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原來甲亢還會引起這些併發症,你需要知道

1.甲亢性心臟病

16~73歲都可發病,發病率佔甲亢患者的13.4%~21.8%,常發生於甲亢後2~3年,除有典型甲亢臨床表現外,其心電圖常有竇性心動過速、心房纖顫、心房撲動、房室傳導阻滯、室性期前收縮、心肌損傷與心肌肥大等。心臟擴大可呈主動脈瓣型,或左右心擴大型。甲亢治癒後心臟病可隨之好轉,本病常應與心肌炎、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及其他心臟擴大疾病鑒別診斷。

2.甲亢性周期性麻痹

本病多發生在男性青壯年身上,常與甲亢性肌病相混,甲亢肌病的血鉀正常,肌電圖異常,而甲亢周期性癱瘓則有:

①血鉀<3.5mmol/L,系鉀代謝異常;

②鉀分布異常:血糖升高可使鉀由細胞外移向細胞內;

③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增強,迷走神經促進胰島素釋放增多後可促進鉀分布進一步異常;

④免疫因素可致IATS、LATS-P、T3及T4等水準升高,甲狀腺激素促進鉀水準降低;

⑤甲亢的高腎上腺素能狀態可促進鉀水準下降而發生甲亢性周期性麻痹。本型應與巴特綜合征(Bartters syndrome)、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症、低鎂血症、醛固酮增多症、重症肌無力以及藥物性低鉀血症鑒別。

3.甲亢危象型

發病佔甲亢1%~2%,老年人較多見,常與感染、精神創傷、手術、分娩、勞累過度、突然停葯、藥物反應及其他並發病等因素有關,致使甲亢加重,交感神經活動功能加強而致危象。危象前期即可發熱達39℃以上,脈率達120~160次/min,躁動不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瀉、精神恍惚、大汗不止、嗜睡、發展至半昏迷與昏迷。昏迷患者說明已有危象,十分危險。白細胞升高、肝功能異常、GPT、GOT、膽紅質等均可升高,可有脫水,低血壓,電解質紊亂、酸中毒、心力衰竭及肺水腫等。血清T3、T4、FT3、FT4均可升高,病死率較高,必須當地及時搶救。

甲亢危象 在甲亢病情未控制時,由於感染、勞累、精神緊張、術前準備不充分,放射性131碘治療等應激因素的影響,病情加劇,主要表現體溫升高、脈率增快、煩躁、噁心、嘔吐、腹瀉、大汗,甚至意識朦朧、昏迷。情況嚴重時可危及生命,死亡率較高。隨著醫療水準的提高,近年已少見。應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現應積極治療。治療原則是用藥抑製甲狀腺激素的生成及分泌,降低腦及周圍組織對甲狀腺激素的反應和一般對症處理。文獻中報導有人採用更加積極措施將血中甲狀腺激素移出體外,如換血療法及腹膜透析。

甲亢突眼 可與甲亢同時發生,也可以出現在甲亢之前或好轉以後,眼病的嚴重程度和甲亢多數不平行,有些病人甲亢不明顯,眼病卻很嚴重。依據病的輕重可分為良性突眼和浸潤性突眼。前者表現為眼裂增寬、眼瞼後縮、凝視、眨眼減少及輕度突眼;後者可表現過度流淚、怕光、眼內灰渣感、結膜水腫及充血、眼眶內組織水腫、眼球活動受限、視物成雙、視野缺損,甚至視力喪失、失明。良性突眼較常見,一般為雙側突出,有時可見到單眼突出;浸潤性突眼很少。對於良性突眼不需特殊治療,僅治療甲亢即可。浸潤性者在用抗甲狀腺藥物治療的同時,可服甲狀腺片,病情重的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少數需用眼部放射治療或眼部手術治療。不論採用哪種治療,治療期做好眼部護理(睡眠時抬高床頭,外出時戴太陽鏡以避光防塵,滴眼藥、塗眼膏或戴眼罩等)是很重要的。

甲亢肌病 較多見的是起病較慢的慢性肌病,病人常訴說蹲下起立及上樓困難,另外肌病較特殊的有周期性麻痹和重症肌無力,均少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