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色釉中晚開的奇葩!這種流動的釉色美到令人驚歎

在中國古代陶瓷製作的歷程中,清代雍正時期景德鎮創燒出爐鈞釉,並盛行於雍正、乾隆時期,後朝一直有燒造。爐鈞釉是在仿鈞釉的基礎上發明的一種低溫釉。它在“色釉”這個百花園中是一朵晚開的奇葩。

在《南窯筆記》中有“爐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為佳,青點次之”。《景德鎮陶錄》也載:“爐鈞釉,色如東窯、宜興掛釉之間,而花紋流淌變化過之。”爐鈞釉是一種低溫瓷釉,製作時先將瓷胎用高溫燒成素胎,然後在瓷胎上施釉,再經低溫爐第二次燒成,釉面具有仿鈞窯的特色,故稱“爐鈞瓷”。

釉中摻粉劑,因而釉厚不透明。釉面開有細小的紋片,其結晶體呈現深淺不一的紅、藍、紫、綠、月白等色,組成各種長短不同的條紋,有的垂直,有的彎曲,還有的似山嵐之氣,與斑點交混一起布滿器身。釉中的紅色料較為特別,它並不鮮豔,紅中泛現紫色,仿佛是剛成熟的高粱穗色,所以行內人士往往稱之為“高粱紅”

在鑒別爐鈞釉器物年代中,除了瓷器的造型有時代特徵外,爐鈞釉釉色各個時期也特別明顯。大件器瓶、罐、缸等器物裡外及底部均施爐鈞釉,這是一個很主要的特徵。官窯器有“雍正年製”四字隸書刻款。清代雍正和乾隆早期釉面一樣,釉色中紅色斑點呈高粱紅,此種高粱紅色斑點是雍正和乾隆早期所特有的。乾隆中晚期以後高粱紅色斑點不見,流淌小,以藍點多見,釉色中只有藍、綠、月白等色垂流的線紋和斑點。

嘉慶、道光以後釉色中月白少見,藍色無光澤,多為淺綠和藍色中融雜著紫色的斑點,垂流呈圓狀。同治、光緒以後,爐鈞釉釉色明顯退化,釉層稀薄,釉色中變化平淡,僅有白、紫色小斑點,且淡綠色也顯晦澀,缺少前朝那種變化萬千、自然明快之感。根據這些要點,可以區別各個時期爐鈞釉器物。

從近幾年國內幾家知名的拍賣公司舉辦的拍賣會上看,爐鈞釉器物的數量是越來越少,而其在拍賣會上的成交價格則一年比一年高。

在拍賣行出現的高價爐鈞釉:

尺寸:高18cm

成交價:RMB 14,950,000

“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雍正本朝

尺寸:33.1cm

成交價:RMB 9,748,560

《大清乾隆年製》款

尺寸:直徑22.5cm

成交價:RMB 8,970,000

“雍正年製”四字雙行暗刻篆書款

尺寸:寬22cm

成交價:RMB 6,271,640

“大清雍正年製”款

尺寸:24.1cm

成交價:RMB 5,726,840

《雍正年製》款

聲明: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