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疫情會引爆全球糧食危機嗎?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強烈衝擊,必要的生活、醫療物資供給全球趨緊,多個國家和地區出於糧食安全的考慮,逐步采取了糧食出口的限制(見表1),引發了全球關於糧食危機的憂慮。因為各國囤糧,近兩周主要糧食作物的價格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見圖1),其中小麥和大米價格的上漲幅度最為明顯。

民以食為天,這次疫情會衝擊全球糧食安全,引發糧食危機嗎?我們從全球糧食供需及庫存狀況、全球糧食貿易格局及新冠疫情對全球糧食生產和貿易體系的衝擊入手,展開分析。

全球糧食供需及庫存狀況

近年來,全球糧食的供給總體充裕,穀物庫存量持續走高(見圖2)。當前全球穀物供給量26.19億噸,超過全球穀物26億噸的需求量,2015年以來,穀物產量持續超過需求量;當前,全球累計庫存穀物8.17億噸,創千禧年來的新高。

細分來看,全球主要糧食作物均供過於求(見表2),需求量最大的玉米供應過剩率超過40%,需求量第二大的小麥供應過剩率超過60%,也就是說,在全球完全無產量的情況下,全球各類的糧食儲備仍能滿足5.6個月的需求。

因此,總體來說,當前全球的糧食產量已經穩定超過需求,供需基本動態平衡,盈余穩步上升,庫存充足,不存在總量短缺的問題。而且,經過測算,就算在全球糧食產量銳減32%以後,剩餘產量和庫存仍能維持全球一年的需求。

全球糧食貿易格局

從全球貿易來看,全球穀物的貿易規模佔全球總需求的比重不斷提高,從2010年的13.1%上升到目前的16%,由此推算,全球各國糧食的平均自給率超過八成,但地區/國家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糧食主要出口國為:美國、加拿大、俄羅斯、阿根廷和歐盟,其中美國是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以大豆和玉米為主,糧食總出口量超過1億噸,約佔全球總出口量的四分之一;其次是俄羅斯,以小麥和混合麥為主,2019年總出口量為3185噸;而糧食的主要進口國為:中國、日本、韓國。中國的主要進口品種為大豆,進口量佔全球大豆總產量的27.5%;日本和韓國因受地理環境的限制,糧食較為依賴國外進口。

分地區來看三大主糧的情況。受歷史文化和飲食習慣等方面的影響,全球大米的生產和消費長期集中在亞洲地區。從生產看,全球大米產量居前的國家均在亞洲,亞洲各主要大米生產國的產量超過全球的80%。從大米的全球貿易情況看,亞洲內部循環的貿易格局有所弱化。本世紀初,亞洲出口了全球71%的大米,同時又進口了51%的大米,全球大米貿易呈現出明顯的亞洲內部循環模式。2019年,亞洲出口大米數量佔全球比重進一步上升,逼近80%,但進口佔全球比重進一步下降,略高於40%,變化的主因來自非洲,非洲人口增長快、糧食自給能力弱,成為大米消費新的增長源。

再來看小麥,小麥的出口量佔其全球產量的比重在三大主糧中是最高的,其中歐洲和美洲地區的小麥出口量佔全球的比重在90%左右,是全球小麥的主產區,近幾年來,俄羅斯小麥出口快速增長,成為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亞洲和非洲是小麥的主要進口區,兩大洲小麥進口量佔全球小麥進口量6成多,其中亞洲佔比4成多,非洲佔比2成多。

玉米的主要產區在美洲(美國、巴西、阿根廷),這個產區的出口量2000年以來一直佔到全球的7成以上,近年來,烏克蘭玉米的出口量迅速上升,2019年排名全球第4。亞洲和美洲是玉米的主要進口區,兩大洲的進口量佔到全球的7成左右,其中亞洲的進口量佔到全球的4成多。

綜觀全球糧食的貿易格局可以看出,糧食主要出口國的出口禁令將會對糧食需求國產生巨大的影響。當前越南已經禁止大米的出口,而越南的大米淨出口量僅佔全球總需求的1.24%,影響較小,而真正造成本次糧食恐慌的主要原因是越南的示範效應,如果主要糧食出口國均大幅限制糧食出口以應對本國需求,那麽全球的供需平衡將會被打破,以糧食進口為主的國家將會受到明顯衝擊,當前摩洛哥已暫停徵收小麥進口關稅到6月中旬以緩解國內糧食緊缺。

新冠疫情及災害對糧食生產的衝擊

首先來看新冠疫情的影響。

從生產端看,新冠疫情爆發,各國紛紛采取封鎖政策,阻斷了全球、地區及各國內部物資和人員流動。糧食生產是一個嚴重依賴供應鏈的生產活動,供應鏈是一個複雜的互動網絡,涉及農場主/農民、農場工人等勞動者(全球有超過四分之一的農場工作由國際移民承擔),需要化肥、種子和農藥等物資,離不開加工廠、運輸公司、批發零售商等合作夥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導致的封鎖政策使得上述網絡承壓,有休克的風險。

從貿易端看,人們攝入的卡路裡中,有五分之一至少跨越了一國的邊界,跨界的卡路裡數量比40年前增長了50%以上。中低收入國家的糧食貿易量約佔世界糧食貿易總量的三分之一,是其國民收入和福利的重要來源。依賴食品進口的國家特別容易受到貿易量下降的影響,特別是在本國貨幣出現貶值的情況下。疫情之下,各種風險因素集中爆發可能導致食品價格突然出現極端波動,那些食品支出佔家庭預算比例較大的地區將會爆發糧食危機。

再來看沙漠蝗災。沙漠蝗災主要出現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隨後遷徙至阿拉伯半島、印度、巴基斯坦。受蝗災影響,索馬裡和埃塞俄比亞已經宣布農業生產完全停滯。印度有學者預測,蝗災將造成印度糧食減產30%-50%。巴基斯坦小麥產量佔全球產量的3%以上,為全球主要的小麥生產國。目前蝗災在局部地區肆虐,暫未成為全球性的災害。從受蝗災影響較大的主要糧食生產國印度來看(見圖3),2019年以來,糧食產量並未出現明顯波動,當前對蝗災控制的效果較好。

最後是草地貪夜蛾,草地貪夜蛾起源於美洲大陸,2016年起傳播至亞洲和非洲各國,並於2019年1月起,陸續在中國19個省出現,對農業生產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從目前來看,我國的主要農產品的產量並未受到明顯的影響(見圖4)。

我國的糧食安全

我國當前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見表3),但是作為主糧的大米、小麥等進口量佔比較小,大米進口量為550萬噸,小麥進口量為100萬噸;佔比最大的是大豆,進口量為9410萬噸,佔糧食進口總量超過73%。

我國糧食儲備充足。從庫存來看,當前我國大米庫存1.09億噸,在完全沒有產量的情況下,足夠滿足全國9個月的需求;小麥庫存1.31億噸,足夠滿足全國13個月的需求;粗糧庫存2.23億噸,足夠滿足9個月的需求。因此我國糧食儲備非常充足,無糧食短缺之憂。

我國糧食自給率高。從進出口佔比來看,大米進口率(進口佔需求的比重)為3.86%,玉米進口率為1.32%,小麥進口率為3.26%,粗糧進口率為5.81%,可以看出,中國主要糧食的自給率超過九成,受進出口影響較小。大豆的進口率為88.52%,非常依賴於國際大豆的供應,而且庫存量較低,只能滿足2.6個月的消耗,但是大豆並非主要糧食作物,因此對於中國的糧食安全不構成明顯的影響。中國大豆之所以大規模依賴進口,是因為大豆並非中國的優勢產品,而且在土地資源利用上,我國優先將土地資源分配給水稻、小麥等關鍵糧食的種植。從成本上來說,中國的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近年來上升明顯。

我國擁有完備的糧食儲備調控體系。近20年來,我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糧食儲備和協調機制,能夠快速應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自然災害等。

本文由“蘇寧財富資訊”原創,作者為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陸勝斌、顧慧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