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降多升少,存“補血”壓力

據經濟觀察報報導,在經歷過多輪融資後,A股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不過,中報顯示,多數上市銀行出現充足率下降情況。

26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15家資本充足率較年初出現不同程度下降;16家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下降;14家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下降。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認為,隨著資管新規落地、監管強化、銀行回表壓力加大,資本損耗壓力會加劇。此外,銀行資產規模擴張也會帶來資本補充壓力。

公布中期業績有不久,工行即拋出了優先股發行方案,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000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將全部用於補充工行其他一級資本。

而在中期業績發布之前兩個月內,就有至少四家銀行發布補充資本的公告。目前,華夏銀行、平安銀行、南京銀行和杭州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隻高於監管紅線不足1個百分點。銀行業或又將迎來一波資本補充潮。

資本指標降多升少

五大行中,上半年完成千億定增的農行,以及建行資本充足率微升,但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與一級資本充足率較去年末分別下降了0.01個與0.03個百分點。工行、中行、交行三家大行均出現資本充足率下滑。

其中,工行三項指標下滑最為明顯,截至上半年末,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從12.77%下降至12.33%,一級資本充足率從 13.27%下降至12.81%,資本充足率從15.14%下降至14.73%;中行三項指標分別下降0.16、0.2、0.41個百分點;交行則分別下降了0.14個、0.17個與0.16個百分點。

股份行中,除浦發和平安外,其他六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城商行中,北京銀行、上海銀行三項指標也出現下降,其他六家各有升降。華夏銀行、平安銀行、南京銀行和杭州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隻高於監管紅線不到1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A股26家上市銀行中,15家銀行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有所下降;14家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下降,16家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下降。

《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 (試行)》要求,到2018年底前,系統性重要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及資本充足率要分別達到8.5%、9.5%和11.5%,非系統重要性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與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於7.5%、8.5%與10.5%。

評級機構東方金誠研究顯示,在金融去杠杆的大環境下,2017年以來商業銀行主動壓降同業資產及SPV投資的規模,相應加大了貸款投放力度,使得貸款增速整體超過資產增速。同時,受資管新規及銀信合作政策等的約束,商業銀行原來存續在表外的非標投資陸續轉回表內,在一定程度推升高風險權重信貸資產的增速。雖然貸款佔比提升對生息資產收益率的增加具有直接促進作用,但由於信貸資產對資本消耗較大,隨著表外非標回表進一步推進,上市銀行資本補充壓力將進一步顯現。

國信證券分析師董德志認為,一方面,近幾年銀行規模的不斷擴張以及不良貸款率的上升,使得資本消耗較為嚴重,一些銀行向“輕型銀行”方向轉型,走“輕資本、輕資產、輕成本”的路線,以降低業務發展對其資本的影響;另一方面,過去銀行將表內的一些業務不在風險資產體現或降低權重,這實際上降低了真實的銀行監管資本要求。

而在今年監管趨嚴、整治影子銀行和監管套利的背景下,這些表外項目都將要回表,而回表之後資本充足率就會下降,這也意味著其面臨大量補充資本的需求。

資本補充期待新工具

銀行補充資本充足率有多種資本工具,按相關規定,定向增發可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優先股可補充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次級債、二級債可補充資本充足率。

監管對資本補充工具也有不同的要求,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指出,監管對資本金的考核不僅看總量,還看結構。一級資本必須來自於股東權益,所以銀行隻發資本債“補血”還不夠,因為那只能補充二級資本。但股東權益一部分來自於盈利,一部分來自於增發新股,增發新股又受製於現有規定,即低於淨資產不能增發新股。“對許多上市銀行不利的是,它們的市淨率都低於1,也就是不滿足增發新股條件,導致一級資本補充不進來。”魯政委表示。

此前,監管部門已發文明確支持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3月12日,五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支持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意見》,進一步支持商業銀行拓寬資本補充管道,提出支持資本工具創新、拓寬資本工具發行管道、增加資本工具種類、擴大投資主體範圍、改進資本工具發行審批工作等方面的意見,提升銀行體系穩健性。“根據銀保監會公布的二季度數據測算,截至2018年6月末,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淨額佔資本淨額的比例分別為78.53%、4.07%、17.40%。”東方金誠首席金融分析師徐承遠表示,由於其他一級資本補充工具的不足,導致國內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十分接近一級資本充足率。

徐承遠表示,未來國內商業銀行有望在其他一級資本債券工具及具有更強資本屬性的二級資本債券工具實現突破。一是以具備“無固定期限或超長期限”特徵、用於補充其他一級資本的債券工具有望成功發行。二是在監管協調下,成功推出涉及轉股條款的其他一級資本工具,以及轉股型二級資本債券。

徐承遠認為,上述創新型資本補充工具中,其他一級資本債券工具均具有期限永續或至少超過30年、受償順序位於一般債券及二級資本工具之後、在達到觸發條件可以減記本金等特徵。相比目前發行的二級資本債券,轉股型二級資本債券具備更強的資本屬性和損失吸收能力,但受償順序位於減記型二級資本債券之後。

在2018年中期業績發布之前兩個月內,就有至少四家銀行發布補充資本相關的公告,包括張家港農商行公開發行A股可轉債的申請獲得證監會審核通過,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人民幣25億元;寧波銀行非公開發行優先股的申請獲得證監會通過,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人民幣100億元;貴陽銀行非公開發行優先股申請獲證監會通過,募集金額不超過50億元;浦發銀行發行不超過400億元人民幣的二級資本債券獲銀保監會批複。

此外,目前,中信、浦發、民生和平安銀行分別有400億元、500億元、500億元和260億元的可轉債尚待金融監管部門核準,民生、興業和光大則分別有200億元、300億元和500億元優先股已經獲股東大會通過。

原計劃募集資金用於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南京銀行,歷時籌劃一年140億元定增未獲證監會審核通過。

興業證券研究預計,由於目前銀行間流動性寬鬆,有利於獲得較優的發行利率和時間視窗,未來仍有其他銀行可能陸續披露優先股再融資方案,除了工行外,大行中的建行、農行,股份行中的浦發,都有再次補充其他一級資本工具的可行性。(經濟觀察報 胡豔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