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較真 | 無論什麽肉,放冰箱超過3個月,就不能吃了?

較真要點:

查證者:雲無心丨食品工程博士

冷凍是儲存食物很好的一種方式,然而冷凍對食物的形態會有一定的改變,於是產生了許多傳說。比如有自媒體文章宣稱《無論什麽肉,放冰箱過了這個時間,千萬別吃,後悔現在才知道》,文中給出的時間是3個月,過了時間千萬別吃的理由如下:

這兩條理由看似專業,其實是胡說八道。

下面來仔細解析。

一、化凍時的細菌生長跟凍的時間長短無關

在冷凍溫度下,細菌只是停止了增殖而沒有被凍死。當恢復到適宜溫度,它們又會重新活躍起來。

也就是說,化凍的時候,細菌確實有可能生長起來。

但是細菌在冷凍過程中並不會增加。化凍時細菌的生長,也就跟冷凍時間的長短無關。冷凍一年化凍,並不會比冷凍一天化凍有更多的細菌。

該文還提到“被破壞的組織細胞”,給讀者的印象是冷凍的時間越長,細胞被破壞得就越多,因而“滲出的蛋白質和水分”也就越多。其實,細胞的破壞發生在冷凍的時候。在水從液態轉化為固態的過程中,有一個階段會形成“冰晶”從而破壞細胞膜。一旦冷凍到最終溫度(通常是-18 攝氏度),都成了固態,也就不會再進一步破壞了。不管冷凍多久,也都是同樣的破壞程度。

現在,很多冷凍食品採用了速凍技術,避免了冷凍過程中冰晶的形成,細胞幾乎不會被破壞。

二、合理化凍可以避免細菌顯著增加

食物中細菌的生長需要三個條件:菌種、營養成分和溫度。

控制化凍時的細菌生長,關鍵就是控制溫度。

推薦的化凍方式是提前一天拿出來,放在冷藏室裡化凍。這個化凍時間會長達若乾個小時,但溫度不會超過冷藏溫度,也就不用擔心細菌的生長。

最快速的化凍方式是微波爐。很多微波爐有“化凍”功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化凍,也不需要擔心細菌的生長。

微波化凍不夠均勻,有可能導致表面的肉都熟了,而裡面的還沒有化開。在冷藏化凍和微波化凍之間的折衷,是把密封的肉放在涼水裡化凍,中間換幾次水。這一方法的好處有三個:1、密封不會額外增加細菌,肉中的細菌就是冷凍之前的那些;2、密封的肉浸泡在涼水中,肉的表面溫度也不是很高,細菌難以快速生長;3、化凍速度快得多,因為水溫比冷藏溫度高,而且水的傳熱效率高。

三、所謂“蛋白質分解”導致“食物中毒”,純屬聳人聽聞

文中所謂的“蛋白質分解產生小分子胺類物質,脂肪氧化產生的醛類、酮類、過氧化物等,人食用後很有可能食物中毒,出現嘔吐、惡心、拉肚子等症狀”,完全是牽強附會嚇唬人。

在冷凍溫度下,蛋白質不會分解,脂肪也很難氧化,怎麽可能出現這些後果?

更重要的是,在蛋白質分解和脂肪氧化產生足以導致“食物中毒”之前,食物的氣味已經難聞到正常人無法接受的程度,怎麽會有人去吃?

四、肉類到底能夠冷凍多久?

在冷凍溫度下,微生物停止生產,生化反應停止進行,也就不會有危害健康的物質出現。所以,如果隻考慮食品安全,那麽冷凍食品可以無限期保存。

對此,美國農業部的官方網站上有明確的說明:

但食品安全只是食品品質的一部分。在冷凍中,肉中的水分可能會有蒸發,肉中的一些成分可能會跟氧氣反應,從而出現所謂的“凍燒”現象(freeze burn)。

這樣的肉在外觀、氣味和口感方面,會有明顯下降。所以,冷凍食品也會設定一個“保存期限”——這個保存期限,是指它們的風味口感能夠接受的期限,而不是說過期了就會危害健康。

這個保存期限的長短跟冷凍時的包裝方式密切相關。如果只是把肉扔在冷凍室裡,那麽“凍燒”很快就會出現,肉還會吸收冰箱裡的異味。如果密封抽真空再冷凍,那麽就可以幾個月甚至一兩年可能也沒啥問題。如果是買來的冷凍肉,不開封一直冷凍,那麽過了廠家定的保存期限也沒啥問題。

那麽如何判斷冷凍的食品還“能吃不能吃”呢?簡單說來就是:化凍之後能做成“吃得下去”的食物,就能吃——至於安全問題,是不用擔心的。

本文編輯:marthaywang

想了解更多科學知識?微信搜索“較真辟謠神器”小程序,點擊“問答”進行提問,較真妹等你哦~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