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劉邦的發小盧綰為何要造反?是劉邦逼他造反

在漢朝建立之初,漢朝共有七個異姓諸侯王,即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和韓王信。這些異姓諸侯王手握重兵,封國跨州連郡,佔據了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大部分的疆域,漢朝中央對諸侯沒有絕對的壓製力,對中央集權是很大的隱患。

異姓諸侯王的存在,其實符合那個時代不少人的願望,分封製實行數百年,早已深入人心,雖然秦始皇統一天下,施行郡縣製,但分封製的聲音一直沒有小過。早在秦朝剛剛統一時,丞相王綰就建議分封諸侯,還獲得了群臣的支持(“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只有廷尉李斯反對。直到秦始皇三十三年,還有博士七十人請求分封諸侯,還是只有李斯一人反對。

秦始皇治下的秦朝,是歷史上第一個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國家,整個國家都處於皇帝的直接控制,而不是周朝那種間接管理,皇帝對所有官員都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利。但這種制度完全是在秦始皇和李斯等少數人的強力支持下推行的,當時社會上的主流思潮還是分封,當始皇逝去、秦朝四分五裂,分封的勢力迅速抬頭。

秦末起義浪潮中,包括陳勝在內的各大勢力或自立為諸侯,或擁立六國之後為諸侯,就算是秦朝滅亡之後,項羽也要分封十八路諸侯,因為社會主流是這樣,項羽沒有秦始皇那種強大實力,壓製不了天下,只能這麽做。

漢初劉邦的處境跟項羽是一樣的,楚漢爭霸時他就把不少諸侯從項羽陣營拉到自己一方,在擊敗項羽後,自然不好立刻卸磨殺驢,只能實現分封。

分封產生的諸侯,跟皇帝也就是天子的關係是比較特殊的,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在分封製下,他們不是完全的君臣,天子並不能隨意處置諸侯,更無法插手諸侯國內事務,即“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分封製下,天子所直接管轄的只有王畿地區,其他分封出去的土地是諸侯的地盤,天子可以要求諸侯來朝貢、派軍隊協助作戰,但不可能派個使者帶著詔令就把諸侯殺了,基本都要通過軍隊。

而且諸侯的再次分封、任命官員、君位傳承等,天子都沒有處分的權利,諸侯就是小一號的天子,並不像皇帝和官員一樣存在那麽強烈的依附關係,沒有那種生殺予奪的權利。

這種情況,諸侯是很滿足的,可皇帝不滿足啊,尤其劉邦可是見過秦始皇威勢,並感慨“大丈夫當如此矣”的人,他不甘心受諸侯掣肘,也不願意將關東大片土地交給異姓諸侯王,為什麽要指定異姓?因為劉邦仍然相信親近之人是不會掣肘自己的,這為他之後的分封埋下了伏筆。

第一個造反的異姓諸侯王是燕王臧荼,他是真心造反,畢竟他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屬於項羽殘余勢力,迫於壓力投了漢,可不代表他信任劉邦,在封國他可以當土皇帝,漢朝中央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管制,可劉邦讓他入朝,一旦進了長安,那就任人宰割了,臧荼不敢去,乾脆就反了。

劉邦平定臧荼後,封發小盧綰為燕王,盧綰跟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從小玩到大,可謂劉邦最親近的異姓人,但最終還是造反了,這並不能證明他有一顆不安的心,以燕國那塊苦寒之地,造反幾乎必敗的事,如果不是被逼急了,盧綰也不會被冒險,至於誰能逼急他,自然非皇帝陛下劉邦莫屬。

平定臧荼後一年,匈奴來犯,鎮守邊境的韓王信求援,援兵未至,韓王信與匈奴和議,被劉邦派使者斥責,韓王信乾脆就反了,隨後被劉邦擊破,逃入匈奴。

同年,有人告發楚王韓信企圖謀反,劉邦偽遊雲夢,扣押韓信,貶其為淮陰侯,並拘禁在洛陽,後以聯合陳豨謀反的罪名被呂後殺死,劉邦且喜且憐之。

陳豨謀反幾乎把異姓諸侯王一鍋燉,因為向彭越征兵時彭越沒有親自來(不敢),劉邦派人責備,不久梁王太仆告發彭越謀反,呂後將彭越誘至長安,夷其三族。

盧綰也率兵參與了平定陳豨叛亂的戰役,陳豨派人向匈奴求救,盧綰也派使者張勝前去勸說匈奴不要出兵。張勝在匈奴見到了臧茶的兒子臧衍,臧衍勸其轉告盧綰:“公所以重於燕者,以習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諸侯數反,兵連不決也。今公為燕欲急滅豨等,豨等已盡,次亦至燕,公等亦且為虜矣。公何不令燕且緩陳豨而與胡和?事寬,得長王燕;即有漢急,可以安國。”

張勝回去一說,劉邦的發小盧綰,立刻照辦了,在政治面前,友情誰信誰死。

韓信和彭越的下場擺在那,盧綰已經在養寇自重,淮南王英布也在集合軍隊加強警戒,結果被告發謀反,乾脆就反了,很快被劉邦平定。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隨著時間推移,盧綰的小動作傳到了劉邦耳朵裡,經過一番試探,劉邦確認盧綰反了,發兵擊燕,盧綰逃入匈奴。

在確認盧綰造反前,劉邦曾召盧綰入朝,盧綰當然不去,還對寵臣說了一番話:“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後計。今上病,屬任呂後。呂後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異姓王只剩下兩個了,去年殺韓信和彭越,都是呂後出手,現在陛下病了,朝政肯定是呂後主持,我不能去送死)

的確,經過劉邦的一番清洗,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和韓王信團滅,趙王張耳和長沙王吳芮已經去世。新任趙王張敖還是劉邦的女婿,可劉邦途經趙國時辱罵張敖,激怒了趙國國相貫高,他打算謀殺劉邦,事情洩露後,張敖被免去王位,異姓諸侯王就只剩下最北邊的燕王和最南邊的長沙王。

貫高的思維是典型的分封製思維,即主君的主君不是我的主君,他隻對趙王負責,而不對皇帝負責,皇帝侮辱趙王,主辱則臣死,那就殺皇帝!而且這種行為是符合當時道義的,劉邦最終也沒殺貫高,是貫高自殺,由此可見當時的社會主流思想,就是劉邦也是先走了一段路而已。

劉邦先走的這一段路在他的二次分封中體現出來了,在訂立白馬之盟(非劉不王)後,劉邦大封同姓諸侯王,儘管其領地比之前的異姓諸侯王要小,可也有足夠實力,能夠對中央造成威脅,劉邦認為都是劉家人,都會聽自己的,可這些劉家人幾十年後用七國之亂回應了他的孫子漢景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