生活用書為主。宋人嶽珂《愧郯錄》有雲:“自國家取士場屋,世以決科之學為先,故凡編類條目、撮載綱要之書稍可以便檢閱者,今充棟汗牛矣。”其中私刻的底本精善,校勘仔細。坊刻印量頗大,流通廣泛。至於民間刻,論其投資來源,既非公費,也非私人資金,而是通過民間集資而來的,包括募捐或家族集資,某些寺院、道觀、祠堂、書院等所刻之書,就屬此類,如1221年廣陵趙氏祠堂集資刻印了《複齋易說》六卷。

一直以來,宋代被視為中國文化最為發達的朝代,這從當時書籍出版產業的繁盛便可見其一二,而宋版書在今天亦成為價值連城的稀世奇珍。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關注古籍網拍、了解市場價格!網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