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消費金融觀察:此消彼長、進退之間,銀行在為互金接盤?

關於銀行,國外喜劇演員鮑勃·霍普曾這樣評論,“銀行是一旦你能證明自己不需要錢,它就一定會借給你錢的地方”。現在,早不是這樣了,無論你是否需要錢,它都在借錢給你。

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共34個月的時間裡,金融機構個人貸款餘額新增19.75兆元,在所有貸款中貢獻了49.6%的餘額新增。自2015年12月向前追溯,個人貸款餘額新增19.75億元用了76個月的時間,需要從2009年8月開始算起,這段時期,個人貸款在所有貸款新增中的貢獻僅為36.8%。

2015年底以來,銀行的個人貸款便開始提速。截止2018年11月末,上市平台三季報基本公布完畢。從數據上看,互金平台放貸規模普遍縮水;而銀行等持牌機構,依舊增速不減、火力全開。一增一減之間,有一些邏輯需要被厘清。

數據裡的信號:此消彼長,進退之間

就上市互金平台看,2017年下半年是放款量的高峰期,受141號文影響,2018年1季度放款規模急劇縮水,2季度略有回升,3季度再次下滑。

問題來了,4家平台放貸能力的縮水,究竟是戰略層面的主動為之,還是資金受限後的無奈選擇呢?

4家代表性平台中,宜人貸和拍拍貸為典型的P2P平台,樂信旗下有桔子理財,受P2P爆雷潮影響,出借人外逃,資金受限,放貸能力被動縮水的成分更多。而趣店主要依賴機構資金,放貸能力的下滑,或與支付寶合約到期有關,即獲客能力製約了放貸能力。季報顯示,2018年3季度,趣店新增活躍借款人58.07萬人,與2017年2季度相比,降幅為66.6%。

可見,上市平台放貸能力的大幅縮水,資金管道受限是主要原因。這個結論,還可從貸款超市簡普科技(融360)披露的數據得到佐證。

從季度貸款撮合量看,2017年4季度為階段性高點,撮合貸款3250萬筆,受141號文影響,2018年1季度驟降至1210萬筆,之後穩步回升,3季度撮合貸款2820萬筆,已與去年同期持平。

作為業內頭部貸款導流平台,簡普科技的數據基本反映行業走勢。從簡普科技的數據看,3季度消費金融行業放貸仍然是環比回升的。

既然行業層面放款規模繼續復甦,那麽頭部平台3季度大幅縮水留下的窟窿,誰給補上了?

不缺錢的持牌機構。

從簡普科技的數據看,季度貸款推薦量波動起伏,但季度信用卡撮合量一直穩步提升,單季信用卡推薦量從2017Q1的30萬張增至2018Q3的200萬張。從行業角度看,截止2018年3季度末,銀行信用卡累計髮夾量6.59億張,環比增長2100萬張,2017年以來,季度增長保持在2000萬張以上。

信用卡發行量仍在穩步提升,表明銀行發力消費金融的熱情不減。正是以銀行為代表的持牌機構,不缺錢、又迫切進行零售轉型,填上了互金巨頭“退出”後的窟窿。

從數據上看,2016年以來,金融機構個人貸款(圖表中的住戶貸款)增速顯著高於全部貸款增速。進入2018年,一年期以內的短期貸款增速後來居上,超越中長期貸款(房貸、車貸為主)成為銀行個貸增長的火車頭。

此消彼長,進退之間,持牌機構在消費金融行業中主導地位進一步增強。而對互金平台而言,無論互金平台是戰略層面的自主調整還是資金層面的被迫收縮戰線,市場份額正拱手讓予持牌機構。

持牌機構,會不會成為接盤俠?

在信貸市場中做後來者,既有可能是摘果子,也可能成為接盤俠,關鍵就看接到手裡的信貸資產,究竟是果子還是燙手山芋?

我們先從消費金融行業的大發展說起。凡事均有兩面。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大發展,從正面看,是普惠金融的進步,應當鼓勵;從反面看,則有鼓勵低收入群體舉債之嫌,稍有不慎,便會帶來償債危機。

上市平台51信用卡曾披露逾期90天以上借款人的畫像,在非信用卡持卡人項下, 32.6%的逾期借款人年齡在18-24歲之間,61.6%的人為高中或中等職業學校學歷。

這個畫像,在我們預期之內,高中學歷的年輕人,本來就是高風險人群。問題是,在行業大躍進式發展過程中,這類借款人,已然成為不少平台的主流客群。

信用卡持卡人,信用狀況會更好嗎?在信用卡髮夾量爆發式增長的背景下,這個結論,也越來越不靠譜。

在2018年半年報中,51信用卡披露了信用卡持卡群體的貸款不良率(逾期90天以上)情況。2017年3季度向信用卡持卡人發放的貸款中,截止2018年6月末,M3+逾期率已經超過10%,且仍在上升通道中。

向信用卡持卡人發放貸款M3+逾期率情況

隨著銀行等持牌機構大舉推動零售轉型,為了實現規模的快速增長,業務重心從鼓勵不需要借錢的人借錢,開始轉向給需要借錢的人貸款。於前者,典型的例子是拚命向按時還款的優質持卡人行銷账單分期,成功率低;於後者,則是主動提高活躍账單分期群體的額度,放款規模快速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客戶風險屬性不斷提升。

同時,隨著持牌機構越來越倚重互聯網平台獲取用戶,持牌機構與互金平台的客戶重疊度也變得越來越高。尤其是P2P爆雷潮後,互金平台被迫抽貸的時候,銀行攜海量資金入局,頗有些白衣騎士的味道。那些同時在數十家平台間拆借走鋼絲的借款人,在持牌機構的大舉布局中看到了希望,迎來了喘息之機。

一則傳聞曾在朋友圈廣為流傳,真假難辨。

說的是一個借款者同時在20多家平台借錢周轉,受P2P爆雷影響,幾家平台抽貸,借款人資金鏈斷裂,進了黑名單,去其他平台申貸普遍被拒,存量平台也開始抽貸。眼看陷入危機的時候,一家銀行主動向該借款人行銷信用卡,核批了幾萬額度,幫助借款人順利度過危機。

這個案例中,銀行接手的顯然是燙手山芋。由於互金行業還不存在行業層面的黑名單共享數據庫(機構層面有一些黑名單共享的嘗試,如蘇寧金融基於區塊鏈的黑名單共享平台),這種現象不會少見。

如此下去,消費金融行業的發展似乎不可持續。

前景展望

不過,經濟運轉的一個悖論在於,所有那些看上去不可持續的事情,往往會持續很久。就如房價的走勢,2007年前後便有人唱空,一直到2017年,才真正有了下行的跡象,期間,無數專家被打臉。

如何判斷危機是否臨近呢?英國前央行行長默文·金在《金融煉金術的終結》一書中曾提到,“在人們關於自身終生收入的預估得到修正之後,這就如同真相大白於天下,會導致資產價格出現突發的大規模變動,通常會成為金融危機爆發的先兆”。

某種程度上,消費金融的大發展,便始於年輕人對未來自身收入增長的樂觀預期。但我們不可能指望低收入的年輕人一直扮演“消費金融發展驅動力”的角色,貸款消費的消費者如同逆風騎行的賽車手一般,總有騎不動的一天。

有一天,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收入增長沒有那麽樂觀時,會修正自身的行為模型,屆時,貸款消費的意願大幅下降,消費金融行業的發展會迎來實質性轉捩點

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 來源:洪言微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