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套成大股東的南下大爺們,你們還好嗎?

  來源:王雅媛港股圈

  文/禦膳房大聖

  3月20日晚間,新華保險(601336.SH,1336.HK)發布2017年業績報告,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為53.83億元,同比增長8.9%。

  對於這樣的一份成績單,市場明顯是不接受的。次日,新華保險A股和港股紛紛告跌,其中H股暴跌10.05%,股價三天累計下滑15%,較1月份高點打了個 6.5折 。

  來源:富途

  在港股市場上,業績不及預期砍掉十幾個點不足為奇。不過,根據最新統計數據,倒是發現了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港股通持有新華保險的比例達到了驚人的33.21%,成為了南下資金持有量最高的股票之一。可從去年算起,新華保險在保險板塊中的回報率卻是墊底的。

  來欣賞一下這一年,新華保險過山車般的股價走勢,2017年下半年及今年1月份,趁著大市興旺及預期轉型成功,其股價一度上漲至58港元,不過隨著大市回調及這次業績報告,股價冷不丁的跌回2017年初的水準,真是辛辛苦苦一年多,一朝回到解放前。

  來源:富途

  看著這M型圖,是不是很很好奇為什麽南下資金會這樣堅定持有?這場錯愛是怎麽回事?我們先來看一下這次新華保險發生了什麽事情吧。

  一、新華保險的轉型之路

  (1)新華保險的發展歷史

  新華已成立22個年頭,專注於壽險的A+H上市企業。回顧歷史,可以說其是一部中國保險業的曲折創業史,同時也是一部砥礪前行的發展史。

  公司於1996年1月正式成立,當年開業僅4個月時間,其保費收入就達到2.69億元,如此之快的增長速度讓業界大為震驚,當時這個成績在北京壽險市場裡,排名第三。

  2000年~2004年,新華保險開啟了擴張之路,旗下分公司遍及全國34個省市。之後進入一段特殊的時期。

  自2006年以來,公司長期受困於前董事長”內部人控制”,最後不得不請出“保險保障基金”出面治理。2009年,中央匯金接手了“保險保障基金”的股權,成為新華保險第一大股東。在2011~2015年期間,其保費收入持續佔據行業前三。

  但是,表面的光鮮卻難以掩蓋增速下滑的事實,即使那段時期排名前三,但新華保險的保費收入增速卻不及行業平均,其市場份額自2011年以來,呈現持續下滑的趨勢。到了2017年,其保費收入排名甚至大幅下降至行業第七。

  來源:網絡

  公司業績的下滑,離不開兩次轉型不成功的事實。

  (2)第一次轉型

  2010年以前,公司的保費增長一直以來比較依賴銀保業務。但是,銀監會於2010年頒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合規銷售和風險管理的通知》,取消了原有的駐點銷售作業模式,對公司銀代業務產生了不利影響。

  我們從公司2011年的財報就能一窺究竟。

  來源:公司資料

  從2011年起,公司的銀保管道保費收入就不斷下滑,參見下圖。

  來源:公司資料

  新華保險實際意識到了純發展銀保業務的局限性,於是2011年開始第一次轉型。依靠銀保和躉交(一次性)的壽險,可持續性非常差,負債端成本極高,除非有極高的可維持的投資收益率。

  而一旦轉型成為以 個險和期貨(分期貨)為主,那麽價值率將大大提升,續期保費也將穩定輸入,公司價值就可以看EV評估,投資者會更相信盈利的可持續性。

  當時,公司就采取了一個相對折中的發展戰略:一方面穩定銀保管道,另一方面積極加強個險管道,以求保住市場份額。

  但對於一家一直以來以銀保管道為主的保險公司,其模式更專注於銀行後台和銀行網點的經營,利益與銀行捆綁一起經營起來相對容易,因此行銷員的銷售能力不需要太高。

  而銀保管道開始收緊後,公司難以短時間內大幅擴充行銷員規模發展個險管道,其中,比如優秀業務員招聘極難、需要高強度的培訓、進而才能提高人均產能和提高保障型產品佔比。這也造成了其個險保費收入不如行業平均。

  可以說,第一次的轉型之路並不算很成功。

  (3)第二次轉型:新官上任,壯士斷臂

  58歲的萬峰於2016年正式出任新華保險董事長兼CEO,這位曾帶領國壽艱難轉型的壽險老兵,顯然是經驗豐富,來到新華保險,他提出了一個新的五年“兩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2016-2017年轉型期,將以期貨和續期保費增量逐步替代躉交保費,初步建立期貨和續期拉動業務發展的模式。在兩年時間內就要砍掉近350億元的銀保躉交,2016年新華保險壓縮了200億元,於2017年徹底放棄躉交。

  第二步,2018-2020年收獲期,形成續期拉動發展的模式,著重發展長期期貨業務,加大業務結構調整,預計將有每年20%以上的高增長。

  新華保險的轉型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

  第一,放棄追求規模增長,追求價值穩健增長

  鑒於此目標,新華保險不再一味追求速度和規模的增長,而是回歸壽險本源,聚焦長期保障型業務,發展長期健康險,推動保險與健康產業的融合。同時,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達到290%,總體償付能力充足。

  於2017年末,個險管道規模人力達到了34.8萬人,同時個險管道業務由2015年底的514億增加至874億,共增加約360億元,基本上彌補了砍掉的銀保躉交350億元。

  第二,完善產品結構、費用結構、利潤結構

  產品結構方面,不再下達躉交計劃,而是看重首年期貨佔比、十年期貨佔比、續期佔比。逐步建立起期貨和續期拉動業務發展的模式。

  費用結構方面,合理控制經營性開支及固定費用佔比。

  利潤結構方面,穩定利差益,增加死差益。

  第三,加強個險管道,提高服務品質

  在管道上,著重強化個險管道優勢;在技術上,補齊科技短板。繼續重視服務品質的提升,主要放在13個月續保率和26個月繼續率等指標上。

  公司花了一兩年時間大量培養主管,激發一線銷售活力。通過這種“先將後兵”的發展路徑,實施“高中層穩定,底層流動”的發展策略。

  二、業績點評

  壯士斷臂的代價就是盈利的大幅下跌,公司2016年的營業收入1461億元,同比下降7.7%;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9.42億元,同比減少42.5%,近乎腰斬。

  而到了2017年,公司保費收入結構基本完成了向個險的轉型,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為53.83億元,同比增長8.9%,但是最新的業績仍不及市場預期。

  來源:公司年報

  (1)新業務價值增長緩慢,2017年盈利增長依靠投資收益

  2017年的盈利增長主要是因為新華保險的非標投資佔比較高,股票投資浮盈較多,導致其他綜合收益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金額達19億元,去年同期為虧損82億元,投資扭虧為盈的原因是2017年藍籌股大幅上漲。

  也就是說,2017年淨利潤的好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投資浮盈,並非保險業務改善的結果。

  而新業務價值率(指一筆保費帶來的新業務價值與保費收入的比例,可以理解為是保險行業的利潤率)這個關鍵指標,2017年上半年同增28.8%,但到了下半年同比增長卻大幅降低至0.3%,遠低於預期。

  (2)轉型不如預期或因代理人業務產能不及預期

  新華保險過去兩年的轉型,實際上公司躉交已經大幅降低,而經營依然穩定,代理人團隊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沒有增長,但沒有明顯下降,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

  說明公司很可能已經渡過了壽險轉型期,成為真正的一線壽險公司,有穩定低成本代理人管道作為強大的護城河,未來只要代理人規模增長,公司就可以獲得持續穩定的高增長。

  但實際上,我們看四季度的業績,我們能看到個險首年期貨18.9億,同比 -48%,去年Q4基數已經偏低了。銀保首年期貨4.4億,同比 -56%,都成為了近兩年最差的季度。因為這樣的數據,可以判斷出代理人團隊的產能和舉績數據不如預期是其中一大原因。

  因此,即使公司交出一份表面上同比增長的業績,但細看下不難判斷新華保險仍在其轉型的路線上掙扎。

  三、南下資金中的巴菲特

  保險一直被認為是好的行業,門坎高且受政策保護,不易被顛覆,加上大部分內險的H股都比A股有較大折讓,南下資金鐘情於它也是情理之中。

  來源:ccass

  事實上,情況的確如此,南下資金持有H股內險佔不少的比例,當中南下資金持有新華保險比例特別高,達 33.17% 。

  來源:ccass

  新華保險明顯不是內險中的龍頭,另外又是兩地上市品種,並不稀有,為什麽南下資金持有那麽多?

  答案顯然是賭轉型成功業績反轉,希望來一波戴維斯雙擊。

  第一批南下資金是從2016年4月前就殺入,彼時新華保險正好經歷了一輪暴跌,及公司剛剛宣布進入二次轉型。

  之後到了2017年,當時的港股正開啟白馬股風口,基本上很多白馬股都已經飛了,南下資金就覺得新華保險特別吸引,不止估值便宜,2017年是轉型最後一年,2018就迎來收獲期。

  來源:ccass

  所以,不論是上海股市還是深圳股市,南下資金都加速流入,直至持有高達33.17%。

  雖說南下資金在港的定價權越來越高,但大部分股票,尤其是大股票,股價還是要看業績的臉色。業績不行,股價還是要打回原型,而新華保險也是最好的例子。

  雖然,股價不至於跌回第一批南下資金的成本價,但基本上2017年後殺入的投資者都是沒盈利的,等於是浪費了2017年的白馬股牛市。賭戴維斯雙擊是有代價的。

  而遭遇這一處境的南下資金也不少,另一個南下資金重注賭轉型成功的就是長城汽車(2333.HK,以下簡稱“長城”)。

  2016年以前,是低檔SUV野蠻增長的時期,連續幾年的行業增速達到40%以上。長城以性價比及安全性高的哈弗系列成功佔領了市場10.65%的份額在風口上穩坐龍頭地位,總市值從61億一直上揚至1800億。

  但隨著消費者改善需求得到滿足,2017年SUV的增長已明顯放緩,從2015年或之前每年超40%的增長一下子放緩至今年的15%左右。

  長城和過去一樣再依靠低檔SUV(主要是哈弗)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長城自身也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轉型介入“輕奢”級別的上等SUV,也就是主要面向20萬級別市場的新銳中產家庭,Wey。

  隨著轉型,長城的盈利及估值都雙雙下跌,此時就給愛賭轉型的南下資金盯上。南下資金從2017年初不足10%,一年內增持至30%,成為了H股流動性的最多持有者。

  來源:ccass

  增持手法及時間跟新華類似,不過下場也不盡相同。一星期前,3月23日,長城公布2017年業績,利潤率大幅下跌,淨利潤利下跌五成,負債大額增加,應收账款增加,現金流惡化,股價急跌至7.98港元,創了今年新低,再次回到2017年初的位置。

  來源:wind

責任編輯:張海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