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單色釉瓷器:演繹千年極簡美學的“大家閨秀”

單色釉也稱“一色釉”“純色釉”或“一道釉”。單色釉瓷器雖然顏色單一,但在某種程度上卻是對“美到極致是自然”這一境界的經典詮釋。

單色釉瓷器不浮、不囂、不靡、不媚,與彩釉瓷器相比,渾然天成、素雅淡淨,是公認的陶瓷製品中的“大家閨秀”。

明正德 澆黃釉描金爵

中國瓷器的釉彩始於單色釉。由於瓷釉內含不同化學成分,瓷器燒成後就呈現出不同的單一色澤。單色釉瓷器以其質地迥異的胎體和美不勝收的釉色,曾經在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在唐代以前,中國瓷器以單色釉為主,具有較高收藏價值的單色釉瓷器出在宋元和明清兩個時期。宋代,單色釉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特別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單色釉瓷器的燒製工藝更是達到了鼎盛時期。

宋 定窯白釉孩兒枕

單色釉瓷器的發展貫穿整個陶瓷發展史的始終,最早出現在浙江地區,據了解,最早的瓷器,就是單色的,而直到現在,單色釉瓷器還在發展。

單色釉以純美取勝。沒有繽紛之色,沒有彩繪加點,單色釉瓷在觀者面前一覽無遺,不但不容有半點瑕疵,更需要直射出內在之美,不浮不囂、不靡不媚。大美至簡,演繹千年極簡美學。

委青釉:是我國瓷器最早的釉色,商代中期已經出現,宋瓷中官、哥、汝、龍泉、越窯、耀州窯等都燒出了不同程度的青釉。青色釉包括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蝦青、影青、蛋青等。

粉青釉茶壺,清雍正,高11.6cm,口徑7.5cm,足徑14.5cm。此壺造型簡練,線條硬朗但不失流暢,色澤清淡素雅,釉質較溫潤,是一件賞用俱佳之作。清雍正時期青釉瓷器的生產無論是配方還是對燒製技術的掌握均達到了歷史顛峰,故此壺釉色呈現出完美的效果。

粉青釉茶壺,清雍正,高11.6cm,口徑7.5cm,足徑14.5cm。此壺造型簡練,線條硬朗但不失流暢,色澤清淡素雅,釉質較溫潤,是一件賞用俱佳之作。清雍正時期青釉瓷器的生產無論是配方還是對燒製技術的掌握均達到了歷史顛峰,故此壺釉色呈現出完美的效果。

蘋果青釉瓶,清康熙,高21.2cm,口徑8.4cm,足徑8.9cm。青釉是我國傳統的色釉,系以微量的氧化鐵作呈色劑,經高溫還原焰燒造而成,釉色清淡含蓄,類冰似玉,深受人們的喜愛。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青釉瓷器進一步發展,在釉色控制技術方面更加嫻熟,燒造出大量粉青、冬青、翠青釉等名貴青釉瓷器。

黑釉:釉面呈黑色,主要色劑為氧化鐵和少量的錳、鈷、銅。黑釉在南方從漢代開始,北方從唐代開始燒製,清代康熙年間,又發明了烏金釉,通體烏黑,亮處閃金光。黑色釉有黑彩、墨彩、烏金等。

烏金釉描金山水紋筆筒,清康熙,高15.8cm,口徑18.5cm,足徑18cm。落款所署“己醜”乾支紀年,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此時恰逢工部虞衡司郎中臧應選在景德鎮禦窯廠督造,這對判斷康熙時期烏金釉瓷器製作的具體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據。

德清窯黑釉唾壺,東晉,高9.9cm,口徑8.9cm,底徑9.4cm。瓷質唾壺始見於東漢,三國、兩晉時開始流行。東晉時期以青釉唾壺較為多見,黑釉唾壺少見。東晉時期燒黑釉瓷的瓷窯以浙江德清窯最為著名,經科學化驗其黑釉中三氧化二鐵含量達8%左右,故燒成後,釉面產生色黑如漆的效果。從這件唾壺的胎釉特徵看,亦應屬於德清窯製品。

綠釉:以銅色為著色劑,以鉛作為化合物的助溶劑,低溫燒成。宋代瓷器上的綠釉多為較深的青綠色,明代正德時期的孔雀綠很突出,明中期出現了瓜皮綠,水綠色是康熙時期傑出的彩釉,康熙三彩和五彩中常用此釉色。

孔雀綠釉碗,明正德,高6.6cm,口徑15.9cm,足徑6.4cm。清人佚名著《南窯筆記》曰:“法藍、法翠二色,舊惟成窯有,翡翠最佳。”認為孔雀綠釉在明代始燒於成化年間,但從傳世品和出土物看,宣德時已有燒造,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各朝均延續燒造。若論成色之佳,則首推正德時產品。

孔雀綠釉花觚,高27.5cm,口徑19.9cm,足徑7.5cm。此觚造型仿古銅器,裝飾簡潔,釉呈青翠色,釉面玻璃質感強,是一件精美的陳設瓷。

白釉:釉內含鐵少,高溫燒成,白釉還可以分為甜白、象牙白、豬油白、卵白、月白、青白、魚肚白等。

白釉罐,隋,高19.2cm,口徑9.7cm,底徑15.2cm。白瓷雖然在北朝時期已經開始出現,但真正燒製成功則在隋代。與北朝相比,隋代白釉瓷器的燒製工藝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從隋大業四年(608年)李靜訓墓出土的一批白釉瓷器看,較之北齊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釉質已有較大提高,全不見早期白瓷白中閃黃或閃青的痕跡。如果以北齊范粹墓出土的初期白瓷為起點,到隋李靜訓墓為止,歷時33年,白瓷的燒製技術終於成熟。

定窯白釉盒,唐,高6.9cm,口徑9.8cm,足徑5.4cm。唐代瓷盒以圓形為主,多為素面,至晚唐、五代時盒面多刻劃花紋,器足漸高外撇。至宋時瓷盒形製呈多樣性。瓷盒在唐代主要為日用器,多用於盛放婦女化妝品,有粉盒、硃盒、油盒、黛盒等,此外也有藥盒、鏡盒或專門盛放香料之盒。

紅釉:主要以銅為著色劑,包括祭紅、豇豆紅、寶石紅、郎窯紅、抹紅、珊瑚紅、胭脂紅、粉紅、海棠紅、磯紅、肉紅、鮮紅、朱紅、大紅、柿紅、蓋血紅、“娃娃臉”等。

鮮紅釉盤,明宣德,高4.2cm,口徑20cm,足徑12.5cm。清宮舊藏。此盤造型規整,胎薄體輕,釉色純正,是宣德紅釉瓷的代表作。

郎窯紅釉觀音尊,高45.5cm,口徑12.7cm,足徑14.4cm。此器風格樸實,造型端莊規整,釉色紅豔光亮,是康熙時郎窯紅釉瓷器的典型作品。

黃釉:以適量的鐵為著色劑,也稱鐵黃,分高溫和低溫兩種燒製方法。黃色釉包括蛋黃、嬌黃、雞油黃、薑汁黃、鵝黃、魚子黃、蜜蠟黃、鱔魚黃等。

黃釉金彩犧耳罐,明弘治,高32cm,口徑19cm,足徑17.5cm。低溫黃釉器創燒於明初景德鎮官窯,以後各朝多有製作,但以弘治朝產品最受人稱道,其燒製水準達到了歷史上低溫黃釉的最高水準。因當時以澆釉法施釉,故有“澆黃”之稱,又因其呈色嬌嫩,故又有“嬌黃”的美譽。

蛋黃釉盤,清雍正,口徑13.3cm,底徑8cm,高2.8cm,捐獻自孫瀛洲。 

藍釉:藍色釉包括霧藍、灑藍、天藍、翠藍、寶石藍、抹藍、祭藍等。最初的低溫釉出現於唐三彩當中,到了元代燒成了高溫藍釉瓷。明代宣德的藍釉主要有寶石藍、祭藍等。

霽藍釉梅瓶,高27.4cm,口徑3.8cm,足徑8.6cm。此瓶造型端莊古樸,釉色濃重而勻淨深沉,釉面瑩潤,是明嘉靖藍釉瓷器的精品。

鈞窯天藍釉碟,北宋,高2.1cm,口徑10.3cm,足徑4.7cm。對此件器物之用途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是日用類的淺碟,有的認為屬於文房類的筆掭。而據傳世鈞窯墩式碗造型的尺寸、大小來看,這種淺碟有可能是墩式碗的蓋子,與碗配套使用。

紫色釉:紫色釉有茄皮紫、豬肝紫、玫瑰紫等。其中最著名的茄皮紫是在明代中期出現的,以後歷朝歷代均有燒造。

胭脂紫釉碗,高4.8cm,口徑9.5cm,足徑3.6cm。此胭脂彩小碗造型秀美,小巧玲瓏,色彩嫵媚,紅中泛紫,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為胭脂彩藝術的極品。

仿鈞玫瑰紫釉盤,明,高4.3cm,口徑18.8cm,足徑9.2cm。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兩件明代仿鈞窯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