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邊疆支教後 北京的中學生變了

“世界上還有那麽多的地方需要幫助,我的眼界不應該隻局限於自己眼前的天地。”這是北京市第二中學學生杭可馨的感想。之前,在她眼裡,“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似乎就是自己人生的全部。然而,一次邊疆支教改變了杭可馨的看法。

7月3日至10日,北京二中2018級班機的60名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內蒙古自治區北京二中阿爾山分校開展支教活動。經過為期一周的教育幫扶,杭可馨與同學們都經歷了一次與眾不同的學習。

北京二中與內蒙古阿爾山分校師生在同上一堂課

讓北京學生去邊疆 看看自己能做點什麽

阿爾山市地處大興安嶺西南山麓,是全國緯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在國家“扶貧攻堅”號召下,東城區教委前後6次與阿爾山市教委開展調研互訪。2018年6月,雙方簽訂了教育對口幫扶框架協議,北京市第二中學與阿爾山一中簽訂合作辦學協議書。同年8月,阿爾山一中正式掛牌成為北京二中阿爾山分校。

為了讓孩子們有機會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東城區教委還與阿爾山市教委聯合開展了“遊學”活動,先後兩批次邀請阿爾山分校高三師生走進北京二中參觀、學習。

“在所有的相互交往過程中,唯獨少了我們的孩子去阿爾山看看這個環節。”此次支教活動的負責老師楊柳燕解釋了活動的初衷。“對於新高一的學生,我們希望他們能借這個機會去邊疆看看,看看自己能做點兒什麽。”

讓老師們欣慰的是,來到地處邊疆的阿爾山校區,北京的孩子們並沒有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影響是相互的。”楊柳燕總結支教活動時發現,北京的孩子都在細節中看到了阿爾山同齡人身上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樸實的性格、勞動意識、動手能力、運動天賦……“有的學生甚至還注意到蒙古族文化與流行文化的結合、當地文化的兼容並包等,從文化層次去思考問題。大家都在取長處,而不只是看到對方不足的一面。”

作為學伴同堂聽課 一對一、多對一幫扶

此次支教團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二中的老師給阿爾山分校的學生上課,二中的學生作為“學伴”同堂聽課。於是,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老師們特別注重發揮二中學生的“學伴”作用。

“二中的學生與二中阿爾山分校的學生穿插坐在課堂,結成了‘一對一’或‘多對一’的幫扶。”王錫婷舉了個例子,在講解古詩詞鑒賞時,採用了詩詞大會上“飛花令”的形式,讓兩地學生進行比拚,激發課堂的活力;在小組發言時,讓彼此傾聽,取長補短。“相對來說,二中本校的學生在進行文字表達時,對思維的梳理更為完整和規範,對於情感鑒賞的要素、方法等都有所掌握,因此,他們的發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示範和啟發的作用。”

在數學的練習課上,來自二中的學生則直接當起了“小老師”,張致遠和匡天一就過了把當老師的癮。“其實阿爾山的同學和我們的知識儲備都差不多,但是他們在靈活應用上有所欠缺。”他們接到的教學任務是,通過練習題講解拋物線相關定理的應用,“自己先把習題做了一遍,在課堂上分析題乾條件,列出已知條件,尋找已知條件與所學定理之間的關係,然後逐步引導他們進行定理的應用。”回憶起講課的過程,匡天一顯得有條不紊。“我們不是一直乾巴巴地自己講,而是通過提問、互動,讓大家都活躍起來。”

短短的執教經歷,讓張致遠對教師這份職業的不易有了更多的理解,“講課真的挺難的,從最基本的來說,你寫在黑板上的字不能太小、不能太醜,課堂上傳達的內容還要清晰。”

學生撰寫支教報告 為當地教學建言獻策

除了擔任課堂上的學伴和助教,此次支教團的學生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通過自己的觀察,分小組合作撰寫一份支教報告,報告除了記錄自己的心得感受之外,也要為京蒙兩地教育長期互助提建議,或是對當地自然條件、資源等進行考察。“阿爾山有自己的薄弱之處,也有自己的優勢。我們希望孩子們是觀察員,既能發現不足和優勢,又能為背後的原因自己進行思考。”楊柳燕老師說。

通過課下聊天,匡天一和小組成員發現,阿爾山分校的學生大多為住校生,很少回家。在周末沒課時,不回家的學生就處於“無人看管”的狀態。“這其實是進行親子溝通的一個很好的時間。我們在想,這個時候,校方是不是可以擔負起一部分責任,比如邀請家長走進學校,舉行一些親子活動等。”

此外,在北京二中學生看來,兩校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遠遠不夠,“同齡人之間的思維相同,給予對方的幫助更大。”他們認為,應該利用新型的交流手段,與當地學生建立長期、穩定的互助關係。就學校層面而言,也應該為阿爾山學生提供更多交流活動的機會,讓阿爾山的學生不僅有機會來到北京,也有機會前往更多的地方遊學,見識更大的世界。

作為女生,杭可馨有著更加細膩的觀察。在進行英語學習方法交流時,她發現,阿爾山的小夥伴背單詞隻記字面意思。這樣一來,熟悉的單詞出現在具體的閱讀語境時,反而認不出來。“學校裡有圖書館,有一定的閱讀資源,但是我發現實際的利用率很低。”她和小組成員建議,學校應該每學期開設一定的閱讀課,由老師進行導讀,全面提升閱讀素養。葛冠辰則從自己感受的經歷出發,認為學校應該在基礎設施的完善上滿足學生的需求,比如,洗浴設施、室內運動場的建設等。

對於教育幫扶這個話題,支教活動讓學生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不僅可以以學校結對的方式進行,也應該鼓勵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比如教育從業者協會、基金會等非營利性組織都可以參與到京蒙幫扶中來,招募支教教師、志願者和青年教師培訓等工作就可以由這些社會組織來完成。”張致遠同學說。

據介紹,這些支教報告未來將成為孩子們持續的學習資源。“將來學習報告文學時,這份調研和經歷就可以成為寫作資料。”語文教師王錫婷說,關於地域文化的探討等內容也都將貫穿在未來的學習當中。

來源:北京晚報·深度報導 記者:牛偉坤

攝影:周良

流程編輯:洪園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