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能吃到名滿天下的南京板鴨,要感謝南北朝時期的這場戰爭

炎炎盛夏,清熱健脾的鴨肉成為最為流行的美食之一。

中醫認為,鴨子喜愛吃水中的生物,因此鴨肉性微涼,可滋陰益血、清熱健脾,是夏季食物中平補的佳品。

夏秋之交,氣象燥熱,人很容易上火,吃鴨肉可去燥降火。

清代醫學家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一書中記載:“鴨肉甘涼,滋五髒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鴨肉“主大補虛勞,最消毒熱,利小便,除水腫,消脹滿,利髒腑,退瘡腫,定驚癇……”盛夏是最適宜吃鴨肉的季節。

地處濕熱地區的南方人更喜歡以鴨肉進行食補,講究“處暑吃鴨”,總結出“嫩鴨濕毒,老鴨滋陰”、“夏吃公鴨,秋吃母鴨”等美食理論。

蘇、贛、閩、湘、徽等省有一道鴨肉美食——“板鴨”,肉質細嫩緊致,香味濃鬱,比較出名的有南京板鴨、建甌板鴨、南安板鴨等。

有六朝古都美譽的南京舊稱“金陵”,因此,南京板鴨又被譽為“金陵板鴨”、“六朝風味”。

江南人吃鴨子的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吳地記》記載:“吳王築城,城以養鴨,周數百裡。”

養鴨子成為吳地庶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之一,用以滿足貴族階層的消費。

古代的貴族不吃豬肉、狗肉,而南方又缺乏牛、羊等肉類食材,因此,南方貴族階層的鴨肉消費量很大。

陳霸先

南北朝時期,南梁和北齊之間發生戰爭,南梁權臣陳霸先(南陳武帝)為了鼓舞士氣,把貴族食物鴨肉賞賜給普通計程車兵當軍糧,一時間士氣大振。

《齊春秋》記載:梁敬帝紹泰元年(公元555年)十一月,北齊軍進攻南梁,陳霸先奉命率軍抵禦,兩軍在幕府山一帶交戰。

戰爭處於膠著狀態,陳霸先的兒子陳蒨[qiàn](陳文帝)為前線將士“送米三千石,鴨千頭。”

梁軍為之振奮,陳霸先命人“炊米煮鴨”,美食煮熟了,梁軍將士“人人裹飯,媲以鴨肉,帝命眾軍蓐食”,士兵每人領一份白米飯,一份酥爛的鴨肉,陳霸先命令將士席地而食,眾將士大快朵頤。

將士們吃下王公貴族才可享用的鴨肉美食,頓時士氣大振,“攻之,齊軍大潰。”

再次衝鋒的時候,南梁將士戰鬥力陡增,一舉擊潰北齊軍,取得了勝利。

十二月,陳霸先攻打北齊軍的石頭城,北齊軍退守浦口(今屬江蘇南京北),陳霸先派大將侯安都率水軍乘勝追擊,北齊軍大敗而逃。

北齊軍派遣大將柳達摩請和,陳霸先與北齊簽訂了和約。

南梁軍(南齊軍的前身)大獲全勝,金陵鴨肉自此聲名大振。

《玄武湖志》記載:“板鴨始於六朝,當時兩軍對壘,作戰激烈,無暇顧及飯食,便炊米煮鴨,用荷葉裹之,以為軍糧,稱荷葉裹鴨。”這就是關於南京板鴨的最早記載。

清朝時期,南京板鴨(亦稱南京鹽水鴨)成為進獻朝廷的貢品,號稱“貢鴨”,官員多以板鴨做為珍貴禮物,相互贈送,故又稱“官禮板鴨”。

鴨肉的烹製方法除了板鴨,還有烤鴨、水晶鴨、琵琶鴨、醬鴨等多種方法,但都不如“鹽漬日久”的板鴨好吃。

《金陵物產風土志》記載:“(眾多烹製鴨肉的方法)皆不及鹽水鴨之為上品也,淡而旨,肥而不濃。至東則呼為板鴨,遠方人喜購之,以為饋獻。”

《白門食譜》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南京板鴨因此又多了一種美譽——“桂花鴨”。

美味的南京板鴨肥而不膩,口感清爽,具有鹹、鮮、香、酥、嫩等特點,無論是佐飯還是下酒,均堪稱絕佳上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