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打人?培養有自控力的寶寶,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一位媽媽說:我兒子快3歲了,每次和小朋友一起玩,總會主動攻擊別人,不僅會用手推、用腳踢,還會拿小木棍戳別的小朋友。我批評他,他也會道歉,但下次還會犯……小小年紀就這麼暴力,長大了可怎麼辦啊?!

03:12

育兒專家表示,孩子的性格不同,發生肢體衝突的原因和場景也不同,想要糾正這種行為,首先要了解孩子成長的一般規律,分析孩子打人背後的原因,並且在孩子有攻擊行為時,態度堅定地處理,在日常生活中打好「預防針」。

好好的孩子

為啥總打人

不可否認,人類天生是有攻擊性的,所有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有攻擊行為。

一兩歲的寶寶不太能理解別人的感受,會以自我為中心,這是一個正常的發展階段。在這個時期,他們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會推或打任何阻礙他們的人。

三四歲以後,大部分孩子都可以理解別人的感受,但也可能表現出打人或者罵人等傷害別人的行為。

這是因為,人的大腦前額葉皮層負責理性思維、自我控制,而孩子的前額葉遠遠沒有發育成熟,還不能像大人那樣「深思熟慮」,行事難免容易衝動。

另外,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嘴上說不清楚就會用肢體動作表達自己情緒和意願,不能解決問題就大發脾氣。

看見孩子正在打人

家長應該怎麼辦

雖然我們能理解,孩子打人是特定發育階段的正常行為,但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任這種行為。

一旦發現孩子正在打人,家長首先要做的是,立刻堅決地製止。

家長可以握住孩子的手,帶他離開「打人現場」。這樣能幫他的情緒「降溫」。

然後,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回顧事件,幫助他解決問題。

孩子的前額葉沒有發育成熟,我們大人這時應該充當孩子的前額葉,幫助他理性思考、梳理問題所在,然後跟他一起想辦法解決。

比如,孩子因為跟小朋友搶玩具而打架,你可以這樣跟他回顧:

「你剛才非常生氣。你想玩那個小汽車,他卻不給你。」

這樣說,孩子感覺被認同,就會開始平靜下來。

接著,你可以請孩子想辦法:

「你想玩小汽車,其實還可以想其他辦法。跟他商量一下,用其他玩具跟他交換。要不然,輪流玩也行。或者,你還有什麼辦法?」

當孩子開動腦筋開始想辦法,他的理性腦啟動,就不再受製於情緒腦。

即使孩子並沒有想出其他方案,也會更加冷靜。

孩子冷靜下來後,別忘了提醒他跟對方道歉。

道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培養了孩子的社會能力,讓孩子學會表達友好。

培養有自控力的好孩子

家長要在平時下功夫

有的爸爸媽媽會說:「我也是這樣教育的,但好像不管用。孩子還是會再犯,已經養成打人的習慣了,這可怎麼辦才好?」

其實沒有什麼方法是萬能的,要杜絕孩子的打人的習慣,功夫還得在平時。

如果孩子愛打人,首先家長要反思,孩子的成長環境中有沒有鼓勵暴力的因素?

比如,孩子打了長輩,有的長輩會跟孩子用開玩笑的語氣說:「呀,你敢打長輩,小壞蛋!」

這樣的表現會讓孩子錯誤地以為可以用「打人」來獲得關注。

另一種極端的方式是,一看到孩子打人,家長就覺得特彆氣憤,揍孩子一頓,用懲罰的方法讓孩子「長記性」。

這樣本身就是給孩子做錯誤示範,讓孩子以為可以用打人的方法解決問題。

另外對於學齡前孩子來說,純粹講道理也不太行得通,他們可能似懂非懂,印象不深刻。如果能用一些載體把道理「生動化」,效果會更好。

1

藉助繪本來講解

有一位幼稚園老師說,她的班級常備繪本《手不是用來打人的》《牙不是用來咬人的》。

對於有暴力行為的小朋友,老師會和他一起讀,還會讓他把書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讀。

2

藉助遊戲來幫助

有一個小妙招,可以把手和腳想像成兩個人,告訴孩子「手先生」和「腳先生」是各自獨立存在的,而孩子要讓「手先生」和「腳先生」遵守規則。

打人的時候,是「手先生」不聽話了。爸爸媽媽可以跟孩子約定一個「暗號」:手握拳、再張開,表示提示「手先生」不要打人。

等到孩子以後真的快要發脾氣的時候,在孩子面前握拳、 再張開,提醒孩子「手先生」不要打人。

有些孩子打人,還可能是因為他習慣於直接用暴力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和慾望。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表達情緒和慾望可以,但是要用恰當的方式, 暴力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而應該用更多非暴力的溝通方法。

所謂育兒育己,要想讓孩子多用非暴力的方式表達自己,首先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給孩子做出榜樣。

在孩子被情緒控制的時候,家長要當好他們的「前額葉」,理性思考,給孩子提供一個非暴力的成長環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