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傳中再某長官接任董事長 新華保險“峰”回路轉?

【財聯社】(記者 路英)1月7日,新華保險盤中觸及跌停;1月8日,開盤繼續下跌,對於新華保險傳出的董事長換屆傳聞,資本市場用腳投票。(相關閱讀:《【原創】新華保險董事長萬峰的“轉型”執念

事實上,此前一個交易日,即1月4日,新華保險在當前的市場下難得走出了4.27%的漲幅。當天,恰好保監會相關人士參加媒體論壇未走完流程,萬峰出席救火,並發表了名為《迎接壽險業發展的新時期》的演講。萬峰在論壇現場表示,2018年新華保險投資成績優異,並認為從整個行業看,預期2019年首年保費仍有可能負增長,但其也指出壽險行業轉捩點已至。

但巧合的是,當天傳出了萬峰不再連任的消息,後幾經演繹,有媒體將輿論引向萬峰當天的演講是“唱空”新華,認為“萬峰離任前不忘坑新華一把”。

但據財聯社記者掌握的資訊,萬峰不再連任的消息早已於數月前傳出,當時亦有接近萬峰人士表示其身份敏感不願出席演講、論壇等,這在保險業高層圈內幾乎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1月4日,財聯社記者獲悉,繼任者極有可能是同屬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央匯金”)旗下保險平台——中國再保險(集團)(以下簡稱“中再”)的一位長官。記者向多位中再系內部人士了解到,中再內部也有相同傳聞。

記者多次撥打萬峰手機,均處於忙線中,記者簡訊聯繫,其並未回復。

但就目前記者採訪的多位來自新華、中再及業內資深高管資訊來看,一致的意見是,新華作為保險頭部公司,也是公開上市的公眾公司,其高層人選確定在沒有最終公布以前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可謂棋至中局。

傳聞至今,萬峰的新華路可會“峰”回路轉?

上市公司管理層更替VS經營穩定性考量

據了解,傳聞中的中再集團相關長官從業經歷較豐富,在業內具有較好的口碑,但沒有直保壽險從業經驗。

值得注意的是,從體量上來看,中再集團與新華保險略有差異。

中再集團擁有6家控股子公司:中國財產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壽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保險報業股份有限公司、華泰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整個集團在2017年的總資產2428億元,保費規模1053.36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52.56億元。

從新華保險來看,2017年其總資產7000億元,規模保費約1143億元,淨利潤53.83億元。

對於萬峰或不連任的原因,一位業內資深高管分析:“新華保險大股東是中央匯金,新華保險的黨組織關係是歸上級管的,董事會是根據上級黨委提議來任命幹部的。從體制上來講,新華頂多算混合所有製企業,施行的是國有企業管理,上級黨委定幹部,黨管幹部。而黨管幹部就涉及到年齡這層,比如58歲、60歲就要退了,當然行業內也有到年齡沒退的,這就涉及到萬峰去留的另外一個因素——業績。”

另外一位保險業資深高管則指出:“萬峰到新華以後,轉型做的很好,但只要是轉型,規模就要降下去,這是規律。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股東,在這個浮躁的年代,首先忍受不了的就是規模的下降。”

並且,他表示,新華換帥這件事,往大處講,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股東,這都體現了董事會對規模的追求與對保險經營規律把握之間的矛盾。

“因為轉型期市場疊加因素的存在,整個業務的增長其實沒有轉型之初預想那麽好,所以很多政策的紅利公司並沒有得到,大家的收入也就沒有之前預想的或者轉型之初設計的那麽高,其實這是高管、機構或者是更高層面對他有些微詞的原因之一。”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該知情人士指出,萬峰近年的轉型,無論在公司內部還是股東方都面臨較大壓力。

“保險是金融又不是金融,在經營發展規律上與其他金融行業差異較大。就像新華跟大股東在溝通理念、戰略等方面,其實都存在一些問題。”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一位市場人士則對此表示,“外界在評價很多事的時候,都覺得人事調整應該是理性的,比如說是服從公司更好的發展這個整體利益的,實際上這種調整有時候是各種因素交織,最後形成一個不是必然的決策,而是一個很偶然的決策。”

能力或者專業度話題拋開,經營的持續穩定或許才是市場最為關心的。

萬峰及新華保險的4年轉型路

康典離開時,新華保險轉型棋至中局,如果此次萬峰離開,新華此次的轉型也仍未畫上完滿的句號。

萬峰是何人?在新華保險的哪個階段接手?他又做了什麽?當下為何換人?

據了解,萬峰曾於2007年9月擔任中國人壽總裁,2014年8月宣布卸任後赴新華保險履新。萬峰1982年進入保險業,先後在國壽、太平的香港分公司擔任管理職務,2003年任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2007年後擔任總經理。

2014年初,傳出萬峰從國壽總裁位上離職的消息,下半年,新華保險前董事長康典攜萬峰出現在新華職場,萬峰屈就總裁職務。年余,康典退位,萬峰接任董事長兼CEO職務。

萬峰在何種背景下操刀新華轉型?

2011年底上市之後,新華於2012年啟動戰略轉型,尤其在2013年首月保費負增長11.5%之後延續了長達10個月的負增長,當年底保費頹勢才開始扭轉。用當時康典的話說,新華保險這盤轉型的棋局算是走到中盤,2015年開始可以逐步進入收官階段。

2015年下半年開始,康典將經營權交給萬峰,但萬峰與康典經營風格迥異,資源支持的方向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比如放權給三四級分支機構,減少二級機構對三四級機構控制等,當時萬峰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事後我們可以看到,萬峰接手的間隙——2014年至2016年,在保險業特別是壽險業,正處在發展周期的上行及下行兩側。這意味著,兩個年份的決策有可能截然相反。

新華先於行業主動轉型之前鐵腕轉型,聚焦期貨業務,大幅縮減躉交業務,建立續期業務拉動增長模式。

原因就是他曾公開表達過對的保險業中資產驅動負債這一模式的不認可:“資產驅動負債從本質上講,就是為了滿足資金的需要而去配置負債,這不叫保險。”

萬峰提出新華保險“三步走”戰略,2016-2017年是轉型期,2018-2020年為發展期,形成新的發展態勢。

但彼時行業的下行發展態勢超出預期,整個行業迎來困難期,這也加劇了新華轉型的難度。

“其實他在轉型之初就已經考慮到了規模肯定是會下降了,但是沒有想到整個的市場都進入了冰凍期。有疊加的效應在裡面。”一位新華保險管理層告訴記者,“也要看利潤的增長,在行業中是非常可觀的。從去年報表的一些數據,可以看到利潤、價值、業務增長,包括結構的轉型成果是很明顯的。尤其在這種這種疊加期的情況之下,還能夠維持這麽好的各方面指標增長,其實說明轉型是很有成效的。”

當下真實的壽險業是怎樣一種狀況

近日,萬峰發表2019年首年保費仍將負增長的言論,引起市場發酵,一則因為斷章取義,二則對當下保險業發展的真實狀況存在理解的偏差。

從整個行業發展來看,2015年是保險業的一個高潮,也是一個轉捩點。理財產品佔了壽險業保費的大半,風險暗藏,也正時那是高利率、短存續期的產品為近幾年所有投資驅動型保險公司的挖下了深不可測的坑。所以,多家壽險公司實際上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麽美,當下多已千瘡百孔。

2015年下半年開始,監管開始收緊政策;2016年初,一年期中短端存續期產品在圈內被禁止,從此開始了“保險姓保”這近年來保險業最熱的詞,隨後萬能險開始“下架”。再後來,原保險保費與規模保費按季度下指標,後者規模比例不能超前者。

然後,134號文,算是拿住了保險業諸多“下有對策”的“七寸”,2017年,所有壽險公司合計“規模保費”3.24兆元,同比下滑約6%,這也是該指標公布以來的首次下滑;前一年保險業還大談轉型,2018年轉型的聲音漸漸弱下來,“好采頭”被戲稱“開門黑”,這在國內保險史上也是罕見。

事實上,保險業的這波增長,最早伏筆於2008年左右,當時明天系、安邦最早進入,2012、2013年開始嶄露頭角,隨後跟風者眾,來保險業掘金的投資者如入集市。在2015年仍有不明所以的投資人積極運作,以期獲取保險牌照。2016年在監管排隊等的不下200家,2017年仍有投資人心存希冀。

客觀因素也因為,即使保險資金的獲取成本比以前高了,但仍遠低於常規管道的融資成本,不少投資人放手一搏,但記者所知,也有不少股東幫助資本大佬解套高位接盤,目前捧著燙手山芋,苦不堪言卻只能默默苦吞悔藥。

2018年經濟下行,更多不利因素疊加進來,大家寄望的科技轉型其實沒有實質性進展,2019年的開門是紅是黑,沒人知道。

數據也正如萬峰所言,截至2018年11月30日壽險躉交保費負增長47.3%,幾乎是斷崖式下滑;首年期貨保費負增長4.7%;2018年首年保費負增長,產品出現較大變化,理財型業務大幅度下滑,負增長48%,但健康險業務增長了23%,也就是說2018年最大的特點是產品結構在發生轉化;保險公司投資回報率下跌。

這其實也是業內共識,以及所有保險從業者焦灼的原因。在此,需要提及的幾個專屬名詞,躉交、續期;首年保費、續期保費。

以新華保險為例,2017年,轉型中的新華業務收入依舊負增長,全年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092.94億元,較2016年同期下滑,這主要是由於其在2017年砍掉了近200億元的躉交業務所導致,與此同時,其首年期貨保費278億元,增速為17%。續期保費775億元,同比增長19%,佔總保費比例由2016年的58%增至71%,續期拉動的增長模式初步形成。

萬峰之所以作出2019年首年保費仍會繼續負增長的原因也說給出了清晰的原因: 其一,理財型產品還會繼續下降。2019年理財型產品業務預計會收縮,理財型產品總量將有所減少,原因主要在於當前市場流動性不足,銀行資金仍然偏緊張,儲蓄存款可能會繼續下降。

其二,從行業來看,過去以理財型產品為主,在2019年(其實2018年已經體現出來了)競爭力會大幅度下降。

其三,健康險2019年會大幅度增長,增幅有可能超過30%,但它的體量小,增長額度不足以彌補理財型產品下降造成的缺口。

當然,轉型需要付出代價,深度轉型之下,新華保險排名從行業第三降至第六名,規模保費也先行業一步縮水。

如果將保險公司的股東粗略劃分為國有股東和民營股東,那麽後者更加在意淨利潤,當然,如果淨利潤與現金流相比,就要算現金流給股東帶來的實際效益,所以決定一家保險公司經營策略的不僅是利潤,有規模的衡量,也會有更多層面的考量。

話說回來,這種更多層面的考量,如果是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大家不會關注到,但新華不一樣,保險頭部公司,也是公開上市的公眾公司。

新華保險董事長換屆,萬峰會“峰”回路轉麽?我們拭目以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