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那些改寫了中國現代繪畫史的“巴漂”們

展覽: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美術(1911-1949)

時間:2019年1月12日至2019年3月3日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二層展廳

2019年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一百周年、“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中法建交55周年,中央美術學院百年校慶後的開年首展“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美術(1911-1949)”應時而至。展覽分為一個主展和三個專題展,主展“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美術(1911-1949)”盡量全面呈現留法藝術家的代表性繪畫作品,三個專題展——“他鄉之鄉:中國留法藝術學會”“他山之石: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雕塑”及“飲水思源:留法藝術家的法國老師們”則分別進行了詳細的史料研究、作品搜集,從不同角度對“先驅之路”的展題進行解讀。

藝術的學習不在歐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師們的畫室,而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的心底。趕快回去,從頭做起。

——吳冠中

百年之前,大批青年學子、仁人志士為拯救國家於危亡、複興民族文化於疲弊,除力研傳統典籍探索新政新法,許多人親身遠渡重洋,願求得先進西法,以改革亂世、振興國家。從清政府後期至新中國成立前,通過政府公派、學生自費的留學生數量可觀,他們的足跡遍至歐美日,涉獵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個領域,回國後均成為各領域的奠基者、領頭人。在這些“西法”之中,也包含了藝術的門類、觀念、技法等。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20世紀初足以促進改變中國發展走向的事件,主力軍中不乏多位集體留學浪潮中的藝術家的身影,其中以留學法國的人最多。

在動蕩不安的時代,他們都是滿懷熱情和不捨登上“波爾多斯號”郵輪,經歷長達一個多月的海上漂泊到達歐洲。

展覽展出了從40余家公私機構及個人藏家借展來的40餘位留法藝術家200余件作品。難能可貴的是,展覽中還有多件只聽聞卻無人見過的珍貴畫作首次露出“廬山真面目”,更有多位長期被歲月塵埃遮蔽的藝術大師得以重新進入公眾視野。

吳法鼎 旗裝婦女像 布面油彩 94x63cm 1920年

吳法鼎、王靜遠、王如玖、顏文樑、江小鶼/江新、潘玉良、李超士、徐悲鴻、瀏海粟、曾一櫓、王子雲、郭應麟、方君璧、韓樂然、張弦、常玉、李金發、林風眠、滑田友、黃覺寺、司徒喬、林文錚、謝投八、吳大羽、周碧初、廖新學、蔡威廉、劉開渠、常書鴻、呂斯百、唐一禾、厐薰琹、秦宣夫、雷圭元、唐蘊玉、鄭可、黃顯之、王臨乙、吳作人、曾竹韶、胡善餘、李瑞年、蕭淑芳、董希文、吳冠中、趙無極、熊秉明、劉自鳴、呂霞光……這些名字中,有如今家喻戶曉的巨匠,也有被歷史洪流掩蓋的名家。每一位藝術家在他們的時代都曾書寫了輝煌,為近現代中國藝術的現代化推波助瀾。

林風眠 思 紙本坦培拉 109x78cm 1920年代

早期留法的雕塑家江小鶼,曾配合民國政府現代城市空間的規劃,於上海、武漢、南京等地塑造多處孫中山像,成為城市地標,並以實物向當時的社會民眾推廣了西方“雕塑”的概念。再如王子雲,他留學法國拜於著名雕塑家朗多維斯基門下,並同時學習油畫。留學期間,他的個人簡介及作品入選巴黎出版社出版的《現代美術家辭典》。回國後,他組成中國第一支考古團——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對中國古代美術遺跡進行了長達5年的考察研究,編著了中國第一部雕塑史專著《中國雕塑藝術史》,並先後任教於杭州美術專科學校、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與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安美院前身西北藝術學院等高校,培養大批美術史、雕塑專業人才。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董松對借此展覽發掘出的、久被埋沒的藝術家之一郭應麟先生作了詳盡的考察。在董松的敘述中,郭應麟是常書鴻推崇備至的藝術家,不止一次提到郭應麟是當時畫得最好的人,但因歷史原因,無人見過郭應麟先生的真跡。黃永玉先生曾在《在集美的日子》一文中談到對老師郭應麟的回憶:“集美學校我第一個美術老師是郭應麟,他是真正正式從法國巴黎美術學院畢業(有的人不是),油畫人物和風景都行。我敬畏他是因為我不懂油畫,他提到的一些外國畫家我大部分不認識。他原是集美畢業才去巴黎的。他說話喉音、鼻音都重,帶點洋味,穿著又很瀟灑。跟在他後面去美術館,穿過油咖喱樹和合歡樹林蔭,心裡很神氣。”

郭應麟在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後出走南洋,到新加坡出任南洋美術專科學校美術教員,而南洋美專是廈門美專在海外的延續,被視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體系向海外華人延伸的典範。經過本次大展工作人員的大量調查,郭應麟三件塵封在中央美術學院藏品庫半個多世紀的作品首次與公眾見面,使一位傳說中的人物形象通過真跡豐滿了起來。本次展覽進行的大量藝術家生平資料整理、藝術作品搜集的工作,也有利於對如郭應麟等這類被歷史選擇性遺忘的藝術家進行更深入的學術研究。

常玉 紅衣女子 布面油彩 74x50cm 約1930-1940年代

展覽中有兩幅油畫《花卉靜物》,是謝投八先生的作品,因尺幅較小,才得以在戰火紛飛的時代留存下來。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中,很少聽到謝投八的名字,可這位在巴黎留學六年的藝術家,曾負責創辦了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在祖國東南承擔起了教育傳播西方現代藝術的重任。

常書鴻 重慶大轟炸布面油彩 79x63.8cm 1938-1942年

說到中國美術教育事業,這場展覽可以算是通過作品串聯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大部分的領軍人物。如一進入展廳就可看到幾幅徐悲鴻先生的作品,其中《楊仲子一家》是其學成歸國後於1928年創作的,當時徐悲鴻任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時局動蕩之下不忘好友曾經的幫助,對友人的情誼躍然於畫面之上,這也是這幅作品的首次公開展覽。畫面有著典型的西方古典主義構圖,並融合現代派的筆法、色彩。此時的徐悲鴻,胸懷複興中國美術的大志,開始探索將其所學與中國傳統美術結合發展的道路。在《中國畫改良論》中,徐悲鴻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之可采入者融之。”中西融合的觀念,成為指導中國現代藝術發展的主流道路,直到現在仍影響著學院派藝術體系的建構和中國人對當代藝術的理解。

徐悲鴻 楊仲子一家 布面油彩 59.5x79.5cm 1928年

在遙遠的西北,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有韓樂然、常書鴻、王子雲、呂斯百、董希文、吳作人、司徒喬等一大批留法藝術家紛紛來到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區進行寫生和臨摹考察。1943年敦煌藝術研究所(即今敦煌藝術研究院)的成立,得益於以常書鴻為代表的藝術家的堅守。1950年9月,原為中央大學藝術系主任的呂斯百,奉調到蘭州擔任西北師范學院藝術系主任。在受法國古典主義、現實主義藝術滋養的呂斯百先生的帶領下,西北地區的現代美術教育事業逐漸步入正軌。

呂斯百 海角 布面油彩 82x62cm 1948年

走過以西方古典主義、寫實主義、現實主義風格為主的展廳後,可看到眾多學習西方現代主義諸流派的先驅,如創辦了北平藝專和杭州藝專的林風眠、與烏始光等人創辦上海美專的瀏海粟、與倪貽德和張弦發起現代美術社團“決瀾社”的龐薰琹、曾擔任《辭海》編委會委員的秦宣夫等。他們在現代主義各流派的基礎上,同樣探索著融入、轉化中國繪畫的筆法、精神,力圖開辟出一條新的中國現代美術道路。如林風眠回國後,就提倡“到民間去,使民眾藝術化”,因為他認為“民族文化之發達一定是以固有的文化為基礎,吸取其他民族文化,造成新的時代”,要在國內“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

方君璧 禪者初心 布面油彩 129.5x96.5cm

現實性與現代性、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藝術思想在20世紀的中國相互交融、碰撞,形成的百家爭鳴、百舸爭流的繁盛局面,自1933年4月2日在巴黎常書鴻寓所成立的“中國留法藝術學會”就已經開始了。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活躍的20年裡,先後聚集了常書鴻、滑田友、潘玉良、吳冠中、趙無極、呂霞光等111名旅法藝術家。他們經常探討切磋藝術、通過與《藝風》雜誌合作傳播藝術觀點、舉辦會員作品展覽,是當時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海外藝術團體。本次展覽為此專門開辟出一個專題,通過長期資料搜集,以照片、文獻結合的形式向觀眾和學術界再現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曾經的盛況。

潘玉良 黑衣自畫像 布面油彩 90x64cm 1940年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法國之後,吳冠中先生毅然踏上了歸國的征程。回國之前,他給老師吳大羽先生去信說道:“藝術的學習不在歐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師們的畫室,而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的心底。趕快回去,從頭做起。”吳冠中先生說出了無數曾遠渡重洋的藝術家的心聲,回國後的他們,改變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美術的發展面貌,影響至今。然而,他們踏上怎樣的征途、如何成為“他們”,許多人仍是模糊的,在此次大展中,我們可見微知著。這一條“先驅之路”,有崎嶇,有無畏,有躊躇,有堅毅,終將走向寧靜的榮光。

文|王奕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