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公募託管市場蛋糕或重新劃分 新託管業務機會浮現

券商託管業務或將迎來機會視窗期。

隨著公募基金券商交易結算試點模式有望在2019年由試點轉為常規,業內有觀點認為,當公募基金的託管銀行不再具備結算職責後,公募基金託管可能更多轉向能夠提供交易、結算、託管、研究等一系列服務的證券公司,當前每年數十億元的公募託管市場蛋糕將有望重新劃分。

另據券商託管業務人士介紹,除了基金託管業務帶來機遇外,對於券商託管而言,銀行理財子公司、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等新業務機會也在逐步浮現。

公募託管市場蛋糕或重新劃分

前期有媒體報導,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公募基金券商交易結算試點模式基本確定在2019年初從試點轉為常規,即2019年新發公募必須走券商結算模式。

某頭部券商非銀行業分析師日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表明未來新發基金的結算,券商也可以做了,而原來主要是銀行在做。“這應該是監管層在推動,在可以做結算之後,券商未來應該會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到公募基金的託管業務。”

對此,有行業人士分析認為,在新的結算模式下,原來公募基金託管銀行的結算會更多轉到券商,現在一些券商也有公募託管的資格,只不過以後券商集投研、交易、結算、託管等服務於一身,將提高券商在公募基金託管業務上的競爭優勢。

招商證券非銀團隊此前曾發布觀點稱,當公募基金的託管銀行不再具備結算職責後,公募基金託管可能更多轉向能夠提供交易、結算、託管、研究等一系列服務的證券公司。當前每年數十億元的公募託管市場蛋糕將有望重新劃分,而此前商業銀行壟斷公募託管市場的格局或將改變。

某前公募基金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本世紀頭幾年,曾經發生券商挪用客戶保證金等嚴重違規的情況,所以當時監管層就把券商客戶資金的交易結算交給銀行來做,這對券商自身的利益也是一個損失;不過券商行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行業的規範、合規程度已得到提升,是時候把這些利益從銀行拿回來了。

他進一步表示,其實資金結算由誰結算,對普通公募基金的投資者而言是感受不到區別,只有做基金相關業務的人士才會有感受,這可能是出於監管層的一種通盤考慮。

那麽銀行現在可以通過託管業務獲得多少收入呢?佔比又是多少呢?

以光大銀行為例,截至2018年上半年,光大銀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為196.8億元,其中,銀行卡服務手續費的收入為133.2億元,同比增長41.4%,託管及其他受託業務傭金收入為7.71億元,同比下降20%,佔2018年上半年光大銀行總收入的1.5%。

另據Wind資訊統計,2017年工商銀行獲得託管費用合計22.6億元。相比之下,2017年國內幾家頭部券商的託管費用都不足5000萬元。

對此,上述某前公募基金人士認為,基於目前國內金融業的格局,託管對於銀行而言可能是個小業務,但是對於券商而言就是個收入比較可觀的業務了,所以券商應該會重視這塊業務。

上述非銀分析師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託管業務的體量不算大,對券商的利潤整體增厚應該不多,但是今後券商通過交易、結算、託管等綜合服務,可以加強客戶和資金黏性。”

新業務機會逐步浮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紛紛設立和QDLP等新模式的崛起,其中蘊含的託管業務機會讓一些券商嗅到了機會。

據銀登中心理財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商業銀行理財規模鋼彈29.5兆元。2018年12月2日,銀保監會在官網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正式稿,標誌著覆蓋主要細分資管領域的一系列監管辦法基本完成,大資管行業發展的政策框架已初步搭建完畢。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旬,已經宣布成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多達20家,其中包括國有銀行、股份製銀行和城商行。有分析認為,預計後續部分城商行、農商行也將加入,預計銀行理財子公司最早開業時間將在2019年四季度。

中信建投銀行團隊日前發布觀點稱,與原先通過理財專營部門開展理財業務相比,銀行理財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有諸多優勢,如銷售起點更低、發行的公募理財可以直接投資股票市場、非標投資限額約束更小、銷售與宣傳管道更廣、封閉型私募理財可以份額更新等。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紛紛設立,一些券商也開始尋找銀行理財子公司託管業務的機會。

對此,某頭部券商託管業務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機遇上來說,銀行理財子公司對券商託管業務而言是個好機會,“以前券商系的託管人一直不能託管證券體系以外的產品,銀行理財子公司算是打開了一個口子,對券商系託管人而言,是很好的機遇來切入這塊的產品。”

不過她也表示,這塊業務現在也不太好做,“銀行也形成了一定的業務慣性,通常還是會找商業銀行來託管。從我們目前了解的情況來看,銀行子公司更願意接受券商托外包(券商運營外包服務),但是具體的託管業務還在摸索中。”

“我們當然希望能拿到這塊業務,不過這也要看雙方推進的程度,畢竟目前券商託管銀行子公司產品還缺乏落地的情形。”她指出。

此外,在交流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隨著QDLP的興起,券商託管業務人士對此也較為感興趣。此前,境內機構境外投資主要有QDII等管道。外匯局分別於2013年10月和2014年12月啟動的QDLP和QDIE試點。與QDII相比,QDLP和QDIE試點豐富了參與對外投資的市場主體,使其不再局限於境內的特定機構。

據了解,上海QDLP主要引入境外投資機構境內設立管理公司,募集資金投資各類境外證券類資產。此前有媒體報導稱,2018年以來,不少國際知名資管公司在上海出資設立的境內外商獨資企業(WFOE),為申請QDLP牌照做準備。例如,2018年1月5日,摩根大通注冊了摩根海外投資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隨後,安聯集團、巨集利金融集團、安盛公司等紛紛先後在上海自貿區注冊了自己海外投資的WFOE。

對於QDLP業務的潛在機會 ,上述頭部券商託管業務人士指出,“目前我們還不能做QDLP的託管業務,政策還沒有放開,只有銀行可以做。”不過她表示,目前公司對此也較為感興趣,對相關的業務機會在持續保持關注中。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