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熬夜沒那麼大危害?諾貝爾獎晝夜節律揭示生物鐘自調節機制

熬夜已經成為年輕人的常態,朋友圈一邊轉發熬夜會猝死的新聞,一邊卻通宵達旦的徹夜不睡。

最常見關於熬夜有害身體的資訊是:晚上11點到凌晨1點,肝臟在排毒,這個時間段你沒睡,皮膚會變差,老的快!

還有人說,晚睡會積累慢性壓力,導致皮質醇分泌增多,最終引發胃潰瘍等各種疾病!

事實真的是這樣麽?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授予傑弗理·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殊(Michael Rosbash),與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主要是指人體控制生物鐘的周期基因(period gene),它能編碼PER蛋白質。根據一般晝夜節律,PER蛋白質在夜間堆積,而後在白天分解,整個周期約24小時,從而實現晝夜節律的精確調控。

理論上,晝夜節律是生物內在的生物鐘,並不一定會受地球自轉、四季更替的影響。

換言之,如果有人的晝夜節律是屬於晚睡晚起類型的,那麼他只要遵循自己的生物節律休息即可。

人的智力活動受到生物節律和睡眠需求的雙重影響。大多數人在勞累了一天后,迎來了晚上,一方面會感覺疲乏,注意力等各項能力下降,一方面逐漸上升的內在睡眠壓力逐漸壓倒了保持大腦清醒的神經信號,從而使大腦的工作能力大大減弱。

但是,有的人在早上的智力表現最佳,有的人則是在傍晚表現出極高的注意力。

科學家稱早上智力表現最佳的人為晨型人或者百靈鳥,而傍晚表現出極高注意力的人為夜型人或者夜貓子。

科學研究表明,與夜型人相比,晨型人在清醒的時候睡意到來的更早,在睡著的時候睡意也消退的更快。

比利時和瑞士的研究者用功能核磁共振的方法研究了晨型人和夜型人的的大腦之後發現,睡意很可能是因為藍斑核(Locus Coeruleus)和視交叉上核 (suprachiasmatic area) 的活動減弱引起的。

在清醒10個小時之後,與夜型人相比,晨型人的與注意力有關係的腦部區域的活動性下降的更早,導致動作反應時間增加。

與晨型人相比,夜型人的這兩個腦區維持活躍的時間更長,疲勞感來的晚一些,夜型人在傍晚時刻這兩個區域的活動依然較高,因此能維持較高的注意力。

也就是說,夜型人晚睡晚起,只要能夠保證自己充足的睡眠時間,並不一定會帶來負面健康問題。這與影響睡眠的關鍵因素褪黑素有關,褪黑素主要受光線影響。

古人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是因為在古代並沒有強光類的照明工具,在微弱的黃色燈光下,褪黑素大量分泌,人們感到累了,選擇上床休息。而當翌日清晨天亮時,陽光照進屋子裡,人體受到晨光影響,褪黑素減少,自然醒來。

但是,伴隨著燈泡的發明,在夜晚刺眼的燈光照明之下,人體內的褪黑素受到抑製,睡意減少。而使用一些遮光效果不錯的窗簾的時候,又可以延緩褪黑素的減少時間,讓人們可以繼續睡覺。

換言之,從凌晨1點睡到早上9點,相對於傳統的夜間10點到早上6點,夜型人只要保持同樣的光線,睡眠品質並沒有很大的區別。

研究發現,夜型人可能與體內CRY1基因的突變有關,但是這種概率很小,隻屬於小眾。較多的還是晨型人,需要遵循早睡早起的睡眠規律。

生物鐘其實有自調節機制,根據自身的需求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晝夜節律,但是一定要保證睡眠品質和時長!

美國癌症協會長達6年、涉及116萬人的一項睡眠調查中,排除其他環境因素、生活習慣和健康狀況的影響後,平均每晚睡眠7個小時的人有著最低的死亡率,其次則是每晚睡6個小時的人,而每晚睡眠8個小時的人的死亡率竟要比每晚睡7個小時的人高出12% 。

足見睡眠時長也需有度,也不是越長越好。

睡眠的奧秘還有很多,目前科學家也正在研究階段。可以確定的是睡眠對人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你因為睡眠障礙不能保證睡眠品質,好眠君推薦一款植物飲品好眠綿,讓睡眠更加快速得到調正。

好眠綿是一款以科學技術提取植物精華的植物飲品,運用現代生物科技和傳統古方兩者協同方式,優化睡眠因子,激發腦細胞活力,克服睡眠障礙,提高睡眠品質,有效的進行對失眠的調正,輔助戒斷安眠藥,讓睡眠恢復到正常的生理功能狀態中。

晝夜節律是一個穩定的規律,無論是晨型人還是夜型人,如果長期養成了習慣,突然改變肯定會引起身體的不適,建議最好養成固定的休息時間。

睡眠的相關機理其實目前理解的很少,理論上的睡眠相關內容也大部分是腦電圖的描繪,是現象的描述,不是機理的理解。

睡眠研究仍然任重道遠……

期待著科學家們繼續發掘更多關於睡眠的奧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