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牛電要去美國割韭菜,三個難題成了攔路虎

2018年上市大潮中,又來了一個新選手,就是因為天才少年創始人李一男而爭議不斷的牛電科技。

牛電科技向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最新招股書顯示,牛電IPO價格區間為10.5-12.5美元,IPO融資總額最高將達1.193125億美元。這比9月末透露的1.5億美元要少上一截。

上市能幫牛電打開海外市場嗎?

牛電赴美IPO的情況與此前的蔚來、趣頭條類似,發行的總股本少,同時也給了承銷商超額配售的權益,俗稱綠鞋機制。這樣做的好處是,認購股票的承銷商可以以最低的成本來操盤股票走勢,在股票大漲之時用成本價從牛電手中購買限量股票。

就是用各種手段先保證承銷商的利益,以此激勵他們進行炒盤,抬高股價籌集資金。

剛剛港股上市的小米、美團、華興,也使用的綠鞋機制,可惜發行的股本太多,資本市場的積極性不高。反觀美股上市的蔚來、趣頭條,吸引來大幫美國散戶,已經經歷了多輪起起落落。拚多多黃崢都開始在胡潤百富榜上展露頭臉。

不過對於牛電以及此前的小米美團拚多多們來說,還是流血上市。但在當下的寒冬中能順利上市,還能趕上美國資本市場的熱度,就已經是成功了。

牛電在上個月月底公布IPO,到預定10月19日上市,如此百米衝刺般的IPO速度也是在拚命搶食美國資本市場的紅利。可惜美聯儲眼花繚亂的加息大棒已經到來,美股科技股已經遭遇暴跌,牛電上市的時間節點沒能選好。

不過去美國上市還是好處多多,蔚來、拚多多兩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登上納斯達克之後,因為暴漲的曲線,歐美人瞬間知曉了這兩個神奇的品牌。蔚來都能跟特斯拉進行對比了,未來銷往美國的品牌預熱也省了。

另一家剛剛上市的公司小米,就更不用說了,殫精竭慮撲進港股市場,頻頻拜訪李嘉誠,看中的就是和記黃埔在歐洲強勢的電信運營商管道。這不剛上市就進軍歐美了!

牛電這個走高端電動車的品牌,蹭著電動汽車的紅利,即便股價真的沒有暴漲,在歐美市場打開知名度也是好事。

今年6月,牛電也剛剛在巴黎舉辦發布會,在當地推廣N-GT及M+兩款新品。如果IPO過程中能一炮打響,說不定能在歐美市場站穩腳跟,讓歐美用戶的高消費能力來提振一把業績。

不過可惜的是,歐美現在流行共享電動滑板車,目標市場相衝突,為牛電的海外野心蒙上了一層陰影。

一個大問題,電動車在監管上是尷尬的存在

牛電做的是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或者是電動助力車,定位屬於高端鋰電。按照牛電官方的說法,其採用的電池技術也與當下最時髦的電動汽車一致,甚至電池、電機、電控都可以向電動汽車方向調轉。

同時,國人極度熱愛電動車,電動車物美價廉換新率趕超智能手機,滿大街都是騎電動車的人,即使大部分城市明令禁止也阻擋不住。廣深電子產業鏈,還靠著電動車供應鏈,開發出電動滑板車攻佔歐美市場。可以說市場太空驚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牛電未來的發展不可限量。

但問題也出來了,首先是電動車的合法性問題。

《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規定,電動自行車的速度不得高於20km/h,牛電這樣輕鬆達到40km/h的產品顯然不合格。不過好在2010年國家又推行了《電動摩托車和電動輕便摩托車通用技術條件》,將高於20km/h低於40km/h的電動自行車統稱為電動摩托車,同時電摩必須上牌照考駕照,以此來促進行業發展。

可是現實是,全國各地各大城市都在禁電摩,所以這個《電動摩托車和電動輕便摩托車通用技術條件》也只能是一個新標準。

主流電動車廠家為了滿足用戶需求打開產品銷路,不得不在自家電動車上預留自行車腳蹬接口,以電動自行車的名義通過檢驗,然後儀表盤上提供的最高時速照樣飆到80km/h。這比電摩的標準還要高出一倍!

主打高端的牛電,同樣不例外。此前牛電深圳用戶就遭遇交警圍堵。牛電最新的U系列已經轉向標準電動自行車品類,最新款的UM完全符合電動自行車產品形態。只是法規上寫的最高時速,始終是一個緊箍咒。

雖然近來為了推動市場發展,關於電動車的新政正在調研,但遠水畢竟解不了近渴。

一心撲在管道上,電動車也要講汽車排場?

再者,牛電的產品概念也是一個問題。

2015年,李一男宣布加盟牛電時,小牛電動N1已經研發完畢,高性能的三電系統驚豔市場。但時間過了三年,牛電已經推出了N、M、U三個系列,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連出了上十款,配色也快集齊一套葫蘆娃了,李一男都坐了兩年牢出獄了!可牛電基礎的三電系統跟第一代相比,沒有什麽實質變化。

再翻看招股書中,牛電近年的營收情況:

2017年,牛電科技淨營收為人民幣7.69億元(大約1.1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3.55億元高出116.85%;淨虧損為人民幣1.85億元(大約279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2.327億元淨虧損有一定縮窄。

2018年上半年,牛電科技淨營收為人民幣5.57億元(大約8420萬美元),較2017年同期的2.85億元翻了近一番;淨虧損為人民幣3.15億元(大約4760萬美元),較2017年同期的9660萬元淨虧損有大幅增加。

還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當然,對於一個科技公司來說,特別是擁有實體銷售業務的公司,在當下注重市銷率的環境中來看,虧損很正常,都是為了更大的未來。

但跟蔚來有些相像,牛電近兩年在新技術研發上並沒有亮眼之處,大部分力量集中在管道搭建上。

迅速擴張的牛電管道

截至2018年6月,牛電已經布局了570家體驗店和專賣店,全球累計賣出43萬台電動車。對比2017年年底的數據,分別是440家和30萬台。牛電在管道上的投入力度不小,也確實換來了實實在在的銷量。

但回到技術上,牛電近兩年好像一直醉心於推出各種各樣的全新配件,整個公司越來越像設計驅動管道驅動,而非技術驅動。

牛電目前的營收來自於智能電動車的銷售、配件和備件的銷售,在對外的宣傳上還特意加上了“以及移動應用和其他服務的提供”。原因是牛電正在把自家的電動車當做傳統汽車來經營,走的是傳統汽車4S服務路線。

NIU CARE保養服務、NIU COVER保險服務走的就是汽車服務的路線,就等著國家一聲令下,電動車必須學駕照必須上交強險了!

那未來牛電是否要把物美價廉三年換新的電動車市場,改換成高端高質十年不換的高門檻市場,然後用強製報廢來擴大市場容量?

沒有技術怎麽趕風口?

牛電的思路也無可厚非,從各方面來看都對自己有利,也有充足的發展太空。這一方向也並沒有問題,畢竟賺錢就是硬道理,但問題是電動車未來的方向真的就止步於此嗎?

資本市場看中的可不是這些,資本市場喜歡的是面向未來交通體系的革命性技術,對於一款沒有競爭壁壘的電動車,真的能看好嗎?

電動汽車受到市場追捧的核心原因是,其中高效的電控技術能夠將汽車變得更智能,基於此,汽車中的ADAS駕駛輔助技術能夠朝向無人駕駛方向快速迭代。而無人駕駛將改變整個社會的交通體系,這才是真正的生意。

對比曾經火爆一時的明星創企——GoPro、Fitbit,兩家未能突破技術、市場生態的天花板,現在已經受困與惡性競爭之中。

當然,當下牛電披露的消息並不多,牛電接下來或許突然有一天,牛電就宣布與相關巨頭合作,給自家產品加上智能中控,提供輔助駕駛系統。

牛電現有的中控技術

畢竟現在的技術還不成熟,應用於車載電控系統的軟硬體技術都還不成熟。近兩年火熱的智能音箱、運動相機、智能攝影頭、運動手環等等,也都被困在技術整合的難題中。在語音操控、電腦視覺、雷達等等技術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市場也著實處在混沌中,難以判別。

所以國內一眾電動汽車廠商,都更注重管道的建設,而非無人駕駛這種開拓性技術研發。對於牛電來說就更不能過多勉強。

但如果沒有這些,牛電跟新日、愛瑪、雅迪又有什麽區別?新日已經在A股上市,雅迪也在港股拚殺了兩年,愛瑪也在準備A股IPO。

這些哪個不比牛電管道廣資歷深?

文/水上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