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現代食療的優點和古法食療的發展

食療起源於夏禹時代,那時的人們發現薑和桂都是辛溫之品,有抵禦風寒的作用,要是烹飪中常用的調味品。以此烹調成湯液既是食品,又是湯藥,說明夏禹時代已有簡單的飲食療法。商代的大臣伊尹改革了烹飪器具,並發明了羹和湯液等食品,開創了煮食和去渣喝湯的飲食方法。

公元前5世紀的周代,出現了專門掌管飲食營養保健的「食醫」。此後醋、醬、糖、豆腐等調料及食品也相繼出現。那時,人們對飲食已相當講究,以「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把飲食五味、五穀和藥物結合起來。

播放GIF

戰國時期的《內經》,是我國第一部醫學理論專著。

《素問·五常政大論》主張:「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書中高度評價了食療養生的作用,也是食療養生理論的重大進步。

成書於漢代的《神農本草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其中記載了可做藥用的食物50餘種,如酸棗、葡萄、大棗、乾薑、赤小豆、龍眼、杏仁、桃仁、米穀、蔬菜、蟲魚、禽、肉等,並記錄了這些食品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東漢名醫張仲景治療外感病時服桂枝湯後要「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在服藥期間還應禁忌生冷、粘膩、辛辣等食物,可見其對飲食養生及其輔助治療作用的重視。

唐代時期食療保健得到重大發展,出版了我國第一部食療方專書——《食療本草》,共載食物葯261種。如氣嗽用杏仁煎,下痢用生薑汁加白蜜方等。書中指出食物有四性、五味, 四性即寒、熱、溫.涼;五味是酸、苦、甘、辛、鹹。在五味中「辛甘發散為陽,酸苦通瀉為陰,鹹味湧瀉為陰,淡味滲泄為陽」,根據不同性質的疾病,選用不同性質的食物,有針對性地進行調理和治療。

今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愈發重視飲食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意識到健康的飲食結構不僅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合理使用更能祛病強身。近年來,中醫食療學的研究人員不斷豐富和擴充食療養生的內容,使之因其「道法自然』的妙處而受到海內外人士的青睞。所以說,食療的未來不可估量,相信食療一定是健康的主導產業。

中醫歷來強調「葯療不如食療」食療具有以下幾個突出優點:

1、與藥物相比,食療沒有毒副作用,而長期使用藥物往往會產生各種副作用和依賴件, 還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某些影響。

2、食療所用的材料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 經常食用的食品,價格低廉,有的甚至不花分文,我們在日常用餐中只要稍加留意,並對症食 用這些食材,避免飲食誤區,便可達到治病的目的,這又是昂貴的醫藥費所無法比擬的。

3、以食物為葯還具有無痛苦的優點,人們可以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祛除病痛,避免了打針、吃藥,甚至手術之苦。

食療對防病治病確實有很好的功效,有不同於藥物治療的優點,既然食療是最好的治病措施,我們就應該 從生活中、書本中積累這方面的經驗,從而更好 地提高自己的生活水準和健康水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