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唐太宗早年善於納諫,勵精圖治,為何晚年的時候變得很昏庸

唐太宗就算到了晚年,他也不是一個特別昏庸的皇帝。和歷史上那些昏庸的皇帝比起來,唐太宗還算是不錯的。不過,唐太宗確實沒能做到善始善終。晚年的時候,他確實做過不少昏庸的事情。正如魏征對他說的:“人主善始者多,克終者寡。”

唐太宗晚年所做的昏庸的事情有以下六件:

一是討厭直言。唐太宗最出名的一點,就是他能聽得進去大臣們的直言進諫。就算他不認同大臣的話,他也絕對不會打擊報復。但是晚年的時候,他聽不進去了。一些直言的大臣,比如劉洎,甚至遭到了唐太宗的打擊報復。魏征一生忠直敢言,但魏征去世後,唐太宗卻做了毀滅其墓碑的事情,顯得有些挾私報復。

二是大興土木。大興土木是昏君們的常規動作。之所以古代皇帝大興土木會被看衰,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古代的生產力水準低下,國力不雄厚,耗不起。唐太宗晚年重修玉華宮等宮殿,確實消耗了不少國力。

三是追求長生。追求長生不老,是古代皇帝的通病。越是在歷史上取得了大功績的皇帝,越是喜歡長生不老。畢竟他們的權力無邊,人間的享受無邊,無論如何,他們都不願意丟掉這一切撒手人寰。唐太宗晚年也有這樣的毛病。而且唐太宗的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因為追求長生不老,亂服丹藥造成的。

四是好大喜功。唐太宗晚年的時候,發動了一些對外戰爭。包括對東突厥、吐谷渾,以及西域諸國的戰爭。另外還多次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這些戰爭,雖然對邊關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戰爭太多,對國力消耗也是很大的。同時,也體現了唐太宗好大喜功的思想。

五是篡改史書。唐太宗為了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多次要求史官把《起居注》這樣的史料給他看。本來歷史上是有傳統的,皇帝不能干涉史官的行為。但是,李世民害怕包括“玄武門政變”這樣的事情在後世留下不好的影響,因此,全面介入史官的寫作行為。這樣做,在後世產生了很壞的影響。

六是耽於享樂。唐太宗到了晚年的時候,在政事上有些懈怠,同時耽於享樂。選了不少美女充斥他的后宮,包括武則天也是這時候選入后宮的。而他選了武則天,卻很少寵幸武則天來看,也可以看出他要的主要就是排場。唐太宗這一點,和歷史上的那些昏君也是極為相似的。

那麽,唐太宗本來是一代明主,為什麽到了晚年,卻要做出這樣昏庸的事情呢?

一、需要消除的惡劣影響已經消除。

唐太宗最讓人稱道的,是他的“納諫”。也就是說,他不但願意重用各方人才,包括敵對陣營裡的人才,還願意聽取這些人才的各種建議。就算這些人才說的話讓人很不舒服,他也會聽取,不會打擊報復。

這一點,在皇權社會是十分稀有,也是彌足珍貴的。因為皇權社會裡,皇帝的權力無邊無際,不受約束,自然也不受挑戰。而大臣提出的建議,很多其實就是為了限制皇權。限制皇權,皇帝就不可能獨裁,因此就很不高興。所以,從古至今,能夠做到“察納雅言”“從善如流”的皇帝,少之又少。

唐太宗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除了與唐太宗本人的性格,以及他對皇權的認識有關外,最重要的,是他想消除他通過“玄武門政變”上位時的惡劣影響。他因為能夠包容各方力量,聽取各方意見,讓眾人覺得,唐太宗雖然“殺兄逼父”,但是,選擇唐太宗當皇帝,還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而唐太宗通過“善於納諫”,確實實現了這個目的。

當唐太宗實現了這個目的後,他就不再想再這樣做了。因此聽取“直言”也就變得越來越少了。

二、沒有選好太子產生灰心喪氣。

唐太宗在繼承人的選擇上,是很失敗的。他著力培養的太子李承乾,最後卻選擇造反,想逼迫他提前退位。他的兩個兒子李承乾和李泰明爭暗鬥,互相傾軋,最後發展到兵戎相見。

因為皇位至高無上,皇帝和王爺的待遇差別非常大,因此後代爭奪皇位,也算是正常。但讓唐太宗心裡覺得很悲哀的是,李承乾和李泰的做法,與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的做法,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仿佛就是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爭鬥的時光重現。

這種結論,對於唐太宗來說是觸目驚心的,同時也是讓他灰心喪氣的。他覺得,自己雖然經過了那麽多年的勵精圖治,但是依然逃不掉當年“殺兄逼父”的懲罰。於是,他想要努力修改史書,把不該留下來的消除掉。

三、年邁造成身體和精神的懈怠。

這其實是所有皇帝存在的問題。

古代皇權社會,皇帝是終身製。就算他們身體衰敗,精神懈怠,他們依然是皇帝,而且還會更加留戀皇位。

因為身體衰敗,因此就總是極力追求長生不老。因為精神懈怠,之前那種勤政的作風就不存在了,而且還會抓緊時間享樂。同時,由於留戀皇位,他們變得疑神疑鬼,擔心別人會奪去他們的皇位。

唐太宗也是皇帝,雖然他曾經是不錯的皇帝。但是,他依然逃脫不了皇帝的這個怪圈,最終就造成了晚年的昏庸。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