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廣為何難封?除了用人不公,還有這個原因

自王勃《滕王閣序》中唱出“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之後,李廣難封便成為千古英雄共同的悲哀。

飛將軍李廣連環畫

李廣為何難封?談這一問題之前先得了解一下漢代的首虜率。漢帝國對匈奴戰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爭奪土地或財富,而是為了消除邊患,即消滅或驅逐匈奴。目的很明確,手段自然也很明確:盡可能多地殺敵。當然,投降也是歡迎的,因為結果與消滅一樣。首虜率就是按此目的設立的(曾記得有人說過可能秦代就有首虜率,但未查到相關資料)。

首就是腦袋,這裡是指斬首,虜就是俘虜,率就是條例。首虜率的核心問題,一是斬殺或俘虜了多少敵兵,二是自己損失了多少士卒,最後的關鍵是誰損失的更多。如果漢軍殺敵多於自我損失,就是勝利,反之就是失敗,如果得失相當就是戰平,不輸不贏,就象是做買賣一樣。這個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很明確的,就是比誰死的人多。因為漢帝國人口遠遠多於匈奴,一對一地死,匈奴肯定受不了。但在具體的戰役中情況則是千差萬別的,長時期地並且刻板地以此為標準來計量軍功,偏差與不公是很明顯的。李廣難封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此。

李廣自稱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但史書中記載的並不多,因為李廣難封主要是在武帝時期,所以文帝、景帝時的作戰就不說了。《史記李將軍列傳》從武帝即位開始,隻記載李廣的五次出征與作戰。第一次為馬邑設伏,因敵兵覺察而退兵,無功。第二次為公元前129年率萬騎,出雁門,遇匈奴大部隊。“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李廣佯死,奪馬逃回。根據漢律,“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失亡多就是傷亡多於匈奴,賠了,加上將領被俘,所以判死罪,自贖為庶人。這只能說是李廣命不好,而同時率萬騎出上谷的衛青則幸運得多,得首虜700人。

漢畫像石拓片戰爭圖

公元前128年,即元朔元年,匈奴殺遼西太守,李廣複職,任右北平太守。匈奴稱之為“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轉而向西襲擾雁門、代郡、定襄、上郡等地。右北平是漢匈東部邊界,正是因為李廣鎮守此地,才使衛青等人無東顧之憂而向北正面出擊,並大有所獲。尤其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擊潰右賢王,衛青不計,其所統領之眾將因軍功而封侯者竟多達十三人。數年之間李廣卻因鎮守邊關,無敵可殺而無任何軍功。

第三次,“元朔六年,廣復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因此時匈奴已處劣勢,漢軍過處所向披靡,李廣為後將軍難以建功。

第四次,元狩二年(公元前122年)李廣率四千騎,博望侯張騫率萬騎,兵分二路,出右北平,擊匈奴,行數百裡,匈奴左賢王率四萬騎包圍李廣,李廣率兵與匈奴力戰,死傷過半。第二天張騫率兵趕到,匈奴退兵。漢法,張騫死罪,贖為庶人,李廣“軍功自如”,即雙方傷亡相當,無賞。

第五次為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大出擊匈奴,李廣已六十餘歲,自知此為最後之機會,執意隨軍出征,漢武帝只好同意並任其為前將軍。途中衛青得知匈奴單於之所在,卻令李廣軍並於右將軍部,出東路繞行包抄。

李廣畫像

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漢武帝認為李廣年老而且命不好,暗中告訴衛青不要讓他直接而對單於,以免失誤。二是公孫敖剛失去了爵位,衛青要報恩,所以調離李廣,想讓公孫敖立功。李廣抗爭,衛青不許,只好出東道,因無向導而迷路,未能按時到達指定地點,遂使單於脫逃。衛青要向武帝報告戰況,要求李廣部報送迷失道路的情況,李廣不願再受獄吏審判的屈辱,引刀自刎。

李廣死後其子李敢為報父仇而擊傷了衛青,衛青竟然隱忍不言,霍去病則借著陪漢武帝打獵之機射殺了李敢。

從這些記載來看,李廣難封的原因就清楚了。

首先是制度問題。首虜率的設計存在明顯的缺陷。首虜率隻強調了雙方傷亡數的對比,忽略了雙方投入的軍隊人數與兵種。李廣兩次以少敵眾,雖敗猶榮:出雁門雖然隻記了“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但從李廣奪馬逃回亦可見其英雄。出右北平遇匈奴,則是以四千騎對四萬騎,激戰兩天還能與敵死傷相當,非名將何以至此?而依首虜率則是一次死罪,一次無功。尤其是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避之數歲,穩定一方,使衛青得立大功於正面戰場,竟然毫無封賞,更是有失偏頗。

其次則是用人不公的問題。李廣在當時已是公認的名將,為何總是帶兵不多?造成以少敵多的原因是什麽?為何隨衛青出征第一次被封為後將軍,第二次又由前將軍調至右軍?李廣死後其子李敢為何竟敢擊傷衛青,而衛青竟然隱匿不言?李廣受排擠,明矣。漢武帝只見其數奇,不見其用兵,李廣要封,難哉!

(本文為“第四屆伯鴻書香獎·閱讀獎”投稿)

第四屆伯鴻書香獎·閱讀獎征文公告

請您結合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等人生經歷,談談《史記》對自己的深刻影響,闡釋從《史記》中獲得的精神營養或思想啟迪。

· 征文要求:

1. 參評征文文體不限,要求內容健康,文字流暢,且為作者本人原創、從未發表。

2. 嚴禁任何形式剽竊抄襲,一旦發現即予以取消參評資格。

3. 每篇征文正文部分原則上不超過2000字(含標點)。

· 投稿起止時間:

2019年4月20日—2019年12月31日。

· 投稿方式:

1.電郵:投稿電子郵箱為bohongaward@163.com。請將郵件主題標為“伯鴻書香閱讀獎”,郵件內容為:史記+姓名+詳細通訊地址+手機號,征文請以附件形式發送。

2.郵寄:北京市豐台區太平橋西裡38號中華書局204,伯鴻書香獎辦公室,郵編:100073。電話:010-63405727,010-63267417。

· 獎勵標準:

獲獎征文作者每名獎勵2000元,共30名。

· 注意事項:

凡參加活動征文均請在文末署上作者本人姓名和詳細聯繫方式,文稿一律不退稿。在主辦方、協辦方各類平台刊出的優秀作品,是否最終能夠獲獎,由第四屆伯鴻書香獎評委會最終評定。

《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函套精裝 收藏版全十冊)

[漢]司馬遷 撰,[宋]裴駰 集解,[唐]司馬貞 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

顧頡剛 領銜點校,趙生群 主持修訂

繁體豎排

32開 精裝

590.00元

《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全十冊)

[漢]司馬遷 撰,[宋]裴駰 集解,[唐]司馬貞 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

顧頡剛 領銜點校,趙生群 主持修訂

繁體豎排

32開 平裝

380.00元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書。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史記》敘事,始自黃帝,下迄西漢太初,採用了綜合性的敘事模式,囊括記言、紀事、編年、國別等形式,開創紀傳體史書“紀、傳、表、志”的體例。就內容而言,《史記》是對前代史學的一次總結;就體例而言,《史記》也是集大成之作。

1959年,在毛主席、周總理的指示下,顧頡剛先生等著名學者以金陵局本作為底本,對《史記》進行分段標點,並以方圓括弧來表明字句的刪補,形成新中國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史記》點校本。

2007年,中華書局組織點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訂工程,將《史記》作為重中之重,在原點校本的基礎上,不僅對底本、通校本、參校本作了覆核和補充,還改變了方圓括弧的校勘形式,增加了上千條校勘記;對原標點一一覆核,進行修改和統一,以期達到新時代古籍整理的最高水準。

2013年10月,《史記》(修訂精裝本)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和學術界的熱烈關注,掀起新的一輪“《史記》熱”。

2014年8月,在吸納讀者意見和自我完善的基礎上,推出《史記》(修訂平裝本),以饗讀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