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常見別字辨析,都能分清的,選你做語文課代表

“無錯不成書。”書中錯得最多的,是別字。別字往往似是而非,讓人臨筆踟躕,一不小心便會重蹈覆轍。別字是編校工作最大的難題。為此,筆者把自己經常碰到的別字稍加辨析,以與同行特別是年輕同行交流。還望高明不吝賜教。

作者:歡原;來源:選自《常見別字辨析》

1、粹:精萃/精粹

【病例】這本詩歌選本,集中了當代抒情短詩的精萃,值得向年輕人推薦。

【診斷】音同義混致誤。

【辨析】“精萃”應為“精粹”。“粹”和“萃”讀音均為cuì。“粹”是形聲字,米字旁是它的形符,意思是沒有雜質的、品質優良的大米,由此引申出精華的意思。所以,它可以和同義的“精”構成“精粹”一詞。“萃”也是形聲字,草字頭是它的形符,本義是草叢生的樣子,由此引申為動詞,義為聚集,如薈萃、集萃、萃聚。聚集在一起,自然就成了一個整體,由此又可用作名詞,指群、類。成語有“出類拔萃”,這裡的“萃”和“類”都是指相同或相似的人物、事物的集合體。無論是動詞還是名詞,“萃”都沒有精華的意思,廣告中經常見到的“精萃”組合,完全是拉郎配。

2、發:美發廳/美髮廳

【病例】新開的商城邊又有了一家美發廳,一到晚上,繁體字書寫的“美發廳”三字閃閃發光。

【診斷】繁簡誤認致誤。

【辨析】“美發廳”應為“美髮廳”。“美髮”,簡化字的規範寫法應是“美發”。“發”對應的是兩個繁體字:一個是“發”,一個是“髮”。“發”,音fā,本義為射箭,故其字從弓,如“百發百中”;引申指發射,如“彈無虛發”。“髮”,音fà,本義為頭髮,故其字從“髟(音biāo,長髮飄舞的樣子)”,如蘇東坡的“早生華發(髮)”。“美髮廳”誤為“美發廳”,顯然是沒有弄清楚“發”和“發”“髮”不同的對應關係。

3、雌:信口齒黃/信口雌黃

【病例】明明賣的是過期食品,還信口齒黃,說營養價值沒有改變。

【診斷】音近致誤。

【辨析】“信口齒黃”應為“信口雌黃”。“雌”,音cí。“雌黃”為橙黃色的礦物,可作褪色劑用。古人抄書、校書有了差錯,常用雌黃塗改。據《晉書·王衍傳》,王衍字夷甫,此人能言,發現有說得不妥當的,立即加以修正,“時號口中雌黃”。可見這本是一個中性詞。後來則成了貶義詞,所謂“信口雌黃”,就是說話不顧事實,不負責任,信口亂說。“齒”,音chǐ。“齒黃”的字面意義是牙齒發黃,這和亂說沒有必然聯繫。

4、果:食不裹腹/食不果腹

【病例】“食不裹腹,衣不蔽體”早已成為歷史,今天,人們對飲食的要求,已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診斷】音同致誤。

【辨析】“食不裹腹”應為“食不果腹”。“果”和“裹”讀音均為ɡuǒ。“果”,本指樹木結的果實。大凡果實,皆飽滿而圓脹,莊子便用“果”來形容人的飽足的樣子。他在《逍遙遊》中寫道:“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腹猶果然”就是肚子像果實一樣圓滾滾的,故“果腹”有飽足義。成語“食不果腹”,則是說吃不飽肚子,常用來形容貧苦的生活。“裹”雖和“果”同音,但意思是指在外部包扎、纏繞,“衣不裹腹”也許還可以說,“食不裹腹”讓人無法理解。

5、趺:跌坐/趺坐

【病例】沈先生曾寫過一首《跌坐》詩,表明自己的心志:“舉世囂囂我適靜,棕床跌坐作心觀。”

【診斷】形似致誤。

【辨析】“跌坐”應為“趺坐”。“趺坐”是一種特殊的坐姿,也許一般人不太熟悉的緣故,出版物中常誤為“跌坐”。這兩個字雖然只差一小撇,但一個摔倒了,一個穩坐著,字義差得很遠。“趺”,音fū。形聲字,本義為腳背;用作動詞時,指左右腳交叉盤坐。這是佛教徒的一種常用坐姿,稱為“趺坐”。這樣坐著是不可能“跌”的。用作名詞,可指石碑的底座,如“石趺”“龜趺”等。“跌”是一個常用字,看字的構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它的意義:失足。——失去平衡自然容易摔倒。引申義有墜落、降低、價格下降等,如跌落懸崖、股市暴跌。

6、敦:溫柔鈍厚/溫柔敦厚

【病例】“詩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儒家認為,溫柔鈍厚是《詩經》的基本特色。

【診斷】音近致誤。

【辨析】“溫柔鈍厚”應為“溫柔敦厚”。這四個字就字面意義來說,指溫和而寬厚。《詩經》是“四書五經”之一,其中有不少作品意在諷刺,但用語怨而不怒,所以稱之為“詩教”。這是符合儒家的道德標準的。“敦”本是古代的一種食器,音duì,它由青銅製成,器身和蓋子都為半球形,器物整體呈球形。由於這種器物看上去厚重而實在,因此,本為名詞的“敦”,引申出了形容詞的意義,可指情感的誠懇和深厚,漢語中有一批由“敦”構成的詞,如“敦請”“敦促”“敦聘”等等。“敦厚”由兩個同義語素聯合成詞,無論“敦”和“厚”都包含著正面的情感。而“鈍”本義為不鋒利,引申指遲鈍、愚笨,在詞義上是否定的。“敦”和“鈍”自不能混為一談。

7、箭:明槍暗劍/明槍暗箭

【病例】祖父死後,大哥因為做了承重孫,便成了明槍暗劍的目標。家庭氣氛變得更加壓抑。

【診斷】音同義混致誤。

【辨析】“明槍暗劍”應為“明槍暗箭”。“箭”和“劍”讀音均為jiàn。“箭”可在遠處、暗處發射;“劍”為短兵器,適合於近戰。所以“箭”和“劍”雖同為武器,卻不能混用。距離遠、暗地裡傷人要用“箭”,面對面公開作戰要用“劍”。“明槍暗箭”比喻公開的和隱蔽的攻擊,不能寫成“明槍暗劍”;而“唇槍舌劍”是口舌之戰,舌是最短不過的“兵器”,適合比喻為“劍”而不是“箭”。

8、炕:火坑/火炕

【病例】裡屋便是火坑,鋪著手工織的毛毯,擱在上面的小桌上擺滿了熱騰騰的菜。

【診斷】形似誤讀致誤。

【辨析】“火坑”應為“火炕”。“炕”,音kànɡ,“火炕”是我國北方農村睡覺時用的土台,下面有孔道,孔道兩端連接爐灶與煙囪,燒火後可以取暖。“坑”,音kēnɡ,指窪下去的地方,如“一個蘿卜一個坑”。“坑”舊可通“炕”,但早在宋代時已不通用,“火炕”不能寫作“火坑”。南方因沒有火炕,常有人因為形似把“火炕”讀為“火kēnɡ”,筆下也誤為“火坑”。

9、黏:粘度/黏度

【病例】農貿市場上新到的一種大米,不僅顆粒飽滿,而且粘度很高,一上市就受到熱捧。

【診斷】正異誤認致誤。

【辨析】“粘度”應為“黏度”。“粘”和“黏”兩字長期糾纏不清,和不了解異體字的變化有關。早在1955年12月公布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黏”曾作為異體字被淘汰;凡是原來用“黏”的地方,一律改用“粘”。但在1988年發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中,“黏”字已恢復使用。“粘”和“黏”的分工是:“黏”的讀音為nián,形容詞,形容能把一種東西附著到另一種東西上去的性質,比如膠水就具有這種特性。“粘”,除用作姓氏時讀Nián外,其他地方一律讀zhān,動詞,指通過黏性物把兩種物體結合到一起的行為,如“把郵票粘到信封上”。“黏”和“粘”讀音不同,詞性不同,詞義不同,在“黏”和“粘”兩者明確分工以後,繼續以“粘”代“黏”,是不符合用字規範的。

10、倚:依馬可待/倚馬可待

【病例】小馬可是我們公司的“一支筆”,幾千字的報告,上萬字的總結,只要把任務交給他,依馬可待。

【診斷】音近義混致誤。

【辨析】“依馬可待”應為“倚馬可待”。“依”,音yī;“倚”,音yǐ。《說文》中兩字互訓:在解釋“依”字時,說“依,倚也”;在解釋“倚”字時,又說“倚,依也”。兩個字的本義幾無二致,但在實際使用中,還是有微妙的區別的。“依”偏向於挨著,間距很小,如“依山傍水”“白日依山盡”;“倚”偏向於靠著,往前為“憑”,往後或往兩邊則為“倚”,如“倚著東門”“倚著樹乾”。“倚馬可待”說的是晉代的袁虎。桓溫領兵北征時,命令袁虎起草公文,袁虎靠著馬背,手不停揮地寫下了七張紙,而且寫得文從字順。後世便用“倚馬千言”“倚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此處的“倚”是靠著,理應用“倚”。

11、計:空城記/空城計

【病例】小夫妻倆把衣服曬在外面,製造全天在家的假象,其實早就抽身去了南京,演了一場“空城記”。

【診斷】音同致誤。

【辨析】“空城記”應為“空城計”。“計”是會意字,從言從十,本義指結算,後引申有計劃、計謀、策略義。“空城計”見於《三國演義》,馬謖失街亭以後,司馬懿率軍直逼城下,諸葛亮無奈定下空城計。這個“計”是計策、計謀,不是記載、記錄,不應用“記”。

12、竽:濫芋充數/濫竽充數

【病例】自從鋼琴熱掀起後,鋼琴教師身價倍增,一批“三腳貓”也混跡其中,濫芋充數。

【診斷】形似致誤。

【辨析】“濫芋充數”應為“濫竽充數”。“竽”,音yú,一種古樂器,類似於現在的笙,多用竹管制成,故其字為竹字頭。“芋”,音yù,指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下莖富含澱粉,即日常食用的芋頭,故其字為草字頭。成語“濫竽充數”出於《韓非子》,說的是一位南郭先生,本不擅長吹竽,也裝模作樣成了宮廷樂隊裡的演奏員,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面充數。南郭先生吹的是“竽”而不是“芋”,芋頭是只能食用而不能吹奏的。

13、麈:揮塵/揮麈

【病例】沒想到沈家的書房,成了朋友們清談之地,有人提議取名為“揮塵堂”。

【診斷】形似致誤。

【辨析】“揮塵”應為“揮麈”,“塵”是“麈”的誤寫。這顯然和“塵”的繁體字“塵”有關。“塵”,以鹿奔跑揚起塵土會意。現簡化為“塵”,以小土飛揚會意。引申指行跡、蹤跡,如望塵莫及、前塵往事、步人後塵等。“揮麈”為什麽會誤為“揮塵”呢?就因為主字底的“麈”和土字底的“塵”高度形似的緣故。麈,音zhǔ。本義為一種鹿類動物,亦名駝鹿,俗稱四不像。“揮麈”的“麈”,也稱“麈尾”,古時人們閑談時用來撣拭塵埃、驅趕蚊蠅的生活用具。它有一個長柄,柄的一端綁著一縷麈毛或其他獸毛,故稱“麈尾”。對於古人來說,“揮麈”是常見的,而今人卻很陌生,於是就常常把“麈”當成“塵”,又按例簡化成“塵”。結果“揮麈”便莫名其妙地成了“揮塵”。

14、伎:技倆/伎倆

【病例】網絡詐騙的技倆都是大同小異的。

【診斷】音同形似致誤。

【辨析】“技倆”應為“伎倆”。“伎”和“技”讀音均為jì。古代“伎”可通“技”,指才智、技巧。“技倆”和“伎倆”這兩個詞都是有的,都可指技能、技巧,不含貶義。但由於“伎”又可通“妓”,在感情色彩上逐漸發生變化,近代以來“伎”專指玩弄手段或花招。“伎倆”因此不再寫作“技倆”。

15、壼:壺奧/壼奧

【病例】“深得《金瓶梅》壺奧”,這是脂硯齋在《石頭記》第十三回寫的一條批語,向為人們論證《紅樓夢》與《金瓶梅》之淵源關係時所引用。

【診斷】形似致誤。

【辨析】“壺奧”應為“壼奧”。這兩個字高度形似,僅一橫之差。“壺”是一個常用字,茶壺的“壺”,音hú,下部為“業”。“壼”是一個冷僻字,音kǔn,下部為“亞”。“壼”的本義為宮中的小路。最初的字形呈現曲曲彎彎的形狀。引申可指內宮。“壼闈”即帝王后妃居處,“壼政”指宮中政事。宮中的事自不可外泄,故“壼奧”可形容難以猜透的奧秘。

16、濫:陳詞爛調/陳詞濫調

【病例】詩本身並不能比題目給人以更深的印象,常常是那套毫無節製的陳詞爛調。

【診斷】音同義混致誤。

【辨析】“陳詞爛調”應為“陳詞濫調”。“濫”,本義為水漫溢出來,引申為過度、浮泛而不切實際,如泛濫成災、狂轟濫炸、寧缺毋濫等。“爛”,本義指食物鬆軟,引申為有機物腐爛,副詞義為程度深,如爛泥、爛账、爛熟等。“陳詞濫調”中的“陳”,指言語過時而沒有新意,“濫”指過度使用而流於空泛。無論是“陳”還是“濫”,說的都是內容的不能推陳出新,而不是指具體物質的腐爛,所以不能寫成“陳詞爛調”。

17、概:氣慨/氣概

【病例】他身上有一股“老牛撞南牆,到死不回頭”的氣慨,一點不為眼前的利益所動。

【診斷】形似致誤。

【辨析】“氣慨”應為“氣概”。“概”,音ɡài,本義指量穀物時刮平鬥斛用的刮板,因為是木頭做的,故以“木”為形符,不論大斛小鬥,只要輕輕一刮,立即“眾生平等”,概莫能外。於是“概”有一律、全部義。“氣概”的“概”為借用,表示一種豪邁的氣度、神情。“慨”,音kǎi,《說文》的解釋是:“忼慨,壯士不得志也。”“忼慨”即“慷慨”,“慨”指激昂、憤慨的樣子,是一種精神狀態,故以“心”為形符。概、慨字形相似,但讀音不同,詞義有別。

18、磋:切蹉/切磋

【病例】兩位畫家都是四川人,有著數十年的交情,他們至今還經常在一起切蹉畫藝。

【診斷】音同形似致誤。

【辨析】“切蹉”應為“切磋”。“磋”和“蹉”讀音均為cuō。“磋”最初指加工象牙,其打磨的過程與石頭有關,故其字是石字旁。古人同樣表示加工,因材質不同而用字不同: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因磨製東西需來回反覆,又引申出研究、討論的義項,《詩經》中便有這樣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即反覆研討、商量。“蹉”,義為“失足”,所以是足字旁,又引申為失誤。組詞成“蹉跎”,意思是時光白白耽誤過去,如“蹉跎歲月”。

19、待:以逸代勞/以逸待勞

【病例】形勢的發展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紅軍雖弱,卻善於養精蓄銳,以逸代勞。

【診斷】音同致誤。

【辨析】“以逸代勞”應為“以逸待勞”。語出《孫子·軍爭》。孫子說善用兵者,要“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佚”同“逸”。“待”,等候、等待。所謂“以逸待勞”,即在兩軍爭戰時采取守勢,養精蓄銳,等待來攻的敵人疲勞時再出擊。而“代”的本義為更迭、代替,沒有等候的意思。以“逸”代替“勞”,是說不通的。

20、鑒:簽賞/鑒賞

【病例】他既關注木雕的使用價值,又重視它的簽賞價值,還特別享受購買時的精神滿足。

【診斷】形似致誤。

【辨析】“簽賞”應為“鑒賞”。“鑒”的繁體字作“鑒”,本是古代一種金屬做的盛水盆。在鏡子發明前,古人常用這種盆盛水“照鏡子”。銅鏡發明後,具有同樣功能,故也稱“鑒”。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其中的“鑒”即鏡子。再引申指“照”。如“水清可鑒”“光可鑒人”等。進一步引申指“審察”“仔細看”。如“鑒定”“鑒別”等。還可指使人警戒或引以為教訓的事。如“前車之鑒”“引以為鑒”等。鑒賞,即仔細審視或判斷(真偽、優缺點等)及欣賞。如“鑒賞字畫”“鑒賞古詩詞”等。“簽”的本義是指“書簽”,沒有審視或判斷的意思。

21、賴:死皮癩臉/死皮賴臉

【病例】遇到這種死皮癩臉的糾纏,你千萬不要心軟!古人不是說過,“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嗎?

【診斷】音同致誤。

【辨析】“死皮癩臉”應為“死皮賴臉”。“賴”字的右下方是個“貝”字,此為“賴”字的形符。“貝”代表著金錢,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故“賴”有依靠的意思,可構成依賴、仰賴等詞。而人一旦失去依靠,則可能鋌而走險,胡作非為,故“賴”又有不良的意思,可構成抵賴、誣賴等詞。所謂“死皮賴臉”,是極言一個人不顧廉恥、糾纏不休。“癩”為病字頭,本義指麻風病或癬、疥等皮膚病。癬、疥愈後留有疤痕,這樣的形象特徵給人印象不佳,故“癩”也可以指品質上的低劣,方言中的“賴子”也可作“癩子”。但從語言規範的角度考慮,不提倡“死皮癩臉”的寫法。

22、截:直接了當/直截了當

【病例】在民主生活會上,張書記再次強調,有話要直接了當,不要吞吞吐吐、拐彎抹角。

【診斷】音近義混致誤。

【辨析】“直接了當”應為“直截了當”。在歷史上,“直截了當”有寫作“直捷了當”的,但不寫作“直接了當”。把“截”寫為“接”視為一個差錯,除了考慮詞形的規範外,還因為兩者在詞義上存在微妙差別。所謂“直截”,就是不兜圈子,不繞彎子,它和後面的“了當”,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乾脆、爽快。這是一種態度。而“直接”是和間接相對應的,說的是不經過中間環節,進入下一個過程,它強調的是一種程式。考慮到“直截了當”的表達意圖,理應取“直截”而不是“直接”。

23、阱:陷井/陷阱

【病例】街頭的海報上赫然寫著:“設陷井,女老闆偷漏稅款心生毒計;造假供,貧弱女為救母親誣陷男友。”

【診斷】音同義混致誤。

【辨析】“陷井”應為“陷阱”。“阱”和“井”讀音均為jǐnɡ,又均為地上挖出的洞或坑,但兩字用途懸殊。“井”,甲骨文象木頭縱橫搭出的井欄形,本義指水井。引申指類似水井的物體,如礦井、油井、天井。古代凡人居處必有井,故“市井”一詞可指鄉裡。“阱”則是會意字,從阜從井。《說文》:“阱,陷也。”本義指防禦或捕捉野獸的陷坑。“陷”和“阱”為同義語素。一個是用於捕捉的“阱”,一個是用於汲水的“井”,兩者的用途是不相乾的。

24、洽:融恰/融洽

【病例】小玲待婆婆如親媽,和小姑、小叔的關係也非常融恰,年年被村裡評為好媳婦。

【診斷】音同形似致誤。

【辨析】“融恰”應為“融洽”。“恰”和“洽”的讀音均為qià。三點水的“洽”,本義為沾濕、浸潤,故其字從水。由浸潤引申出和睦、協調、商量等義項。所謂“融洽”,說的是關係的和睦、協調,和“洽”字的引申義是一致的。豎心旁的“恰”,可以用作形容詞恰當,如“其言不恰”;或者用作副詞正好,如“恰到好處”。但不能用於“融洽”。

25、瘙:搔癢病/瘙癢病

【病例】老年人發生搔癢病,往往以軀乾最癢,患者有針刺、灼熱或蟲爬行感。

【診斷】形似義混致誤。

【辨析】“搔癢病”應為“瘙癢病”。瘙癢病醫學上指一種有明顯瘙癢感而沒有原發性病變的皮膚病。“瘙”,音sào,古書上指疥瘡,故以病字頭為形符。“搔”,音sāo,用指甲或其他物體輕輕抓撓,故以提手旁為形符。瘙、搔二字詞性不同,“瘙”是名詞,“搔”是動詞;“瘙癢”是皮膚的一種感覺,“搔癢”則是止癢的一種動作。瘙癢病患者難免會搔癢,但搔癢者不一定都患有瘙癢病。

26、藹:和靄/和藹

【病例】和靄可親的馬老師,正在講台上侃侃而談。

【診斷】音同形似致誤。

【辨析】“和靄”應為“和藹”。“藹”和“靄”讀音均為ǎi,字形又很相似,但字義有別。“藹”是草字頭,“藹藹”可以用來形容草木繁盛,大自然的這種生機蓬勃的景象,自能讓人賞心悅目。所以“藹”可以用來表示親切、和氣。也有另一種說法,“藹”是一個會意字,從言從葛。“葛”是藤本植物,藤條柔軟細長。說話如“葛”一般,自然會有一種親和力,容易讓人親近。“靄”是雨字頭,漢字中以“雨”為形符的,大都和氣象有關,如霧、雪、霽、雹,“靄”也是其中之一,構成的詞有雲靄、暮靄等等。“靄”和待人接物無關。

27、抱:報憾/抱憾

【病例】這是一場激烈的競賽,3號僅以一票之差報憾出局。

【診斷】音同義混致誤。

【辨析】“報憾”應為“抱憾”。“抱”為會意兼形聲字,從手從包,包亦表聲。義為以手包圍,如“猶抱琵琶半遮面”。由實指而虛指,指心中存有,如抱恨、抱歉、抱屈。“報”和“抱”雖同音,均讀bào,但字義不同,“報”有回應義,如“以德報怨”,以仁德回報別人怨恨。所謂“抱憾”,是心中存有遺憾,不是回報別人遺憾。

28、擘:巨擎/巨擘

【病例】臧克家先生曾說,他崇拜魯迅、郭沫若、茅盾先生。因為在他眼裡,他們是萬眾景仰的革命先進,文壇巨擎。

【診斷】形似致誤。

【辨析】“巨擎”應為“巨擘”。“擘”,音bò。它在用作動詞時,義為分開、剖開,如成語有“擘肌分理”;用作名詞時,義為大拇指,所謂“巨擘”,比喻在某一方面居於首位的人物。無論是動詞還是名詞,都和手有關,故其字為手字底。“擎”,音qínɡ,這個字同樣和手有關,義為向上托住的意思,故其字也為手字底。兩者的區別在於聲符不同:“擘”的聲符是“辟”,“擎”的聲符是“敬”。“擎天柱”就是支撐著天的柱子。“擎”是動詞,“巨擎”是說不通的。

29、璨:璀燦/璀璨

【病例】晶瑩剔透的冰雕在五彩燈光的映射下,璀燦奪目。

【診斷】音同義混致誤。

【辨析】“璀燦”應為“璀璨”。“璨”和“燦”讀音均為càn,又都有鮮明、耀眼的意思,但兩者的習慣用法是不一樣的。這和它們的本義有關。“璨”特指珠玉的光澤,“璀”也特指珠玉的光澤,故可構成“璀璨”一詞,形容類似美玉一般的光彩,冰雕璀璨奪目便是一例。“燦”以“火”為形符,泛指明亮;“爛”也是以“火”為形符,同樣可泛指明亮,故可構成“燦爛”一詞。“燦爛”的使用範圍較“璀璨”為廣,星光可以燦爛,笑臉也可燦爛。

30、償:得不嘗失/得不償失

【病例】王阿婆為了貪圖便宜,買了路邊小販的一捆青菜。後來回家打開一看,一大半是爛的,真是得不嘗失。

【診斷】音同致誤。

【辨析】“得不嘗失”應為“得不償失”。“償”,繁體字作“償”,形聲字,本義是“償還”。引申指抵值,如“殺人償命”。由此又引申指“滿足”,如“如願以償”。“嘗”,繁體字寫作“嘗”,形聲字,從旨尚聲。本義是“辨別滋味”,即吃一點試試。“臥薪嘗膽”等詞語中的“嘗”,用的就是本義。“得不償失”的“償”指抵值,即所得的利益抵償不了所受的損失,自然應用“償”而不用“嘗”。

31、晨:寥若辰星/寥若晨星

【病例】黃昏的觀前街上,太陽剛剛西下,行人便已寥若辰星。

【診斷】音同義混致誤。

【辨析】“寥若辰星”應為“寥若晨星”。“晨”和“辰”讀音均為chén。“星辰”是一個常用詞,星星的總稱。“辰星”這個詞也是有的,我國古代指水星。它們和“晨星”一樣,都和星星相關,但在意義上容易混淆。“寥若晨星”是一個比喻。“寥”是少的意思,“晨星”是早晨天空中的星星。太陽出現以後,原本稠密的夜空中的星星,會因陽光強烈而相應黯淡,變得又稀又少。只有用“晨星”才能和“寥”呼應,用“辰星”或“星辰”都是說不通的。

32、玷:坫汙 /玷汙

【病例】同學之間純潔的感情,卻遭到了金錢的坫汙,這是不能容忍的。

【診斷】音同形似致誤。

【辨析】“坫汙”應為“玷汙”。“玷”,音diàn,形旁是“玉”。“玉”在古文字裡是一根繩穿著三片玉的象形,因為整齊化以後和“王”字很相像,於是就在旁邊加了一個點以示區別。“玷”本義指白玉上面的汙點。後引申指使有汙點,如玷汙人格、玷辱名譽等。土字旁的“坫”,讀音也是diàn。原來這是古代在室內放置食物、酒器等的土台子。商業興起以後,商賈們將所售之物堆在土台子上供人選購,“坫”就成了櫃台的初級形態。後來,土字旁演變成了廣字頭,“坫”俗變成了“店”。商店便是由此而來的。“玷汙”和櫃台無關,不應用“坫”。

33、度:渡假村/度假村

【病例】一走進渡假村的大門,只見兩排挺拔的白楊迎風站立,仿佛在夾道歡迎來賓似的。

【診斷】音同義混致誤。

【辨析】“渡假村”應為“度假村”。“度”的本義是計量,古人曾以手作為丈量器具,“度”下部的“又”便是手的象形。計量通常是由此點到彼點,故“度”又有由此達彼的“過”的意思。“渡”是由“度”派生出來的,本專指渡過水面。但在實際使用中,兩者經常混用。在現代漢語中,兩字的基本區別是:“度”的對象為時間,如度日、度假、虛度年華、歡度春節;“渡”的對象為太空,如橫渡長江、共渡難關。“度假”顯然和時間有關,不應寫成“渡假”。有一個輔助的區別方法:凡用“度”都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不想度也得度;凡用“渡”則必須通過主觀努力,否則就渡不過去。

34、砥:坦蕩如坻/坦蕩如砥

【病例】她的胸懷坦蕩如坻,待人接物懇摯、熱情,這一切,使我永世難忘。

【診斷】音同形似致誤。

【辨析】“坦蕩如坻”應為“坦蕩如砥”。“砥”和“坻”讀音均為dǐ。“砥”字從石,是一種石料,可作磨具,能使刀、剪等被磨後光滑鋒利。“細石曰砥,粗石曰礪”,“砥”和“礪”都是磨刀石,只是質地不同。所以這兩個字可以構成“砥礪”一詞。“砥”是質地細膩的磨刀石。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磨刀石是講究平整的,質地細膩的磨刀石更是如此,所謂“坦蕩如砥”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強調的是寬廣平坦。“坻”字從土,義為山坡,多用於地名,如天津寶坻。

35、箕:萁居/箕踞

【病例】荊軻之所以萁居,顯然是想以這樣的姿勢,表示對秦王的藐視,顯示自己的英雄氣概。

【診斷】形似致誤。

【辨析】“萁居”應為“箕踞”。“箕”,音jī。指竹篾或柳條之類編成的用具。所謂“箕踞”,指一種坐的姿勢,即兩腿叉開,像簸箕一樣地坐著。在古人眼中,這種坐法是十分放肆的。這不僅因為這種坐法不拘禮節,率性而為,而且也和古人的服飾有關。古人上衣下裳,裳類似於今天的裙,裡面不穿內褲,靠裳遮掩下體。“箕踞則如袒裸”,自然為社會道德所不容。“萁”,音qí,“煮豆燃豆萁”的“萁”,和坐立無關。“萁居”不可解。

36、愣:發楞/發愣

【病例】“車子馬上就要開了,你還在那兒發什麽楞啊!到底走不走?”張大媽衝著女兒說。

【診斷】音近形似致誤。

【辨析】“發楞”應為“發愣”。這一差錯從現在情況來看,和兩字音近形似有關,但更直接的原因,是不了解異體字的變化。“愣”曾是“楞”的異體字,“發愣”曾寫作“發楞”,但1988年通用字表發布時,“愣”字已恢復使用。“愣”,音lènɡ,去聲,義為走神、發呆。所謂“發愣”,就是精神上處於恍惚狀態。引申指魯莽、冒失,如愣頭愣腦。“楞”,音lénɡ,以四方木會意,本指木頭的邊,現多寫作“棱”。“楞”還用於佛經翻譯,如《楞嚴經》。

37、黯:暗然淚下/黯然淚下

【病例】大年初五一早,我拉著母親的手和她老人家告別,母親用她那無助的眼神緊緊盯著我,我不由得暗然淚下。

【診斷】音同義混致誤。

【辨析】“暗然淚下”應為“黯然淚下”。“黯”和“暗”讀音均為àn,都可形容光線微弱昏暗。主要有兩點區別:一是在現代漢語中,“黯”字一般不單獨使用,如“月明星黯”,現代漢語宜寫作“月明星暗”。二是由自然光線的暗淡,“黯”可引申指心情的沮喪低落,如“黯然淚下、黯然神傷”。“暗”則可引申指手段的不公開、不光明,如“明查暗訪、明爭暗鬥”。

38、腳:挖牆角/挖牆腳

【病例】我還記得那幅漫畫,幾個挖牆角者興奮地抱著磚頭,殊不知一堵高牆正向他們壓下來。

【診斷】音同致誤。

【辨析】“挖牆角”應為“挖牆腳”。牆角,指兩堵牆相接而形成的角落;牆腳,則是指牆根,是支撐整幢建築的基礎部分。“挖牆腳”是一種比喻性的說法,形容一種極其危險的破壞行為。“挖牆角”雖然會對建築物產生影響,但一般來說不是致命的;只有“挖牆腳”才會產生整體顛覆作用。因此,“挖牆角”改為“挖牆腳”,才符合表達的意圖。

39、炭:木碳/木炭

【病例】冬天的夜晚,奶奶喜歡端個小板凳,坐到火盆前做針線活。我就挨在她身邊,兩腳踩著盆邊,看木碳的火苗小蛇似的飛舞著。

【診斷】音同義混致誤。

【辨析】“木碳”應為“木炭”。“炭”和“碳”讀音均為tàn。山字頭的“炭”,是木材燃燒而成的一種黑色燃料,即“木炭”。石字旁的“碳”,是近代科學新造的科技用字,指一種化學元素,符號是C。“碳”的化合物很多,如碳酸鹽、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碳”的化學性質穩定,在空氣中不起變化,是構成有機物的重要成分。但碳不能直接用作燃料。市面上常見的“碳燒咖啡”“碳燒腰果”之類,其中“碳”字都是“炭”的誤寫。

40、粱:黃梁美夢/黃粱美夢

【病例】毛澤東同志英明決策,“百萬雄師過大江”,粉碎了國民黨企圖以長江為界的黃梁美夢。

診斷】音同形似致誤。

【辨析】“黃梁美夢”應為“黃粱美夢”。“粱”和“梁”讀音均為liánɡ,而且都是形聲字。“梁”從木,指橋梁或屋梁;“粱”從米,指谷類中的小米。“黃粱美夢”出自唐人小說《枕中記》。有個讀書人盧生,在邯鄲的一家旅店裡遇到道士呂翁。盧生感歎家世貧窮,道士就借給他一個枕頭,說是枕上就會稱心如意。此時店家正在煮小米飯。盧生枕著道士的青瓷枕睡覺,在夢中享盡榮華富貴,待他一覺醒來時,店家的小米飯還沒煮熟呢。後世便用“黃粱美夢”比喻不可實現的空想。“梁”可是不能用來做飯的。

41、楊:水性揚花/水性楊花

【病例】在男權社會裡,女人總被視為水性揚花,遭到了有色眼鏡的排斥。

【診斷】音同形似致誤。

【辨析】“水性揚花”應為“水性楊花”。“楊”和“揚”讀音均為yánɡ。“楊”,木字旁,名詞,指楊樹;“揚”,提手旁,動詞,義為舉起、升起、風吹使飄、往上拋撒等。“水性楊花”意思是像水一樣流動不定,像楊花一樣隨風飄動,喻女子作風輕浮、朝三暮四。既然是以楊花作比,自然應寫成“水性楊花”。

42、殊:孰不知∕殊不知

【病例】孰不知“價格戰”是把雙刃劍,幾年鏖戰下來,彩色電視企業突然發現誰也沒有撈到什麽好處。

【診斷】音近義混致誤。

【辨析】“孰不知”應為“殊不知”。“孰”,音shú,疑問代詞,義為“誰”或“什麽”,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可忍,孰不可忍?”“孰不知”即“誰不知”,意思是誰都知道。“殊”,音shū,可作副詞,“殊不知”意思是竟然沒想到,竟然沒發覺。從例句來看,彩色電視企業是經過“幾年鏖戰”之後,因為“誰也沒有撈到什麽好處”,才意識到價格戰是把“雙刃劍”的。這顯然是“殊不知”而不是“孰不知”。

(作者:歡原;來源:選自《常見別字辨析》一書,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