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武藝高強戰功卓著的李廣為何不被封侯?

文|郭天民(讀史專欄作者)

公元前129年,一場戰爭過後,一支匈奴部隊押著一個受傷的俘虜凱旋。這個俘虜躺在兩匹馬之間用繩索結成的網上,好像已經死了。但是他卻時不時悄悄睜開眼睛觀察周圍的情況,他看到旁邊一個士兵騎著一匹好馬。突然,這個俘虜跳將起來,一下子躍上這個士兵的戰馬,把這個士兵推下馬去,奪了他的弓箭,騎馬飛奔而去。

這不是好萊塢動作大片中的鏡頭,而是發生在2000多年前雁門關外的真實事件,主人公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飛將軍李廣。

李廣出身行伍世家,漢文帝時,入伍抗擊匈奴。李廣武藝高強,精通射箭,曾經誤把一塊大石頭當成老虎,把箭射入石頭中。900多年後,有人寫詩讚美這一壯舉:“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唐盧綸)。

事實上李廣也曾真的射殺過老虎,而且是在自己受傷的情況下。

李廣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在對匈奴作戰中屢立奇功,人稱“飛將軍”。他的英名千古流傳。唐朝詩人王昌齡的《出塞》詩說“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意思是倘若龍城的飛將軍李廣今天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水滸傳》中花榮善射,人送綽號“小李廣”,也算是沾了李廣的英名。

然而,就是這麽一位英雄人物,終其一生卻“官不過九卿”。他的堂弟李蔡差不多和他同時入伍,李蔡的為人和名聲比李廣差遠了,卻封侯拜相,位列三公。其他一些老同僚老部下,即使是才能平庸之輩,也都封了侯,得了爵。唯獨李廣,“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

李廣的遭遇不僅他自己感到委屈,就是千百年後的人也替他憤憤不平。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有功而無賞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典故。

那麽為什麽李廣會遭受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呢?

李廣自己也納悶,私下問一個星象大師:“是我沒有當侯王的骨相呢,還是天生命該如此?”。

星象大師說:“你自己好好想一想,有沒有做過良心上感到愧疚的事?”

李廣說:“我曾經鎮守隴西,羌人謀反,我誘降了八百多人,當天就把他們都殺了,現在我只有這一件事感到遺憾愧疚。”

星象大師說:“這就對了,最大的災禍莫過於殺害已經投降的人,這就是你為什麽得不到封侯的原因。”

殺害已經投降的俘虜,是不人道的行為,歷史上殺害俘虜的人也確實結局都不太好,秦將白起臨死前就曾經把自己的死歸罪於坑殺趙國數十萬降卒。

但是殺害戰俘和封侯本身並無直接聯繫,況且殺害的一般都是敵國的的戰俘,並不損害本國君主的利益。

那麽,李廣得不到封侯一定另有原因。

首先,李廣不懂政治規矩。

漢景帝初即位時,吳楚七國發動叛亂,李廣跟隨太尉周亞夫平叛,取得顯著戰功。結果卻因為私自接受梁王的將印而觸犯法令,最後將功折罪,不賞不罰。

漢朝建立以後,吸收秦朝的教訓,大量分封同姓王。這些諸侯王都是皇帝的同父異母兄弟或者是同父同母兄弟,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有資格做皇帝,因此對皇位虎視眈眈,總想伺機奪了皇帝的“鳥位”。

而皇帝呢,一方面想利用這些同姓王保衛中央王朝,一方面又擔心他們奪權,整天提心吊膽,時時處處提防著他們的一舉一動,明令禁止中央朝臣與諸侯王私下來往。因為諸侯王要想謀反,首先要拉攏一些有才能的人壯大力量。

李廣身為禁軍驍騎都尉,私自接受梁王的將印,明顯觸犯了這一規矩。梁王這麽做有沒有拉攏隊伍謀反的意思,那是皇帝他們兄弟之間的事情,你李廣私自接受將印,就有接受拉攏的嫌疑。

李廣初入官場就背了這麽個汙點,為他日後的仕途坎坷埋下了伏筆。就像下棋一樣,一招不力,步步皆輸。

其次,李廣在士兵中的個人威信過高。

李廣非常體恤士兵,長途行軍遇到水源,士兵不全部喝完水,李廣不喝;吃飯士兵不都吃完,李廣不吃。李廣不愛財,每逢得到賞賜,都全部分給部下,家裡也沒有多餘的財產。李廣對待士兵寬厚仁慈,士兵們都願意為李廣效力死戰。

表面看,將領在士兵中的威信崇高有利於提高軍隊計程車氣和戰鬥力,有利於打勝仗。但是由於士兵隻願意為將領個人效力,一旦這個將領反戈一擊,對朝廷來說反而是一股危險的力量。

戰國時期,齊國的田氏用大鬥貸出糧食,用小鬥收回,以此收買人心,取得民眾的好感和支持,最終取代了薑氏的齊國。南宋嶽飛帶兵抗金,士兵們都非常愛戴嶽飛,願意為他死戰,他帶領的軍隊也被稱為“嶽家軍”,結果引起皇帝猜疑,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死。清朝的曾國藩就聰明多了,他訓練的湘軍幾乎成為他個人的一支軍隊,當這隻軍隊打敗太平軍後,為了消除朝廷對他的猜忌,曾國藩主動解散湘軍,自己也得以全身而退。

李廣不明白,他在軍隊中的個人威信越高,影響力越大,他自己的處境就越危險。皇帝早就對他設了防備,比防備敵人更嚴密。這樣的人怎麽能封侯呢,一旦封了侯,還不是如虎添翼?

第三,好逞個人英雄主義。

李廣帶軍沒有嚴格的隊列和陣勢,晚上宿營也不打更自衛,只是遠遠地布置哨兵。他的幕府的各種文書都從簡,對軍隊的管理也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士兵們都樂於跟隨李廣的軍隊。

李廣的這種做法源於對自己武藝的高度自信,但是這種帶兵方式也常常造成倉促應戰,短兵相接,雖然他憑自己的本領能夠克敵製勝,但是士兵死傷很多,結果功過相抵,仍然得不到封賞。

李廣自恃武藝高強,總喜歡打硬仗,在匈奴以四萬騎兵包圍他四千騎兵的時候,不是以保存實力為主,而是逞一己之能,左衝右突,和敵人正面交鋒,結果幾乎全軍覆沒。

從李廣的個人表現來看,充其量只是一員敢打敢拚的猛將,而不可能成為能屈能伸統籌全局的帥才。

第四,心胸狹隘,格局不高。

李廣曾經因為軍事失利被貶為庶民,閑居期間,有一天帶領一個隨從和朋友出去打獵,回到霸陵亭的時候已經很晚了。守衛霸陵的校尉喝醉了酒,大聲呵斥李廣站住。李廣的隨從說:“這是過去的李將軍。”校尉說:“就是現在的將軍都不能夜間行走,何況是過去的將軍。”不讓他們進城,於是李廣不得不在城外住了一宿。

過了不久,李廣被重新啟用到邊關抗擊匈奴。李廣堅決要求讓守衛霸陵的校尉隨軍同行。原以為他是要重用那人,結果等那人到了軍中,李廣立即把他殺了。

按說,這個校尉嚴格按照律令行事,不但不該殺,反而應該嘉獎重用。李廣的這一做法,明顯是公報私仇,說明他的心胸狹隘,格局不高。

比李廣早幾十年的大將韓信,當年曾經受到胯下之辱,等到韓信封了齊王,找到那個讓他受辱的人,那人嚇得要死,結果韓信不但不殺他,反而給他一個官做。

相比之下,韓信的格局就大多了,這也是他能夠忍辱負重成就大事的主要原因。

當然,除了這些主觀上的原因,李廣得不到封侯也有一定的客觀原因。

李廣剛參加軍隊的時候,漢文帝曾經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可惜啊,你生不逢時,要是生在高祖時代,就是封個萬戶侯都不在話下。”

另外,李廣的運氣確實不佳。公元前126年,李廣作為驍騎將軍準備在馬邑城伏擊匈奴單於,結果被敵人發現,無功而返。到晚年的時候,數次請命才獲準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但是衛青已經私下受到皇帝告誡,不讓他參加正面作戰,怕他的運氣不好影響戰局。後來李廣又因為迷失道路耽誤了會師被問罪,最終含恨自殺。

李廣雖然沒有博得皇帝青睞,沒有被封侯,但是他卻贏得了司馬遷的崇拜。借助司馬遷的如椽巨筆,他的事跡和英名千古流傳,在歷史上圈了無數粉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永遠和他的名字連在一起。與那些才能戰功不及他卻封侯的人相比,他們雖然活著時風光無限,死後卻默默無聞,只能在故紙堆裡找到一個乾巴巴的名字,李廣應該算是幸運的了。

這大概也算是命運對他的一種補償吧。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