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吳冠中:想念我,就去看我的畫吧

想念我,就去看我的畫吧 。

——吳冠中

吳冠中是20世紀最重要的中國畫家之一。他融會中西繪畫傳統,風格鮮明,自成一派。同時,他敢於對中國美術現狀提出批判,“取消美協、畫院”、“以獎代養”、“中國的美術比非洲還落後”等言論曾激起軒然大波,今天我們通過吳冠中的語錄和作品,紀念這位特立獨行的藝術大家。

吳冠中

【1】

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於零。這話怎麽理解呢?兩個層次:一、構成畫面,其道多矣,點、線、塊、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無窮氣氛,孤立的色無所謂優劣,品評孤立的筆墨同樣是沒有意義的。二、筆墨只是奴才,它絕對奴役於作者思想情緒的表達,情思在發展,作為奴才的筆墨手法永遠跟著變換形態。所以,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於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價值等於零。

《雙燕》(吳冠中:我一輩子斷斷續續總在畫江南,在眾多江南題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認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雙燕》。)

【2】

當今藝術的收藏如火如荼,大量資本趨之若鶩。但是,對於藝術收藏的不斷升溫,投機者又想從中牟利,怎麽辦?那只有看結果了。比如,看頭銜、看獲獎,尤其是看國外的頭銜與獎項。許多人不一定知曉國外各類獎項的奧妙,但是,冠上盧浮宮的名頭,很容易被忽悠了。

因此,那些出不了名的且不安分的偽劣藝術家們,想方設法地去盧浮宮參加展覽,如果有機會可以在盧浮宮買個金獎什麽的,回到國內或在朋友圈裡一定是可以忽悠的,畢竟懂行的人不多。這是另一個市場,一個不正常的市場,無知者所提供的市場。

吳冠中 《獅子林》

【3】

畫家走到藝術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畫匠,可以發表作品,為了名利,忙於生存,已經不做學問了,像大家那樣下苦工夫的人越來越少。整個社會都浮躁,刊物、報紙、書籍,打開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畫廊濟濟,展覽密集,與其說這是文化繁榮,不如說是為爭飯碗而標新立異,嘩眾唬人,與有感而發的藝術創作之樸素心靈不可同日而語。藝術發自心靈與靈感,心靈與靈感無處買賣,藝術家本無職業。

吳冠中 《春風又綠江南岸》

【4】

美盲不等於文盲,前者是審美缺陷,過去在農民院子寫生,我常常會拿一幅並不好的作品給他們看,他們會說畫得像,我再拿出一幅畫得滿意的作品給他們看,他們則說“美”。從這裡我知道,儘管他們沒有文化,但是他們不是美盲,相反很多文化程度很高的,卻是知識越豐富越是美盲。

吳冠中 《江南水鄉》

【5】

我不讓我的孩子學畫畫,因為我不希望孩子真正成才了,像梵高那樣變得瘋瘋癲癲,我也勸很多家長不要讓孩子一開始就學美術,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孩子天生就是畫家,其實沒有那麽多藝術家。

吳冠中 《故鄉》

【6】

現在大學都搞綜合化,理工科學校都在搞美術學院、藝術學院,老師要評職稱,學生要拿文憑,都掏錢在刊物上買版面發作品。全世界很多美術家都沒有學位、文憑這些頭銜,什麽藝術碩士、藝術博士,都比不上作品。

吳冠中 《水鄉》

【7】

我說過這話,我現在還這麽認為。一個魯迅的社會功能抵得過二百、三百個齊白石。齊白石可以沒有,多一個少一個也無所謂,但是魯迅不一樣,我是單從社會功能上說的,他們的影響不一樣。齊白石畫得很好,我也很喜歡,但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需要魯迅。少一個魯迅,中國的脊梁要軟得多。

吳冠中 《周莊》

【8】

我很幸運:出國前,是跟著潘天壽學的中國畫,他是完全傳統的,本人畫得很好。後來我在巴黎學了3年,看遍了歐洲的藝術館,知道西方藝術好在哪裡;回來後結合國情,加以表現。我明白,傳統的東西過去了,強調也沒有用,魯迅早就點出來了。回到傳統是不可能的,抱著傳統死路一條。但中國有大量畫家不懂西方藝術,接受不了,有人連馬蒂斯都罵,對西方藝術一律排斥打擊,其實是束縛了自己,結果只會因襲古人,不會創新。中國畫家凡是有點創新的,都學過西畫。西方的大評論家對東方藝術不排斥,會欣賞。

吳冠中 《秋瑾故居》

【9】

學藝之始,我崇拜古今中外的名家與名作,盲目的。歲月久了,識見廣了,漸漸有了自己的識別力:名家不等於傑出者,名畫未必是傑出之作。人死了,哪怕你皇親國戚,唯作品是溝通古今中外的文脈。偽造了大量的廢物欺世,後人統統以垃圾處理。我分析自己對名家與名作看法的轉化因由,要害問題是著意於其情之真偽及情之素質,而對技法的精致或怪異已不再動心。情之傳遞是藝術的本質,一個情字了得。藝術的失落同步於感情的失落,我不信感情的終於消亡。

吳冠中 《長城》

【10】

我寫過一篇千字文,筆墨等於零: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於零。文中主要談創作規律,筆墨的發展無限,永遠隨思想感情之異而呈新形態。筆墨屬技巧,技巧乃思想感情之奴仆,被奴役之技有時卻成為創新之旗。石濤謂無法之法乃為至法,明確反對以古人筆墨程式束縛了自家藝術,其實他早先提出了筆墨等於零的理念。知識分子的天職是推翻成見,而成見之被推翻當緣於新實踐、新成果的顯現,歷史上已多明鑒。

吳冠中 《黃山日出》

【11】

你一定要穿著大師的拖鞋走一走,然後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脫的過程中,你就會找到自己。我就是這麽走過來的。哪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方有自我,信然!

【12】

五歲時,我們為了捉一隻蝴蝶,而跑了兩公里的稻田。十歲時,我們為了一支冰淇淋,而問遍了大街小巷的商店。十七歲時,我們為了一個喜歡的人,而傾盡所有飛往一個陌生城市。但現在,有人叫我們去看年少時渴盼的海,我們卻說:海就在手機電腦裡,還跑去看海幹嘛?

吳冠中 《水鄉行》

【13】

從藝以來,如獵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彎弓射大雕。不獲獵物則如喪家之犬,心魂失盡依托。在獵取中,亦即創造中,耗盡生命,但生命之花年年璀璨,人雖瘦,心胸是肥碩壯實的。

吳冠中 《涼亭觀魚》

【14】

我有兩個觀眾,一是西方的大師,二是中國老百姓。二者之間差距太大了,如何適應?是人情的關聯。我的畫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這二者我才動筆畫。我不在乎像和漂亮,那時在農村,我有時畫一天,高粱、玉米、野花等等,房東大嫂說很像,但我覺得感情不表達,認為沒畫好,是欺騙了她。我看過的畫多矣,不能打動我的感情,我就不喜歡。

吳冠中 《荷塘》

【15】

藝術到高峰時是相通的,不分東方與西方,好比爬山,東面和西面風光不同,在山頂相遇了。但是有一個問題:畢加索能欣賞齊白石,反過來就不行,為什麽?又比如,西方音樂家能聽懂二胡,能在鋼琴上彈出二胡的聲音;我們的二胡演奏家卻聽不懂鋼琴,也搞不出鋼琴的聲音,為什麽?是因為我們的視野窄。中國畫近親結婚,代代相因,越來越退化,甚至變得越來越猥瑣。

吳冠中 《木槿》

【16】

人活著的意義在於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實用太沒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義。美學家張世英說:“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所謂審美境界,就是要審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

吳冠中 《鸚鵡天堂》

【17】

歲月流逝,留了回憶。一切的付出與坎坷都從創造中獲得了解脫與回報:戀情被覺察的滿足。戀情無邊,發現真實與創造美,永遠是誘惑科學家和藝術家忘我的動力。別人稱頌他們的使命感,這使命感其實是感情的噴發或爆炸。

吳冠中 《高原人家》

【18】

我情我愫,一目了然。雖無法與所有的讀者握手,但我估計所有讀者都觸摸到了我的心髒,是冷是暖,雖感受各異,作者總是欣慰的,謹表謝忱。

更多吳冠中作品欣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