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奇霖:銀行不良分化之謎

  文/專欄作家 李奇霖

  2018年後半年,政策開始扶持中小企業,中小銀行不良出現轉機。

  1 

  銀行不良分化:始於2015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辦法將風險分類的資產從信貸擴展到所有金融資產,開始明確將逾期天數這種“硬標準”作為風險分類的重要依據。

  其實這一辦法的施行早有預兆,尤其是近年在中小行的檢查中,多次發現部分地區存在不良率高、撥備覆蓋率低和掩蓋不良資產等問題,因此本次辦法的施行規範銀行資產質量的意圖非常明顯,但與此同時中小行也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那麽當前中小銀行的資產狀況、衡量標準和該辦法實行後的監管壓力有多大?

  一切要從2015年說起。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供給側改革被首次提出,是基於我們的現實國情和經濟需要而頒布的。

  當時GDP持續回落,實際GDP在09年以後首次掉到7%以下,並且各地區之間也出現了分化,比如黑龍江和山西等省份,GDP累計同比轉負,但是江蘇、重慶等地卻一路高漲到10%以上。

  詳細剖析內部的根源我們發現,這種現象是旺盛的品質需求和粗狂的供給之間的不匹配。總需求方面,國內居民的消費意識覺醒,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逐漸提高,社零增長保持在10%以上,汽車銷售累計同比4.5%,網絡或實體的銷售額增速保持30%以上。

  但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總供給卻持續疲軟,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下滑,部分高耗能產業增速回落,高技術產業後起動力不足,居民不得不紛紛想需求投向國外,日本的馬桶蓋、韓國的彩妝、澳大利亞的奶粉等紛紛被大量搶購,形成了空前壯觀的“代購潮”。

  可見,國內的供給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而這主要是由於粗放式的供給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對品質生活的需求造成的,所以政策開始提倡從供給側進行改革,去掉過剩產能,激發有效產能,提供高效供給。

  然而去產能的過程中,必然存在部分企業要被“去掉”,上遊供給側的大型國企工業品漲價,中下遊的民營小企業成本和利潤都進一步受到擠壓,再加上債務到期,“屋漏偏逢連陰雨”,部分中小企業舉步維艱,專門服務中小企業的中小銀行逾期甚至壞账也開始增多,而金融機構的資金仍然存在不少供給,於是就進一步集中到大企業中,出現了資金流向頭部大企業的趨勢,服務大企業的大行資產質量也獲得了改善。

  由此為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大銀行與中小銀行的分化埋下伏筆。

  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中小銀行面臨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有些民營企業為了獲得融資,不惜高成本舉債,被限制的行業不能貸款?沒關係,那就通過表外繞通道實現。而金融機構也願意配合,為什麽?

  因為此時隨著貨幣市場基金的崛起,銀行存款被大量分流,存款是銀行的血液,沒有存款銀行的業務就是“無米之炊”,為了與貨基競爭,銀行紛紛採用理財的形式吸儲,具體流程是大行將央行釋放的流動性購買中小行的同業存單或者同業理財,這些存單理財背後都是同業背書,佔用資本少,收益高。

  中小行資金少,通過發存單和理財將吸收的錢通過層層嵌套,到手裡的時候成本就被拉高了,可以達到5%或者6%以上,為了支撐高成本,中小行再拿去非銀做通道、委外,投資民企的非標資產或者低等級債券等“重口味資產”。所以,儘管此時的大環境一般,但是民企還是能融到錢的。

  但是這種情況很快發生了轉變。

  16年開始金融防風險成為政策的主線,監管嚴查“制度套利”,“高成本負債+重口味資產配置”策略被打擊,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迅速走低,提供重口味資產的中小企業融資受阻,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進一步分化,帶來大行和中小行的資產質量進一步分化。

  2018年後半年,政策開始扶持中小企業,中小銀行不良出現轉機。隨著全球經濟不振,政策的關注點從防範金融風險轉移到提振經濟增長和穩定就業等問題上,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逐漸修複,2018年中小行的不良率微升0.04%,升幅小於大行,關注類貸款佔比出現了大幅下降(0.52%)。

  從銀行的不良數據也可以看出15年以來的經濟和政策波動情況,根據公布年報且數據完整的33家上市銀行(包括港股,下同)和79家公布年報的小銀行數據來看,中小銀行的不良率平均高於上市大銀行,而且2017年以後上市大行和中小銀行開始出現分化,上市大銀行17年平均不良率略有下降,18年只上升了0.08%,而中小銀行17年上升了0.26%,18年繼續上升了0.04%。

  根據五級分類標準,我們關於不良的劃分多標準是文字表述,銀行具體操作過程中可能會更細地劃分9級或者12級等,但是一般用舉例的方式,不能窮盡,這就造成了不同銀行劃分不良時候的標準可能存在差異,那麽會不會有銀行為隱匿不良放鬆標準呢?

  不良的上一級是關注類貸款,正常來說大部分的不良應該都是從關注類貸款中過來的,所以關注類貸款的佔比也是監測銀行是否隱匿不良的重要指標,如果關注類貸款佔比較高則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該行在劃分不良的時候尺度比較松,如果關注類貸款佔比較低,則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該行劃分不良的尺度比較嚴。

  根據公布年報且數據完整的29家上市銀行和69家中小銀行的關注類貸款佔比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兩點:第一,關注類貸款的分化是從2016年開始,比不良早一年,而不良大部分是由關注類轉化的,從時間上來看關注類貸款佔比和不良率的數據是比較合理的,我們可以用關注類佔比來預測不良。第二,2016年開始大行和小行出現分化,中小行的關注類一路走高,2018年略有回落,大行一路下降,2018年略有回升。

  進一步觀察這段時期的數據,近三年來銀行的關注類貸款遷徙率在穩步上升,15年後銀行的不良和關注類貸款都能較好的反應銀行的資產情況,這說明整體上看銀行用關注類來隱匿不良的現象不明顯,中小銀行不良確實存在較大壓力。

2

  2

  銀行資產從“軟標準”進化到“硬標準”

  在這種情況下,中小行為了減緩不良壓力,可以怎麽做?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將不良的標準放鬆。但是上文中已經看到,整體上銀行用關注類隱匿不良的現象不明顯,不過其中也不排除存在個別銀行會這麽做。

  本次辦法重新對銀行資產的五級分類進行更細化的定義,將逾期作為資產類別劃分的重要標準,將“軟標準”硬化就是為了堵上這個口子。

  新規嚴格規定了不良劃分的標準,更強調債務人本身的信用風險,弱化擔保的作用,不僅明確逾期進入關注類,逾期90天以上、270天以上、360天以上至少劃入次級類、可疑類和損失類(都是不良),而且要求對於非零售債務人債權5%以上被分為不良的,對該債務人在本行的所有債權均應歸為不良。

  根據現有公布年報和數據完整的29家上市銀行和56家非上市中小行數據顯示,大行和中小行的數據在2014-2017年趨勢是一致的,但是2018年開始出現分化,大行的逾期貸款率下降了1%,中小行卻上升了1%,如果將逾期90天以上計入不良,中小行可能會面臨比當前更大的壓力。

  3 

  新規下中小銀行的不良壓力與應對策略

  那麽根據政策,將逾期90天以上貸款納入不良貸款的情況如何?理論上來說,逾期貸款和不良貸款並非一一對應,一筆貸款可能是逾期貸款而非不良,可能是不良而未逾期,也可能兼具不良和逾期。銀行一般不會將僅逾期一兩天的貸款馬上計入不良,所以正常情況下逾期貸款是多於不良的,畢竟還存在“技術性”逾期(比如因為忘記還而逾期一兩天),所以逾期貸款和不良貸款之間一般存在一個“剪刀差”,即不良貸款<逾期貸款

  將逾期貸款與不良貸款聯繫在一起就是不良貸款偏離度。根據當前的監管標準,如果逾期90天以上全部劃為不良,那麽不良貸款的額度應該大於逾期90天以上貸款的規模,即逾期90天以上貸款<不良貸款<逾期貸款,不良貸款偏離度應該小於1,即:

  但是將逾期90天以上貸款全部納入不良需要一個過程,具體銀行在執行過程中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進度。根據根據年報公布且的25家上市銀行的數據,我們看到數據上整體也符合逾期90天以上貸款<不良貸款<逾期貸款的規律,2018年上市銀行逾期90天以上貸款佔不良貸款的比重是92.7%,說明銀行已經將大部分逾期90天以上貸款納入了不良。

  根據上市銀行數據,將逾期90天以上貸款納入不良的進度是,國有行最快,城商行最慢,國有行>農商行>股份行>城商行,當前上市銀行中只有城商行的平均不良貸款偏離度是超過100%的,也就是說從平均水準上來看,城商行還沒有將全部逾期90天以上貸款納入不良。

  根據原來監管的要求撥備覆蓋率要達到150%,但是當90天甚至60天貸款都納入不良貸款後,不良貸款會增加,撥備覆蓋率下降,不良貸款率上升。

  比如某銀行貸款1兆,不良貸款250億,撥備375億,撥貸比3.75%,撥備覆蓋率150%,都符合監管要求,但是如果不良貸款因為新的標準上升到350億,則撥備覆蓋率就要下降到107%。

  這個時候銀行想讓不良的指標顯示較為平穩可以怎麽做呢?

  1、衝量來壓低不良

  第一是增加貸款總額,加速計提撥備。銀行的不良貸款額增加,但是與此同時銀行的貸款總額也在上升,所以不良貸款率就不會明顯提升,根據上文的數據我們發現2018年各銀行有一定程度上通過這種方法降低不良率,但是這麽做撥貸比會下降,而且還有資本金限制。

  要維持撥貸比平穩,需要同時多計提撥備,按照上文的例子,將撥備提高到525億,多計提150億就維持撥備覆蓋率150%,這樣一來撥貸比也會跟著相應上升,升為5.25%。

  根據2018年公布年報且數據完整的33家上市銀行數據,結合上文不良率的數據,我們知道2014年之前撥貸比較為穩定,不良率上升同時撥備覆蓋率下降,這種現象表現在各項貸款和撥備之間的邏輯關係應該是:不良貸款總額上升,但是撥備的計提和總貸款的增速沒有跟上不良貸款增長的速度,因此撥備覆蓋率下滑,不良率上升。

  2015年之後不良率和撥備覆蓋率整體較為穩定,撥貸比上升明顯,這種現象表現在各項貸款和撥備之間的邏輯關係應該是:不良貸款總額上升,銀行為了維持撥備覆蓋率穩定就增加貸款損失計提,與此同時貸款總額的增速比不良貸款和撥備的增速慢。

  由此可見,2011年以後銀行的不良貸款總額增速比貸款總額增速快是銀行不良升高的主要原因,而撥備覆蓋率和撥貸比的表現不同主要是由於2015年之後銀行加大了計提撥備的力度。

  2018年銀行整體的策略是貸款總額增加、不良增加、撥備計提增加,從而讓整體撥備覆蓋率、撥貸比和淨利潤增速維持平穩。

  然而撥備是作為成本計入銀行利潤表的,撥備計提的額度是從稅前利潤裡直接扣除的,撥備計提增多,留存利潤減少,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也會減少,當下銀行比較缺資本的情況下,資本金的減少對銀行未來的業務開展都會產生一定的限制。

  所以,2018年銀監會下發的《關於調整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將撥備覆蓋率的標準按照逾期90天納入不良的情況進行了分類,採用一行一策的原則,放鬆了撥備覆蓋率的要求,也給予銀行一定的過渡期。

2、核銷或轉讓

  2、核銷或轉讓

  第二是雖然新納入的不良會增加不良貸款總額,但是銀行可以通過核銷和轉讓來降低不良貸款的規模,比如上例中將提高到350億的不良處理掉100億,仍然保持250億,那撥備覆蓋率仍然能維持合格,這就涉及不良的處置。

  不良的處置方法一般有三種:清收、核銷和轉讓。

  如果一筆貸款被歸入不良,那也不意味著完全收不回來,銀行一般會進行一下最後的努力,一般先清收,然後轉讓或者核銷。

  清收一般是銀行最先用的處置不良的方式,是指對貸款人的抵債資產進行處置、對企業破產清算、找第三方擔保人還款等。一般情況下,發放貸款的業務員需要負擔一定的清收責任。銀行的貸款一般分為信用貸款、保證貸款和抵質押貸款,保證貸款可以找第三方擔保人償還,但是擔保一般是互相的,如果一人償還不了,另一方為了保護財產可能也會失信不還,抵押貸款可以變賣抵押的資產來償還,所以不良的保證貸款和抵押貸款一般不會完全損失,但是信用貸款就有可能完全損失,這也是銀行更願意發放擔保貸款和抵押貸款,不願意發放信用貸款的原因之一,而其中抵押貸款更受歡迎。

  核銷就是用盡方法也沒有追回來的部分,已經可以認為是實質性的損失了,就用之前計提的撥備來抵消掉,核銷以後在不良貸款和逾期貸款中,都要將這筆錢扣除。

  比如某銀行貸款總額1兆,不良貸款250億,撥備350億,不良貸款率2.5%(250/10000),撥貸比3.5%(350/10000),撥備覆蓋率140%(350/250)。撥備覆蓋率不太足,這種情況下如果增加25億元撥備也能讓撥備覆蓋率達標,但是就減少銀行的當期利潤25億了,核銷掉不良貸款50億(同時在撥備中也扣除),這樣不良貸款率降為2%,撥貸比降為3%,撥備覆蓋率變為150%。

  我們統計了18家發布年報且數據較完整的上市銀行數據發現,2018年各銀行平均加權核銷(不同銀行口徑不同,有的也包括轉出)增速較快,算數平均值在58%,今年不少銀行採用加速核銷的方式來處理不良。

  但是核銷不僅能在降低不良率的同時不損傷當期利潤,同時還能節稅,所以為了避免銀行過度核銷來節稅,監管對銀行的核銷管理還是比較嚴的,雖然2014年財政部公布了《金融企業呆账核銷管理辦法(2013年修訂版)》給予銀行核銷方面一定的自主權,但是現實中由於配套稅收政策的落實和執行問題,銀行在核銷方面還是存在不少阻滯。

  核銷管的嚴,銀行還可以轉讓。

  轉讓是將不良貸款打包賣出去,一般是按照不良貸款的總額打個折扣賣給資產管理公司(AMC)。轉讓的資產中損失的部分也可以抵稅。但是轉讓的時候要讓資產管理公司有利可圖,所以一般是要折價的。

  核銷和轉讓可以發生在某一年的任何一個時間點,那麽對比兩個時間點的不良率就不能準確反映銀行不良生成的真實情況,如果要準確反映需要將核銷掉的不良貸款加回來,所以就有了不良生成率:

  從18家上市銀行的數據來看,2018年銀行的平均不良生成率是62.2%,高於17年的56%,從這18個樣本中可以看出,對大部分銀行來說,2018年的不良生成率確實較17年有所增長。

4

  4

  銀行不良的分化與未來

  在宏觀層面上,我們發現2015年至今,我國大行和中小行的資產質量開始出現明顯的分化,中小行的資產質量壓力加大,尤其在新辦法的要求下,一些中小行的資產質量變化可能會從關注類貸款上升開始,不良率上升,逾期貸款率上升,但是2018年政策開始大力輔助中小企業後,為中小企業和為其服務的中小銀行提供了喘息之機。

  從微觀層面上,我們進一步觀察數據發現兩個重點:

  第一,我們將貸款總額的數據做進一步分析,發現關注類貸款和逾期貸款的同步性較高,不良貸款和逾期90天以上貸款的同步性較高,這說明,銀行在劃分貸款五級分類的時候基本的做法是將逾期貸款納入關注,將逾期90天以上貸款納入不良。基本符合新辦法中的逾期90天認定為不良、270天納入可疑類、360天納入損失類的標準。

第二,用核銷的方式來消除不良是今年不少銀行採用的做法。

  第二,用核銷的方式來消除不良是今年不少銀行採用的做法。

  對於已經產生的不良,監管要求計提減值準備來備用,以彌補未來可能產生的損失,這樣來看在資產變差的時候銀行需要多計提撥備,但是銀行計提撥備也是一種逆周期操作手段,在資產較好盈利較多的時候銀行也需要多計提以備將來。

  為了研究真實的情況,我們根據32家上市銀行數據,2014年以前銀行的利潤和撥備基本上是同步的,銀行淨利潤高的年份計提的撥備也多,撥備的主要動力是進行逆周期調節,但是2014年之後淨利潤和撥備的增速是反向的,可以說明2014年之後銀行的不良壓力增加,撥備多數是用來核銷不良。

  銀行是周期性行業,根據我們的研究銀行資產質量對宏觀經濟的反應路徑是:經濟下行的時候,資產質量惡化-不良增加-不良核銷-撥備減少-監管指標惡化-增加計提撥備-減少當期利潤,所以經濟增速與銀行利潤成正比。

  當前政策頻頻利好中小企業,包括5月6日啟動新一輪定向降準,釋放2800億流動性用於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可以預見未來中小銀行的不良有緩解的趨勢。

  同時,處於經濟重要轉型期的中小企業,將憑借機制靈活、創新力強的優勢成為熨平經濟波動的“熨鬥”,在財稅和貨幣等政策的多重支持下,未來將會在穩定經濟、增加就業等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介紹: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