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做良臣還是做忠臣?這個人的一個回答讓歷代皇帝都啞口無言

魏征墓,在陝西禮泉縣九嵕山唐昭陵西南約3公里處的鳳凰山巔。墓於山嶺南端依山鑿石而築,屬昭陵陪葬墓之一。墓垣現僅有蟠桃紋碑首的豐碑一通,《舊唐書·魏徵傳》所載:“帝親製碑文,並為書石”。碑首造型,與眾不同,似有獨特恩遇之意。

歷史上剛正不阿,忠心耿耿的名臣有很多,但是,直言自己不做忠臣的卻寥寥無幾,這個人就是唐朝的魏征。魏征曾經告訴李世民:“自己隻做良臣,不做忠臣。”

之所以李世民在位期間能夠開創歷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這和他能夠聽取魏征的進諫之言是分不開的。魏征“隻做良臣,不做忠臣”這句話,他不僅僅是說說而已,他也把這句話付諸在了實踐當中,因為,他從來也沒有想當一個忠臣。

魏征在隋末動亂的時候,參加了瓦崗起義軍,扶持李密當皇帝,之後,起義軍被唐朝收編,他隨即又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帳下,做了一個掌管圖籍的洗馬官,只是一直都沒有受到李建成的重視而已。直到玄武門事變之後,他才成為了唐太宗的臣子。

在玄武門之變剛結束的時候,唐太宗還曾責問魏征:“你為什麽要離間他們兄弟間的感情?”面對這樣的責問,魏征並沒有顯現出慌亂,而是鎮定的回答:“如果他早點聽我的,就不會是如今這個下場了,而我做的事情也只是為了自己的主子盡忠,並沒有什麽過錯。”並且,針對自己的這句回答,還舉了春秋時期管仲輔佐齊桓公的例子。

對於魏征的回答,太宗十分的滿意,對於他的這種直爽的性格也十分的欣賞,在所有人都認為魏征會被砍頭的時候,唐太宗卻對他委以重任。

魏征曾經明確的告訴唐太宗:忠臣和良臣的差別,他說:“古代堯和舜的臣子稷和契就是良臣,而商紂時的比乾就是忠臣,良臣不只會使自身享有美名,而且,還會使自己君主有好的聲譽,從而使國家昌盛。而忠臣不但會給自己引來殺身之禍,也會使他的君主落得一個昏庸殘暴的罪名,最終,使得國破家亡。”

當然,魏征能夠成為一代名臣,和太宗的知人善用是離不開的,另外魏征超前的思維方式,也是另一個重要的方面。他在選拔人才的時候,會對這個人進行全方面的考察,對他的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有所了解,最終,才會根據他的優點而知人善用。另外,他對皇帝諫言言的時候,也不是一直都以最直接的方式,也會用一些迂回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話說,唐太宗在位期間對鷂鷹十分的鍾愛,有一次,他在朝堂之上就把一隻非常好的鷂鷹放在胳膊上,還一直逗弄著它,正玩得起勁,看見了遠遠走來的魏征,太宗就把鷂鷹藏在了懷裡。對於太宗的一舉一動,其實魏征早已經看見,但是,他並沒有直接說出來,而是向太宗奏起事來,而且,還說了很長時間。待他奏完事,走了以後,鷂鷹已經被活活憋死了。

其實,魏征是想用自己的行為來告訴皇帝:不要玩物喪志,以耽誤了朝政。

魏征為唐太宗服務了17年時間,在這期間,兩人的合作可以說是天衣無縫。兩人對於政治上的主見和認識都極為的相似,也正是這樣,太宗才能夠很好的聽取魏征的意見,而魏征也能夠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充分的發揮出來。

其實,魏征在給皇帝諫言時,很多時候也會引得皇帝的不悅,但是,他每次都能夠很好的化解掉皇帝的怒氣。這是因為,他至始至終都能夠保持大腦清醒,認清自己的位置,而且,也把國家和君主的利益始終放在第一位。

所以,唐太宗始也明白,他的每一次諫言都是為了國家和自己好,雖然,當時聽了很生氣,但,是也不會真的降罪於他。可以說,魏征這樣的千里馬不被埋沒,這和太宗皇帝這個伯樂是分不開的,他知人善用,知道逆耳忠言,這是許多皇帝都做不到的。李世民曾不止一次的說:“魏征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可以讓他看清自己,認清現實,不至於犯錯誤。”

在魏征死後,太宗皇帝把他的畫像和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等二十四人一起存放在了凌煙閣,魏征位列第三。太宗皇帝下詔厚葬魏征,但是,魏征的妻子裴氏以魏征生平生活簡樸樸素,豪華的葬禮不是亡者之志為由拒絕了。不久,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對魏征不禁慨然歎息,惋惜之情更是溢於言表,他說:“如果魏征還活著,我會有這一趟的遼東之行嗎?”

可見,魏征對於李世民來說,是多麽的重要。於是,立命馳驛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征,又重立紀念碑。

參考資料:

【《舊唐書·魏徵傳》、《舊唐書太宗本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