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藥方劑的變化規律阿虎醫考為你解答

方劑的運用,既有嚴格性,又有靈活性,但加減貴在變通,古人所謂「病無常形,醫無常方,葯無常品,順逆進退,存乎其時,神聖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醫生只有知常達變,才能適應盤根錯節的病情。那麼對於方劑學的變化你有了解多少,小編專家講師特意了解後,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

組織藥方既有一定的原則性,又要有隨證加減變化的靈活性,所謂「病有千變,方亦有千變」,但方劑的組成,又是極為嚴密的。同一方劑,如果有一味葯的加減或者劑量有所變更,整個方劑的作用也就不同。如清熱的黃連,配半夏則止嘔,合木香則止痢,伍吳萊萸則治吞酸。又如黃芩,配豬膽汁能瀉肝火,配桑皮能瀉肺火,合白朮則安胎,伍白芍能止痢。 方劑的變化形式,約有以下四種: 1.藥味增減的變化 即指增減方中次要的藥物,使該方作用更切合病情。至於主葯,只可增(如麻黃湯增石膏同為主葯之大青龍湯)不可減,否則屬另組新方了。例如:桂枝湯主治發熱、頭痛、汗出、惡風、脈浮等,若兼喘咳,則加厚樸、杏仁(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以降逆平喘。又如養陰方中,如相火過亢者,則加知母、黃柏以瀉相火之有餘;如系腎陽虛衰者,則加附子、肉桂以陰陽並補;兼肝虛目暗、眩暈者,則加袧杞、菊花以滋補肝腎。 2.藥量輕重的變化 方劑中的藥量與治療有著密切關係。同一方劑,藥量不同,效果迥異。如病證急重,如不相應重用方葯,則杯水車薪,無濟於事;證情較緩,劑量倘不減少,則又葯過病所而反為害。故清代王清任說:「藥味要緊,分量更要緊。「日本人渡邊熙說:「漢葯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藥量。「如厚樸三物湯與小承氣湯,同由厚樸、積實、大黃組成,前者以厚樸為主,主治腹部脹滿;後者以大黃為君,主治便秘。加大四逆湯中附子、乾薑之用量,增加其通脈之功,名通脈四逆湯。桂枝加芍藥湯,主葯仍是桂枝,只在方中倍加芍藥以緩急止痛,主治桂枝湯證兼腹滿時痛者,擴大了原方的治療範圍。不但經方如此,後世方亦可從之演變。例如《金匱》之積術湯,金元時張元素改為積術丸。同由積實與白朮組成,積術湯重用積實,主治胱腹積滯堅滿,積術丸以白朮為君,則成為健脾和中,扶益中焦的方劑。 3.劑型更換的變化 藥味藥量相同,劑型不同,功效各異。中醫常用的劑型,有湯劑、丸劑、散劑、酒劑等。不同的劑型特點各異,如「湯者盪也,去大病用之";"丸者緩也,宜於久病緩治,,;"散者散也,取其漸潰而解散」等。一般說,急性病、重病,以湯劑為宜,取其吸收迅速,藥力峻利,見效快;丸劑較湯劑緩慢,作用緩和。如理中丸主治脾胃虛寒,因其作用緩慢,隻宜於病情輕、病勢緩,無須急於求效之證。若將丸劑改為湯劑內服,則作用快而力峻,宜於治療病情較重,病勢較急的證候。對用量小,須常吞而逐漸消化者,如胃痛吞酸,烏貝散比烏貝湯好;尿道結石用雞內金時,吞服比水煎效佳;滑脫不禁之下利,用桃花湯無效,改用桃花粥則奏效迅速;應用保和丸治食滯,當視滯之輕重,重者用湯劑以求速效,輕者用丸劑以緩消。 4.藥物配伍的變化 是指方中主要藥物配伍的改變而改變其作用。例如:麻黃配桂枝、杏仁、甘草,功能辛溫發汗,散寒平喘,治外感風寒無汗表實證;若配石膏、杏仁、甘草,方名改為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則有辛涼解表,清宣肺熱之功,宜於風熱壅肺之喘咳證。 藥物配伍的變化,還包括氣味化合的變化。辛葯與甘葯合用,則辛甘化陽,如桂枝甘草湯;酸葯與甘葯合用,則酸甘化陰,如芍藥甘草湯。寒涼葯中,味苦者則清熱瀉火,味甘者則滋陰降火。對蛔蟲病的治療,又根據蟲見酸則軟,見辛則伏,見苦則下的特點,酸、苦、辛合用,如烏梅丸就是根據這一配伍特點而製訂處方的。

綜上所述,方劑的運用,既有嚴格性,又有靈活性,但加減貴在變通,古人所謂「病無常形,醫無常方,葯無常品,順逆進退,存乎其時,神聖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醫生只有知常達變,才能適應盤根錯節的病情。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