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英國版《變形記》:當窮孩子和富孩子交換了學校……

每月花費月工資的三分之二以上,為孩子請了專業的鋼琴老師;

傾注雙方父母全部積蓄和未來 30 年的貸款,換來一套 60 方的學區房;

遠離父母,舉家搬遷北京,只為孩子能享受一線城市的教育資源;

……

在中國,為爭奪優質教育資源,耗盡幾代人的錢包,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

如果我們都承認,教育會決定了一個孩子的未來,我們是否能明確說出:

什麼才是一流的教育?

它真的只能用錢砸嗎?

教育對孩子未來階層劃分到底有什麼影響?

為了搞清這些問題,BBC 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學校交換日記:階層的劃分》,讓 6 名分別來自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孩子,進行了為期一周的交換生活。

試圖以孩子的視角,分析公立與私立學校的差別,探討教育的意義。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紀錄片的開端,就有一個令人深思的事實:

在英國,接受過私立教育的人數只有 7% ,可恰恰就是這稀少的 7% ,卻不成比例地主導著英國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在中國,我們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上公立還是私立的問題。

我的同事小羊,當時給娃「規劃」學校時一條條地掰扯,從師資、基礎設施、教學質量到學費逐一比較。

可怎麼平衡這些區別,她也說不清楚。

其實,在這個紀錄片中,也不可避免地提到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這些區別。

比如,師資方面

貝姆羅茲公立學校老師的數量雖然與沃明斯特私立學校基本一致,但公立學校學生的數量卻是私立學校的一倍。

所以公立學校的師生配比自然相對緊張。

再比如,生源質量:

公立學校每年都要接收許多來自難民國家的學生,這些學生還大都不會英語。

因為「來者不拒」,所以新生考試大多都是 C 或 D 。

而私立學校,只有前 25% 的學生才能入學,成績大多是 A 或 B 。

圖片來源:騰訊視頻《學校交換日記:階層的劃分》

還比如,基礎設施。

在公立學校孩子們都要自備設備,而在私立學校中,僅完備的網球場就有 12 個,更別提還有游泳池等等。

剛看到這裡,不免讓人心寒。

這哪是什麼公立與私立的差別,這不就是貧富的差別嗎?

但事實上,公立學校在有些方面,也不比私立學校差。

比如教學質量方面,私立學校課堂的教師水準和授課方式,都與公立學校沒什麼差別。

如果以上的生源質量、基礎設置、教學質量等,都不是影響教育結果差異的主要因素,那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在觀看整個紀錄片時,有個詞語被反覆提及,那就是「激勵和自信」。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正是一位善於激發孩子熱情和自信的人。

他設立了一個特別的項目,叫做「校長一對一談話」。

學校的每位學生,都會定期與校長溝通,這樣高質量的重視,是公立學校孩子從未體驗過的。

紀錄片中,當馬克和交換生布瑞特溝通時,他會在看完布瑞特的評定報告後,指出他的不足後,有充分肯定了他身上的潛在領導力。

圖片來源:騰訊視頻《學校交換日記:階層的劃分》

起初,布瑞特對此籠統地回應:我的行為需要更好,我會更加鞭策自己。

但馬克更為堅定地說:別跟我說那些套話。說真的,看到這份報告,我覺得你能做大事。

與馬克溝通完,布瑞特就有一種被點燃的感覺,他激動地說:我必須要作出改變,為我自己我也應該這樣做!

同為私立學校的桑德也說:

我覺得私立學校很擅長的方面:讓人們建立自信,對自己感到自信,對自己的優秀方面感到自信,並為之自豪,不會擔心害羞或別人怎麼想。

眼看這群孩子有如此的活力,隔著手機螢幕,我甚至也能被他們的自信和熱情感染到,那的確是一股真誠而強大的力量。

而在這方面,公立學校的表現相對差了許多。

雖然公立學校每周也設立了兩次拳擊課,讓學生相信自己能做到,面對未知的東西是嘗試而不是躲避,來建立自信。


但是在整個學校裡卻有一個讓人並不舒服的事情,那就是老師和學生會評價別人,而這種評價往往會催生對自信的打擊。

一個孩子要有多強大,才能每次面對他人的評價依然越挫越勇,越來越來自信呢?

其實別說孩子了,連我們成人都很難。

「久而久之,就像是腦子裡有一個開關一樣,他們越來越缺乏自信,他們放棄了要變成功。」

這對孩子的影響,幾乎是最致命的。

自信就像是孩子生命的一道光,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而照亮他的前路。

缺乏自信,意味著孩子內心的熱情沒有被看見。即使面對機會,孩子也擔心自己會失敗,就索性逃避。

若孩子的「心眼」被遮住了,我們又如何要求他繼續前行,甚至取得成就呢?

看中約束

讓私立學校的學生不「自由」

如果說前面提到的,是私立學校對孩子內心的激勵,那麼還有的必不可少的,就是給孩子們營造的外部環境。

和私立學校相比,公立學校的規則相當「自由」。


每天下午 3 點多,私立學校的孩子還都在上興趣課,或者做作業,而公立學校的孩子們早已回家,睡覺和打遊戲。

公立學校的學生聽到私立學校的喬恩說自己要早 6 點半起床,下午 5 點才能放學,都覺得他像「外星人」。

因為他們自己常常因為「玩遊戲機而趕不上早飯」。

當喬恩就跟著公立學校的同學 3 點多回家,體驗了一把這樣「舒適」的生活後,有點遺憾地說:「在私立學校自己不會有這麼多時間無所事事,如果以後在公立這樣的環境中,也很難那樣自律。」

與此相對,當交換生來到私立學校,也終於體會到了什麼叫做「規則」。


比如,晚上睡前要交上手機,防止孩子玩個通宵;

比如,平時的著裝皮鞋要乾淨,校服也要整潔,不可以披散頭髮,化濃妝帶大耳環等。

對此馬克校長認為,通過要求對孩子著裝的高標準,來促使學生對自己有更高的期望值,為進入社會做好準備。


而事實上,這些規則下營造的環境,很有效。

連公立學校的喬校長也被觸動到:「這些孩子們,在校園裡不慌不忙的樣子,已經有了冷淡的牛津步伐,正如未來的社會精英一般。」

無論是對於學習的自律,還是走路時的從容,不得不說,這裡有很大部分都歸屬於校園規則、校園環境的功勞。

正如馬克校長的教育理念:課堂外發生的一切,與課堂內發生的一切同樣重要。

最好的教育

不局限於課堂之上

這樣看起來,公立和私立學校各有各的好處,那到底是什麼促成了優質的教育,培養出了社會精英人才呢?

兩位校長在這件事上基本達成一致,那就是,學校內課堂上的教育,公立與私立的差別並不大,而更多起作用的,是課堂內和課堂外的一切。

首先是家庭對孩子教育的態度,是否與學校一致,能為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學習環境;

除此外,還有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鼓勵,以及幫助孩子點燃的熱情與自信。

圖片來源:騰訊視頻《學校交換日記:階層的劃分》

這些都是孩子內心對學習產生認知差的根源,也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在學校裡,孩子們學習的絕不僅僅只是課本上的知識,還有人格、品格的培養。

當他們的人格趨於獨立和豐滿,他們也才更明白自己的內心。

為什麼而學,甚至為什麼而活,進而滋養出更強大的自我教育動力和熱情。

想到這裡,我更加堅定,比起傾全家之力為他換一套學區房,再耳提面命地把我的焦慮與壓力傳遞給他,我更願意成為那個看見他的內心的父母。

·· 推薦閱讀 ···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