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瓷器的頂峰:乾隆朝工藝爐火純青的窯變釉

乾隆時期瓷器的生產進入了最輝煌的時期。乾隆皇帝常有親下諭旨指定瓷器器型、品種燒造之事。乾隆一朝瓷器的生產達到了歷史的頂峰,品種之豐富,種類之多樣,裝飾之華麗,都是歷朝所難以相比的。為了使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乾隆瓷器,現從吉林省博物院藏品中選出數件作品加以簡要的介紹。

清乾隆 白瓷三足提梁壺

清乾隆 白瓷三足提梁壺

通高17.2、口徑8厘米。腹有兩道凹紋,上面有小乳釘飾,中間刻花鳳戲牡丹,腹部一半圓形耳,一龍首流,提梁為龍身形,漫圓形蓋、如意鈕、周圈瓔珞紋。全器滿施牙白釉,質堅。提梁壺,始於北宋,流行於明清的一種壺式。以器肩部安提梁而得名。

白瓷是我國古代的著名瓷器。系在含鐵量低的瓷坯上施以純淨透明釉燒製而成。釉料中沒有或只有及微量的呈色劑,生坯掛釉,入窯經過高溫火焰燒成的素白瓷器。

清乾隆 蘭地黃龍紋盤

清乾隆 蘭地黃龍紋盤

盤高4.4、口徑25.3、底徑16.1厘米。內外壁均為蘭地黃釉雙龍趕珠紋。內底為正面趕珠龍紋。圈足內白釉青花“大清乾隆年製”6字3行篆書款。

龍是封建權威的象徵,皇帝以“真龍天子”自居,皇室使用的器物上充滿著龍紋。作為一種紋飾或圖案,龍紋在瓷器上出現大抵是在五代時期。此盤器型規整,釉面瑩潤,雙龍圖案生動傳神,呼之欲出,是乾隆時期官窯製品。

清乾隆 粉彩開光文字掛瓶

清乾隆 粉彩開光文字掛瓶

高8.9、口徑5.1、腹8.5、底6厘米。一面削平,上有坡狀內凹及二圓孔。肩有二螭狀細耳(一缺),內飾綠釉,外口沿為一周連體回文,主體部分為紅地勾蓮紋,開光內白釉地墨書乾隆禦製詩一首,並有篆書乾隆朱款。

外撇足上依次飾一周變體蓮瓣紋,小聯珠紋、描金卷草紋。削平一面施朱紅釉。底描金篆書“大清乾隆年製”單行橫寫。

清乾隆 茶葉末釉鼻煙壺

清乾隆 茶葉末釉鼻煙壺

通高8.5、口徑1.2、底徑2.3厘米。瓷質,有珊瑚蓋。此煙壺圓口、直頸、廣肩、筒腹、圈足,全器施茶葉末釉。

乾隆朝是鼻煙壺的鼎盛時期,其製作規模最大,品種質地繁多,選材精良,造型新奇,這一時期的典型特點是裝飾繁縟,精工細作。茶葉末釉是乾隆時期著名的色釉品種,是高溫一次燒成的乳濁釉,施釉較厚,釉中含有很多不規則的黃色小點。茶葉末釉得名於它的顏色,但這只是一種較為常用的名稱,根據它們顏色的細微差別,還有一些別的名字,如“蟹殼青”或“蟹甲青”。乾隆時期的茶葉末釉釉面平靜或有棕眼和絲紋,不及雍正時期的滋潤。

清乾隆 爐鈞釉燈籠瓶

清乾隆 爐鈞釉燈籠瓶

高23.2、口徑7.8、底8.2厘米。燈籠瓶,瓶式之一。因形似長圓形燈籠而得名。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該器物腹部貼對稱雙暗耳,通體施爐鈞釉。乾隆時爐鈞釉主要特點是藍、綠、月白色交織而成。

器底為3行“大清乾隆年製”6字篆書款。底款有要磨掉的現象,即一說所謂“挖款充舊”;另一說稱此類器物乃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燒搶時流失民間,光緒時宮廷命端方、慶筱山查尋收回,有人怕因隱匿不報而被治罪,故挖去官款。爐鈞釉燈籠瓶是由北京文物總店調撥的,屬館藏二級品。

清乾隆 窯變釉如意雙耳瓶

高22、口徑4.5、腹12.5、底6.2厘米。通體窯變,腹部兩道突出弦紋,底有3行刻款“大清乾隆年製”6字篆書款。器底為醬色混白亮釉。此瓶釉面由紅、藍、月白各色交織而成,窯變釉色有深淺、濃重之分,釉面光潤晶亮,玻璃質強,形體端莊,比例適度,造型、釉色、款識上均是乾隆晚期窯變釉的風格。

中國古代陶瓷工藝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到了清乾隆年間已達到了“製作日巧,無物不備”的鼎盛時期。單從釉色來看,僅仿古彩瓷上貢給皇帝的就有57種之多。這件窯變雙耳瓶正是這一時期景德鎮官窯窯變釉瓷中的佳品。

清乾隆 窯變釉如意雙耳瓶

窯變釉自北宋鈞窯,主要表現為藍、紅兩大類,原是人們在燒瓷過程中因不能控制釉料的物理、化學反應和窯內溫度而意外得到的一種釉色。然而就其本身來說,鈞窯銅紅釉的出現,結束了中國陶瓷工藝史上長期以來以青釉瓷為主流的局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陶瓷發展史上一件劃時代的技術創新。到了明代,景德鎮禦器廠才真正掌握了紅釉器的成色技術。永樂、宣德年間曾燒製出被譽為“寶石紅般釉色”的紅釉瓷。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禦器廠經過郎窯、年窯,特別是唐窯的不斷積累、創新,又新創燒出堆脂如玉,光潤如寶石般五彩斑斕的窯變釉色。其工藝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可為大觀。這件雙耳瓶,作為這萬花叢中的一點紅,正為中國古代陶瓷藝術這朵奇葩又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原文作者:高雪 張語師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8月刊《吉林省博物院藏乾隆瓷》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