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各種茶類的精準投茶量,強迫症的福音

對於新入門的茶友而言,如何沖泡可是一大技術難題,畢竟在沒有經過長久的經驗積累,想要正確掌握各種茶類的投茶量,繼而將茶泡好喝並非易事。

按比例投茶

茶葉沖泡有一個常用的茶水比例是1:50,也就是1克茶葉加50毫升的水。但,烏龍茶和緊壓茶要特殊一點,比例為1:30。有些較為講究的茶友可能就會準備專門的量杯和精準食物秤了,而對於一些不拘小節的人來說,這種方式未免顯得有些死板,操作起來也相對麻煩。若是想精確到具體克數的「強迫症」茶友可以參考下表:

那麼如何在沒有硬性指數的情況下將茶沖泡好呢?

可以使用體積投茶法。

按體積投茶

綠茶

綠茶是被公認為所有茶類中最為鮮嫩的茶,經過揉撚,浸出物出來的快,所以用蓋碗沖泡的時候,茶量剛好覆蓋滿蓋碗底部就可以了。

在沖泡的過程中有兩點要值得注意:

一是不能蓋蓋兒,會把茶湯悶壞;

二是水溫不能過高,水溫太高會傷害到綠茶的茶葉,讓茶湯變苦變澀,但也不能太低使茶葉的香氣激發不出來,一般是85℃—90℃較為合適。

紅茶

紅茶的投茶量與綠茶相似,也是覆蓋滿蓋碗底部的量,不過可以比綠茶稍微多一些。

常喝國外紅茶的朋友很多時候喝到的是紅碎茶,由於紅碎茶的浸出速度很快且並不太在意它的耐泡度,所以投茶量要減少近一半。

普洱茶餅白茶餅(緊壓茶)

我個人很少喝,自己想像下燒餅一樣的緊壓茶,投茶量差不多佔蓋碗容量的1/5。因為有些緊壓茶比較緊,「密度較大」,所以可適當減少投茶量進行微調。

為了舒張茶葉,緊壓茶的沖泡過程中也常常會有溫潤泡。緊壓茶有「三年以下開蓋泡,三年以上扣蓋泡」的說法,原因是「年紀較輕」的緊壓茶發酵度不高,蓋上蓋子會像綠茶一樣把茶湯悶壞,而三年以上的緊壓茶因為後期自我發酵則不存在這個問題。

散白茶

由於白茶沒有經過揉撚,僅僅是鮮葉採摘後經過萎凋、乾燥製作而成的茶類,所以普遍較輕且蓬鬆,投茶量會比較大,散茶約佔蓋碗容量的3/4或1/2;白茶餅約佔容量的1/5。

白茶相對來說是比較好「控制」的茶葉,不會輕易被泡壞,如果在必要場合非要露一手的話,果斷選擇白茶吧。

烏龍茶

烏龍茶的種類、類別非常多,但還是可以根據其外形大致分為條形烏龍和球形烏龍,條形烏龍的投茶量差不多佔到蓋碗容量的1/5到1/3,球形烏龍則覆蓋過底部就可以了。

球形烏龍由於形狀特殊,茶葉展開比較慢,所以通常用一泡溫潤泡把茶葉舒展開來。這種半發酵的茶,用熱水沖泡會強烈激發它的香氣和滋味,特別是高山烏龍一定要用沸水沖泡,如果用溫吞的熱水沖泡,那這泡茶就等於浪費了。

沖泡茶葉時,第一次注水入壺隨即倒掉的過程稱為「溫潤泡」。溫潤泡的用意在於使揉撚過的茶葉稍微舒展,以利於第一泡茶湯發揮出應有的色、香、味。由於溫潤泡時間短,茶葉本身的可溶物還來不及溶出,但揉成半球形或球形的茶葉卻可借熱水的衝力與熱量慢慢開展。

柑普茶

去年比較火的一款小心肝,號稱一天一顆的茶,事實上我都是幾泡後就換了,可能我個人對陳皮比較敏感的緣故。

柑橘類茶我喝過兩種,一種是普洱茶一種是放白茶為內料的,隨著飄逸杯的出現滿足了席不暇暖的都市人喝茶的需求,一杯柑普茶也就成了工作之餘最便捷的舒緩方式。空閑時也可以用蓋碗沖泡,三五成群的品茶談天論地。

辦公室所用的飄逸杯大多數均為350ml,柑普的投茶量大致鋪滿杯底,然後沿柑皮邊緣掰下4—5小片柑皮(也可根據個人喜好調整茶與柑皮的比例),水量約為整隻飄逸杯的4/5。靜置3—5分鐘,取出慮杯即可享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