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訪小米有品高自光:小米的家居生意怎麽做?

小米有品、淘寶心選、京造、蘇寧極物...繼網易嚴選之後,眾互聯網巨頭紛紛加入製造業大軍,開出一波帶有“中國版無印良品”意味、主打新中產生活方式的精選電商及線下店。

在眾多後來者中,有多年製造業積累的小米,被外界視為網易嚴選最有力的競爭者。一個從智能硬體向家居用品拓展,另一個則走了相反的路徑,但卻殊途同歸,賣手機的小米賣起了床上四件套,而賣拖鞋、襪子的網易也賣起了插線板、音箱。

如果說做家居的網易做硬體算是一種進階,那麽以手機硬體“出道”的小米,為何會看上家居雜貨這門小生意?日前,鈦媒體專訪了小米生態鏈副總裁、小米有品總經理高自光,和他聊了聊小米踏入生活消費領域的邏輯,以及小米眼中的新消費趨勢。

“碼農”小米為何做家居?

高自光喜歡以“碼農”這個稱謂自嘲,從騰訊到小米,他曾被委任過多個產品負責人的重任,在這樣一個“碼農”眼裡,產品都是由一行行代碼敲出來的,生意歸結到底都是圍繞著用戶需求的產品,而這也是小米做零售的邏輯。

小米有品上線於去年4月,是由米家APP拆分而來,它的前身是米家App dock 欄的一個電商入口,主要向用戶售賣一些硬體周邊和耗材,而之所以將這部分拆成一個單獨的APP,小米有品在上線之初稱是為了“提供用戶更完整的電商購物體驗,以及更豐富的居家生活產品”。

事實上,小米早在2016年年底就已經有了獨立小米有品的考慮,直到2017年12月12日,雷軍正式發布內部信,宣布原屬MIOT(小米物聯網)團隊的小米有品團隊獨立拆分成有品電商部門。

小米生態鏈副總裁、小米有品總經理高自光

在小米有品之前,高自光在小米負責的是物聯網業務,在這期間生成的大量數據,讓小米發現用戶還有很多豐富的需求是沒有被滿足的。由於小米此前售賣的多是以硬體為主的偏低頻產品,所以小米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提高與用戶間的互動頻率。

同時,做電子產品起家的小米,以男性用戶居多,所以小米有品也承擔了小米優化用戶結構的職責。“我們沒有微信、沒有愛奇藝這樣的產品,所以我們就只能走另外一條路,我們在想,我們的用戶還需要什麽,另外我們對女性用戶的服務也太少了,這個就是我們切入生活消費的思考。”

而一直以來,小米內部也不斷在探索,在手機上被印證成功的小米模式是不是可複製的,所謂小米模式,即爆款模式,用小米的話說就是,“用互聯網的方式去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產品”。

於是五年前,小米從手機擴展到智能硬體,通過投資一些智能硬體公司的方式,開始做起移動電源、手環、空氣淨化器、智能掃地機器人,建立起小米生態鏈。

隨後,在智能硬體上嘗到甜頭的小米,又有了向生活消費品延伸的思路,隨即就有了小米有品。

不過與其他采取ODM模式的精選電商不同,小米有品采取了自有產品+小米生態鏈企業的產品+第三方品牌產品的方式。

在過去五年間,小米陸續投資了兩百多家硬體生態鏈公司,這項投資計劃,是小米在產品線豐富性和專注度間平衡下的結果。在高自光看來,如果小米選擇所有產品都自己做,將會導致公司的過度膨脹,同時很難保證每一個業務都能獲得持續的發展。

“核心業務之外的那些業務難免會成為邊緣,那麽就很難有持續發展的動力,而且做產品,品質的把控和持續迭代很重要,如果我們自己團隊今天要管理1萬件產品,全是我們自己的牌子,那不出多久小米就會成為一個20萬人的企業。”高自光說道。

小米模式與小米的價值觀

基於這些思考的小米,從五年前開始通過投資生態鏈公司的方式豐富產品線,隻保留手機、電視等幾個核心硬體外自己做。

與很多公司在投資上“買買買”的方式不同,小米的投資策略是佔股但不控股。高自光說,小米投資生態鏈公司的目的,是想要借由股權關係,建立起與公司的持續溝通,從而不斷傳遞小米的理念和價值觀,保持生態鏈公司與小米在步調上始終一致。

“我們對產品的把控不是通過簡單制定一套規則,通過審議前的審核、審議後的抽檢來解決,那是法律,法律很難解決所有問題,當然我們也有規則,但更多時通過投資建立一個不斷溝通的過程,才保證那麽多企業,始終和我們堅持差不多的邏輯。”高自光說道。

價值觀,是小米在公開場合經常提及的一個詞,在高自光看來,這個詞看似看似簡單,卻是小米能夠走到今天的關鍵。

“很多人問為什麽你的東西做的那麽好,還賣的那麽便宜,這裡面其實涉及了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保持在誘惑面前堅持自己,這個東西明明賣10塊錢也能賣,賣20塊錢也能賣,如果是差一倍的價格,那一年就會少賺多少個億,要想抵擋住這種誘惑,是非常非常難的。”

高自光告訴鈦媒體,要想成為小米生態鏈公司中的一員,第一條就是認同小米模式和小米的價值觀,其次才是運營產品的能力,包括生產到迭代再到售後的全過程。

而在研發和供應鏈能力之間,小米更看重企業的含設計能力在內的研發能力,高自光表示,對於一些供應鏈能力缺失的企業,小米會幫助他們對接一些已有的合作夥伴資源。

此外,小米的設計團隊也會參與到與生態鏈企業的聯合開發中去。“我們很多產品都不是說我去工廠買一個回來,而是與生態鏈企業一起去研發的,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的產品。”

在小米有品總部,鈦媒體就體驗了一款感應式洗手機,手一伸就會自動出泡沫,這款產品就是小米與這家日化企業基於雙方特長,在雙方的反覆探討中形成的一個創意。

“這個是一個很典型過程,因為他對於日化很了解,我們對互聯網、對智能硬體很了解,那我們就一起來探討有什麽方法能夠解決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痛點,然後我們共同定義完這個產品,他再去研發、開模、製造、測試,然後才出來這樣一個產品。”高自光介紹道。

這也是為什麽在很多同行能一年作出一萬SKU,而小米有品至今只有三千多個SKU的原因。從定義一個產品到最終面世,這樣一個個漫長的周期,讓小米有品的SKU漲的很慢。

在高自光看來,那種從工廠掃貨的模式確實在SKU擴充速度上具有優勢,但往往在產品上缺少獨特性,此外,一家企業去自營一萬個SKU,在品控方面的難度也很大。

所以小米有品的解決方法就是,一個品類對應一兩個合作企業,來專注於這個品類產品的研發和版本的更新,同時由於采取了保留企業品牌、非貼牌的方式,企業的主人翁意識也會讓其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這樣就極大的減輕了小米的壓力,只需在整體上進行流程化的管控。

小米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投資、孵化的公司數量已經達210家,其中超過90家公司都是從事智能硬體和生活消費產品的研發。

據高自光透露,小米有品預計將通過這樣與生態鏈公司協作的方式,用一兩年的時間,覆蓋生活消費場景中80%-90%的產品,每個品類采取少量SKU的精選模式,通過具有一定原創性的產品,解決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痛點。

“今天的電商,或者說零售,已經競爭很激烈了,而且你也沒辦法去跟京東、天貓去競爭平台性,所以你需要去考慮,是去做一家平台還是做一個產品,我們目前的想法就是,安安心心的做一家產品公司。”高自光說道。

互聯網巨頭為何紛紛加入製造業大軍?

在互聯網早期時期,主流的商業模式是通過流量變現,而小米的崛起讓很多人發現,從製造業入手,打造出一款高性價比的商品,也有機會做成一家大公司。而隨著線上的想象力開始變小,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開始加入製造業的大軍。

於是我們看到,早年曾堅稱不做自營的阿里推出了淘寶心選,隨後包括京東、蘇寧等在內的零售巨頭也相繼推出自營精選電商和線下店。

談及這種變化,高自光認為,互聯網企業紛紛湧入製造業,其實當下零售環境變化的一個衍生品,原先相對割裂的線上上下走向融合,這使得整個零售領域發生了一些新的演變。

這種演變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流量獲取形式上的演變,另一個是品類上的演變。以拚多多、雲集為代表的社交電商,就是改變了原來搜索電商時期的流量獲取方式。而品類上的演變,則是由消費更新的趨勢帶來的,即不再拚流量,而是通過精致、獨特的商品本身來吸引顧客。

此外,在製造業領域也在同時經歷著一些變化,一方面很多共產面臨著出口萎縮的困境,另一方面內需卻在不斷增加。但內銷對於一些缺乏國內流通經驗的工廠同樣不好做,於是這也成了很多零售巨頭看到的機會,讓他們紛紛加入製造業大軍。

而關於消費更新,一直以來也有兩種不同思路,一種認為消費者願意以更高的價格,享受更好的商品和服務;另一種則認為消費更新並不意味著更高的價格,而是讓消費者用更少或者相同的價格,獲得更高品質的商品和服務。

小米顯然傾向於後者,在高自光看來,隨著資訊不對稱的下降,除了一些奢侈品,大多數品牌都很難再靠品牌溢價去賺錢了。

“現在90後、95後的主流消費人群,他們的受教育的程度、獲取資訊的方式都和以前不一樣了,電腦CPU多少錢、記憶體多少錢,硬體成本他們上網一查就知道了,這是資訊時代帶來的資訊不對稱下降。”

高自光認為,資訊不對稱的下降,必然會讓過高的品牌溢價被砍掉,隻保留合理的溢價範圍,這是小米堅持的趨勢。而爆款模式,就是小米能夠做到提質不提價的核心,即砍掉不必要的小眾需求,用高品質的製作滿足多數人的需求,通過提高出貨量來分攤成本。

為了能讓消費更直觀的體驗到產品,小米有品也開始陸續在線下布局起門市,高自光告訴鈦媒體,小米有品開線下店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讓用戶直觀的體驗科技和生活相結合的感覺,“因為原來小米更多強調的是科技感,就是我們的電子,今天我們想要把生活品和科技放在一起,一面科技、一面藝術,在一個店裡面呈現出現。”

不過,面對如今線下高額的開店成本,小米在開店方面也表現的十分謹慎。上個月底,曾有媒體報導稱小米位於南京的首家門市開張,高自光告訴鈦媒體,這家位於南京總部內的門市目前還是一家測試店,用於測試無人支付等一些新技術,在這家店之後,小米有品會再開幾家門市來測試消費者的認可度。

高自光表示,線下開店分為小規模做和大規模做兩種,小規模做的邏輯更多是為了品牌曝光而非賣貨,而要想大規模鋪設,則取決於單店毛利是否能支撐住成本,而對現階段的小米有品來說,還很難在兩種模式中作出判斷,只有在少量門市一段時間的測試後,才能最終得到答案。(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謝康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