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科技介入水墨 提高了藝術生產力還是藝術創造力?

2019年畢業季,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展中,一位叫“夏語冰”的畢業生的作品吸引了來自各方的關注。夏語冰同學只花了 22 個月,就學習完了人類藝術歷史上 400 年 236 位畫家的畫作。在2019年 5 月 1 日,她正式參加了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展,與其他沉浸在藝術世界十數年的同學一起展覽作品。事實上,這位只花了 22 個月學習繪畫的夏語冰同學,並非中央美術學院正式的在讀研究生。她來自微軟,真實身份是微軟小冰,一個 18 歲少女人設的人工智能。

AI小冰的微博

小冰個展海報

2019年7月13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將迎來一場特別的“個人繪畫展”,微軟人工智能小冰,獨立完成的七八十幅100%原創繪畫作品,在這裡展出到8月12日。這也是國內首個人工智能“機器人”個人繪畫展。

《下一個倫勃朗》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都或多或少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2017年,微軟公司用計算機模仿倫勃朗生成的油畫《下一個倫勃朗》(the Next Rembrandt)震驚世界,這件作品是由人工智能對346件倫勃朗的作品進行分析,並且推斷出了倫勃朗下一件作品可能的面貌。

既然,人工智能在藝術創作上已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那麽在水墨領域,它的表現如何?它會不會成為水墨新的發展方向?

科技水墨

2019年1月,首屆“水墨現場”台北展博會舉行,“水墨現場”創辦人兼主席許劍龍在介紹首屆“水墨現場”台北展博會時特別提到“科技水墨”這個概念,他說:“我們在首屆‘水墨現場’台北展博會為大家帶來了香港藝術家黃宏達與他發明的全球首個人工智能水墨藝術家A.I.Gemini共同創作的水墨作品‘逸’系列,這個水墨山水系列結合了傳統山水筆墨與科技計算機運算,將水墨藝術帶進一個前所未見的境地,讓觀眾反思諸如創作主體、著作權、人工智能的藝術潛能以及其作品的藝術價值等重大問題,值得大家關注。借此機會,我們‘水墨現場’也提出了‘科技水墨’Tech-Ink時代的正式來臨。我們相信,2019年人工智能水墨山水畫的正式面世,標誌著東方和西方藝術在數位時代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水墨文化已邁向全新裡程。”

人工智能水墨藝術家A.I.Gemini創作水墨作品

第一位人工智能水墨藝術家A.I.Gemini的發明者黃宏達2019年11月參加“上海水墨現場國際論壇 | 科技水墨:人工智能中的古代智慧”時,從個人經歷的角度講述了他理解的“科技水墨”:“水墨是我幾年前開始思考的課題:科技跟水墨結合出來會呈現什麽東西?因此我做了不同的實驗,可以有什麽效果,都是一個過程。五年前,香港賽馬會跟我做一個廣告,廣告內容是將徐悲鴻先生的作品《駿馬》變成一個動畫。我的想法就是怎麽將它變成3D的,花了大概兩個月的時間去想怎麽讓它平面的變成3D的時候,還像它的風格。在我們的設計之中,想法就是山是什麽樣的,河流是怎麽樣流動的。這個作品之後,我想的就是3D、科技跟水墨結合起來的時候,怎樣有不同的構圖出來,後面幾年我的作品,就都是跟水墨有關係,有雕塑、有動態影像、有VR,我的想法是如果我用科技做水墨,可以叫科技水墨(TECH-iNK)吧。”

黃宏達 《逸 003》 水墨紙本 2018年 3812畫廊 人工智能

這裡,現代科技下的人工智能介入藝術,創造藝術品的內在邏輯並非類似是簡單的照片濾鏡,而是利用圖像語義分析技術,通過辨別圖像語義的風格使用一種現有的藝術風格表現出來,達到再造系統;它已經不再複製傳統藝術風格,而是因循藝術的“自然”發展邏輯,對未來的藝術發展趨勢進行預測。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不是簡單輸入、輸出般的機械複製,黃宏達在談及人工智能的自我學習時說:“我們進入AI的時代,AI如何畫?比如山水,如果AI去畫應該有自己的風格,它像一個小孩子,教它一點東西,讓它自由發展出來,而呈現的結果是我們本來預見不到的。”

黃宏達,《月球背面0010》,人工智能、水墨紙本,2019

《月球背面0010》作品細節

《月球背面0010》作品細節

黃宏達,《七賢士》,人工智能、水墨紙本,118 x 238 cm,2019

黃宏達,《逸0016》,人工智能、水墨紙本,118cm x 46cm,2018

黃宏達,《逸0008》,人工智能、水墨紙本,118cm x 46cm,2018

第二屆武漢水墨雙年展

2019年11月15日下午,第二屆武漢水墨雙年展開幕。本屆雙年展以“墨與物”為題,展覽分為6個部分,共邀請了40位藝術家參展,展期近3個月。展廳裡不僅展出了蘊含筆墨關係和抒情達意的紙本水墨作品,還有使用動畫影像與綜合材料來增加水墨表達和體驗感的新水墨作品,並且還可以看到很多水墨藝術與現代光電科技相結合的裝置藝術作品。

展覽現場

從2011年「水墨文章——當代水墨研究系列展」開始,到「墨攻——首屆武漢水墨雙年展」的發展,再到如今「墨與物——第二屆武漢水墨雙年展」的延續,皆旨在展示近當代水墨藝術豐富多彩的發展面貌,思考研究中國繪畫的主體價值,探索水墨藝術發展的新的無限可能。

“展覽劃分為六個單元:墨與筆、墨與心、墨與墨、墨與物、墨與影、物與物,每個單元都呈現出利用不同媒介、不同視角進行創作的水墨藝術家,從繪畫到影像再到裝置,立足當下展望水墨藝術的未來。” 策展人王春辰介紹本次展覽時說。

展覽現場

“墨與影”單元裡,郭楨、邱黯雄、任戎三位藝術家則將水墨藝術重新解構,作品中流露出藝術家對虛擬和現實的矛盾糾纏的思考,也是人類進入信息時代所產生的一種恍惚的狀態。他們的作品以一種超現實的、清晰而異樣的圖示營造出過去和未來交織的獨特景色。“

邱黯雄本次展覽的作品是將一幀一幀的水墨繪畫轉換為動畫,入鏡的是中國歷史神話,而水墨繪畫的表現功能得到了新的提升,觀眾觀之饒有興趣,既可會心於神話的生動、思悟,又增加了水墨的新體驗,同時這也符合當代藝術對多媒介、綜合應用的新需求。

任戎的創作,既汲取東方文化元素,又轉換為當代介質,不固守於一形一製;任戎在本次展覽上的鐵板鏤空拓印將觀眾參與帶入創作中,它既是藝術家作品的延伸,也是當代藝術強調互動、參與的一種表現。從這個角度講,水墨藝術可發揮的空間相當廣,墨可以拓,可以印,可以澆注,古有屋漏痕,今有鐵版拓。

郭楨在其傳統藝術思維中又浸染了國際語境下的藝術感知,探索主題漸次由山川地貌轉入身份、身體、女性等,本次所展的繪畫加裝置既是手法多樣的表現,也是思考觀念的展示,既是視覺呈現,也是以光影、樹枝、紙本來凸顯空間與歷史的對話。

展覽現場

策展人王春辰提到今年在武漢美術館延續策劃武漢水墨雙年展是希望把這個展覽做得更加深入,引發大眾對水墨藝術連續性的思考與探討。水墨藝術與其它藝術門類有著同等的時代性,他說:“我們作為客觀公正的觀察者和研究者,創作思路不應固於媒介的限制、固於古典意義的美學,或忽視、漠視、拒絕水墨的創新。本次展覽的作品中,從繪畫、影像再到裝置,藝術家都將生生不息的精神體現在了作品當中,這是一次嶄新的嘗試,也是對當代藝術理論、話語建構的一次努力。”

2018 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

2018 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上,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博士後高峰向人們展示了“道子智能繪畫系統”,高峰認為,科學和藝術不僅可以而且很有必要相通與交融,並對這一理念進行積極實踐,開發出了“道子智能繪畫系統”。“道子”學習大量國畫名家的作品後,可以創作出極具風格的國畫作品。

道子系統創作的國畫作品

這是道子在學習了數百張徐悲鴻畫的馬和真實馬的照片後,畫出的馬的繪畫圖像作品。可以看出這已經完全不是某些手機風格化濾鏡所能夠達到的專業水準和程度了,它不但學習到了徐悲鴻對於馬蹄子、尾巴、鬃毛等地方的藝術化水墨處理習慣,還保留了真實馬的姿態內容。

“學計算機的同行可能知道,在計算機圖像領域,風格遷移技術是一個經典問題,做油畫、卡通風格遷移的多,而做中國水墨畫風格遷移的很少,因為中國水墨畫的變形比較大,難度比較高,但是中國畫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的國寶,我覺得值得在人工智能時代用技術去繼承和發展。道子的這些人工智能繪畫是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在當下時代的創新探索。試圖體現筆墨在當下的時代性全新演繹。”高峰說。

道子系統創作過程

這裡展示的是大概的原理,最左邊是一張馬的照片,最右邊是一張徐悲鴻畫的馬,中間是道子系統生成的繪畫圖像。以馬蹄部分為例,道子確實學習到了徐悲鴻的藝術變形習慣,雖然照片上的馬蹄是一團黑,但生成的繪畫上馬蹄卻用了留白和墨線勾輪廓的技法,能做到這一點我也很驚訝。另外馬的鬃毛部分也和輸入照片有了很大不同,按照徐悲鴻的風格習慣對於鬃毛的長度和飄逸程度都做了藝術誇張的表現手法。總體來說將徐悲鴻的一些風格很好地學習到了。並成功運用到了繪畫創作中。

這是道子系統在學習了數百張山水畫家黃賓虹作品後,根據風景照片創作的繪畫圖像。

道子系統對齊白石的蝦分析與學習

“道子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它是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也就是中國畫)在當下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探索,通過計算機科學與繪畫藝術的跨界,開拓了人與機器共同創作藝術的新模式,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促進中國文化向世界輸出,推動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高峰總結道。

當然,人工智能創作出的水墨作品也有其自有的問題。眾所周知,藝術作品是有水準高低、質量優劣之分的。這裡的藝術水準取決於藝術家的天才創造力、非凡際遇以及對生活的深厚情感等等綜合因素,這些是AI所不具備的。當AI作品越來越多,我們該如何去評判一件藝術作品的高低?如果說現階段AI水墨讓更多人接受、認可的點在於其先進的理念和創新意識,那麽,當代越來越多AI作品產生,其創新價值和稀缺性會進一步減弱,那個時候AI水墨或“科技水墨”又將何去何從?

巴山蜀水毓靈秀 No1 146 cm×615cm×4 紙質 2015

“我認為 ‘數字水墨’是具有突破性的,是全新的水墨創作思想和方法,不是簡單地停留在用相機和電腦取代毛筆,而是要用新的工具和數字技術探索新的水墨形態,拓寬水墨的疆域,豐富我們的視覺經驗。只是使用新的工具會面對不同的技術問題,也會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由於工具的強大我會盡量避免炫技,讓技法如同水一樣去滋潤和激發精神的顯現,實際上最終在技術與藝術的關係上,與傳統水墨畫家所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藝術家陸軍說。

陸軍 清風不解意 220cm×84cm 紙質 2013

數字水墨創作過程

陸軍的創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即拍攝墨在三維的水中幻化為曼妙的墨影,順應水之道法,讓自然充分顯現,讓偶然盡情綻放,同時也會運用一些手法,來得到其想要的某類水墨素材,讓它部分可控。第二階段:將拍攝的大量素材在電腦中進行數字處理,在這個過程中就可隨心所欲地將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注入其中。

總體而言,陸軍的創作依托於現代科技的發展,他說:“上千年來水墨畫都是用毛筆在宣紙上繪製,在古代,毛筆是最方便紀錄我們生活和人文的工具,然而現在我們已不用毛筆來紀錄我們的生活了,我們現在是用手機、相機和電腦來紀錄我們的生活和人文,用我們最常用,最熟悉的工具來重新描繪我們心中的水墨畫卷,這是非常自然的。數字水墨的產生是時代的必然,也給我們打開了新的一扇門。當今數字化和智能化非線性地發展,我預感在不遠的將來,傳統意義的藝術家將會被夢想家所取代,藝術家將重新定義,夢境將會被數字捕捉和完美再現,到那時人們不用比看誰畫的好,誰雕的棒,誰拍的美,而是看誰的美夢做的更幻更玄。”

陸軍 水月相望 136 cm×56cm×3 紙質 2015

法國文學家福樓拜說:“越往前走,藝術將更為科學,科學將更為藝術,它們在山腳分開,卻又在山頂匯聚。或許,兩者正在走向融合,只是我們還未察覺。”

如果科技水墨和傳統水墨在創作形式上已經沒有什麽差別,水墨藝術是否還能保持其“人類智慧”的本質意義?這將是這個時代的話題,也是一次危機與挑戰,或者更是藝術創新的一次機遇。另外,值得進一步思考的是當運用現代科技進行藝術創作時,藝術家們需要明白到底是為了提高藝術生產力還是激發藝術創造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