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漢字繁體還是簡化不重要,火起來才重要

歷史上,漢字的繁體和簡化一直是水火不容的兩派,神經緊張,一有風吹草動就能掐起來。

“大學老師留手抄10萬繁字體作業”近日再次星火燎原,老師有老師的用意,“歷史專業需要閱讀的古籍比較多,多為繁體字……同學們漸漸掌握了繁體字的理解和使用,考試中就會得心應手”,網友有網友的質疑,“都什麽年代了,抄10萬個繁體字,除了博眼球,還有意義嗎?

爭論焦點,也永遠都是在擔憂簡體字是否會給漢字的傳統帶來影響,使得漢字不像它“本來的樣子”,從而意蘊與智慧也隨之而去。

關於繁體字的好處,在此不多說,為何港澳台地區依然能將繁體字施行得好好的,已經證明了一些事情。在這兒為簡體字多說兩句。

文化人之所以“憎惡”簡體字,是因為有的簡體字破壞了漢字一脈相承的傳統,使漢字長得不像它的老祖宗。為什麽會這樣?我們就來看這個“為”字,它最初的意義要追溯到甲骨文,也就是目前所知的漢字最早的模樣,是“一隻手牽著一頭大象”的樣子,這在金文中展現得更明顯。所以它最初表示的就是馴服的意思。雖然日後本義消失了,但我們在“爲”字的意義中,“成為”、“勞動”、“服役”裡依稀能看出是從“馴服”中引申而來。

“為”字演變

“為”簡化成今天的樣子,是由於其草書的寫法。相比起繁體,確實離最初的形態更遠了。

不過,這也說明簡體字自古便有。《敦煌曲子詞集》裡就能見到很多,許多古代書法家的作品裡也能見到(上圖草書的“為”字就是王羲之寫的)。現在用的諸如“燈”、“燭”、“驢”、“變”、“壽”,隋唐時期就出現了。

也不是只有大陸才簡化漢字。在同屬“漢字文化圈”的諸國中,新加坡、馬來西亞出版的簡化漢字表與我國完全一致。日本在1946年公布的《當用漢字表》裡收錄簡體字131個,其中有53個與中國簡化字相同。眾所周知的是,日本的假名文字,也都是由中文的草書、正書化用而來,其中就簡化了不少寫法。而韓國,也在1983年《朝鮮日報》中公布的90個簡體字中,有29個都與中國的相同。

所以繁、簡之爭,其實是沒有一個結果的,一個是傳統所指,一個是大勢所需,雙方能共存,其實是中華文明的幸運。歷史的車輪已經走到如今,多樣性與複雜性才是判斷一個文化是否發達的依據。

五年前國務院公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附件裡,也針對表中的3120 個規範字列出了對應的繁體字、異體字,以便古籍閱讀、促進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交流。

所以,在繁簡漢字共存的今天,在全世界各處點燃漢語熱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想想漢字究竟如何才能發揮最大的天賦才能,俘獲全世界更多人的心。

近日公布的全國第十四屆冬季運動會會徽“冬之韻”就是個好例子。設計師將蒙文的“????”(旋轉90度看)與漢字的“冬”結合在了一起,既體現了漢蒙兩族的同心同願,又將中文書法的骨、筋、肉、血發揮得淋漓盡致,神采非凡。

古人言“夫書肇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藍色的墨跡與雪色的飛白,仿佛冬天真的到了。

此外,包括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舞動的北京)、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季奧運會會徽(冬夢)等等,都是漢字與藝術的結合,以字表意,以字傳情,這是漢字作為工具之外的價值。

這樣,漢字才真的火(活)起來了,這是其它任何表音文字都展現不了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