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按這五個步驟進餐 控制血糖事半功倍

糖尿病的飲食療法,在治療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正確的進餐順序,能夠幫助糖友控制進食量,從而避免餐後血糖波動過大,使血糖控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糖友而言,推薦湯水→少量富含蛋白質、油脂的食物→膳食纖維及蔬菜→米飯→肉類的進餐順序,它能協助糖尿病病人不自覺地操控進食量,調節飲食規律。

具體來說,這種飲食順序:既能使蛋白攝入量得到充分保障,蔬菜食用量大幅度增加,膳食纖維特別充足,胃裡覺得非常飽,但主食想多吃都吃不下,下一餐之前根本不覺得餓——自然也就無需刻意控制食量了。

知道順序還不夠,你還要知道該怎麼吃

[1]湯水

餐前20-30分鐘時喝一杯水或一碗湯。

湯菜在進餐開始階段食用,充足的水分不僅可以馬上使胃獲得滿足,還能防止進食速度過快。我們可以適量加些青菜以增加分量,增強飽腹感,以達到減少食量的作用。

[2]少量富含蛋白質、油脂的食物


吃飯之前,如果先吃一些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或者喝一杓橄欖油等油脂,有降低餐後血糖反應的作用。

這是因為這種吃法提升了某些與食慾和血糖反應有關的激素,並且油脂消化速度較慢,從而降低胃的排空速度,使餐後血糖上升速度和幅度減小。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糖尿病人飲食過度「清淡」,隻吃一點主食,魚肉蛋奶堅果油籽都不敢吃,結果反而不利於血糖控制。配合適量富含蛋白質、油脂的食物一起吃,才是有利穩定血糖的好方法。

[3]膳食纖維及蔬菜


蔬菜、菇類等食物的升糖指數較低,吃後不只有飽腹感,而且還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以及各種的果膠和多糖,攝入以後會讓腸胃膨脹,它們有很強的粘附性,可推遲糖分在小腸吸收的時間,使餐後的血糖不至於急速的升高。

研究人員以30例無嚴重併發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於總熱量相同的飯菜,第一天採用「先吃飯後吃菜」的進餐順序,第二天則「先吃菜後吃飯」。結果發現,第一天餐後2小時血糖濃度為(9.9±2.1)mmol/L,而第二天餐後2小時血糖則為(8.0±1.5)mmol/L,說明先吃菜後吃飯對血糖的影響更優。

[4]主食


長期以來,國人的主食多以精白米面唱主角。其實,精細的米面是經過精加工去除了含膳食纖維、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的種皮、糊粉層、胚芽,僅剩下光潔瑩白的澱粉和少量穀類蛋白的顆粒而已,常吃雜糧有益身體健康。

雜糧會使消化速度減緩,推遲小腸對葡萄糖的吸收。雜糧品種非常多,比如糙米、黑米、紫米、蕎麥、燕麥、小米、藜麥、薏米、玉米、芡實以及各種豆類等,粗細搭配著吃,有助於緩解血糖的急劇增加。

[5]肉類


糖尿病患者也需要少吃些高油、高脂的食物,因此肉類等食品需放最後來吃。吃了一定量的主食後,要吃的肉類那麼就會相應削減。另外,魚、肉的做法也使用比較清淡地烹調辦法,比方清蒸、水煮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進餐順序只是就一般情況而言。若餐前進行了強度較大的運動,血糖已經處在較低水準,就應該先食用主食,以免發生低血糖。

其實,不僅僅控制血糖該這麼吃,脂肪肝、高甘油三酯、肥胖的人,也不妨改變自己的進食順序試一試,真的會發現結果大不一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