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房靜遠:科研是為了患者的後天

「《醫師報》融媒體記者 王麗娜·房靜遠:科研是為了患者的後天,[575].醫師報,2018-11-29(24)」

初次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副院長,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房靜遠教授見面,是在仁濟醫院消化內科一間小小的辦公室裡,裡面的桌椅板凳都很簡單。辦公室對面是寬敞明亮的實驗室,門口樓梯間則掛著一牆的「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的牌子,房靜遠教授說,「這都是從江紹基院士和蕭樹東教授開始的幾代仁濟消化人創下的成績」。正是有了幾輩人的努力,仁濟消化團隊「國家傑出青年」「國家優秀青年」「長江學者」人才輩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等獎項,並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教育部創新團隊」等稱號。

面對如此多的榮譽,房靜遠教授說,「這些都是表面,最主要的是我們的研究要對患者有用。」

醫生就是要為患者迎難而上

消化系統疾病是涉及體內器官最多的一大類疾病,患者佔整個內科的近1/3,也是一種中國的常見病。因其發病率高,房靜遠教授在從醫之初就把自己的目標定在了消化系統疾病上。

隨著臨床工作的深入,他發現,「來看病的患者裡,腫瘤患者很多,並且早治和晚治差別非常大,預後甚至生活品質都不同,早期病變甚至在內鏡下就可以處理。」正因為這種對患者的牽掛和擔憂,使得發現癌前病變成為房靜遠教授努力的方向。「我們現在做各種研究,如果能落地,也是為了這樣一個目標,就是腫瘤早發現、早乾預。」

在這種信念的指引下,房靜遠教授及其團隊所有的研究都集中在消化系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早期診斷和預防治療。他在表觀遺傳修飾與腫瘤的關係方面有突出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葉酸可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而預防胃癌且其機理與DNA甲基化的維持有關。也是他主編了國內第一部表觀遺傳學的專著《表型遺傳修飾與腫瘤》。

從單純想做醫生到科研、

育人的行家裡手

「有人說『醫療是為了病人的今天,教學是為了病人的明天,而科研是為了病人的後天』,想想這句話非常有道理,我以前只是單純想做一個臨床醫生,但是隨著臨床問題越來越多,發現很多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要想找到答案,還得做研究」。當房靜遠教授認識到這一點,博士期間就奔波於圖書館和實驗室兩點一線,最終,他的博士論文獲得全國首屆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1998年,他又被選派到美國康州大學NIH/NCI和密歇根大學進行博士後與客座研究4年,在腫瘤方面學術思維到科研技巧都得到提升,在蕭樹東教授的鼓勵下,他放棄了美國導師熱情挽留,回到了祖國。回國後他加倍珍惜,更是為自己定下規矩,「每周五個半天要做內鏡、出門診和查房」 。他說,「很多研究理念,靈感都來自於臨床醫療,直接和病人接觸,才能知道哪一個問題是個大問題,需要解決。」在教學生的時候,房靜遠教授也不會讓學生單純做實驗,他總是會帶著學生出診、查房,讓他們「臨床」。在他的帶領下,上海交通大學臨床醫學迄今評出的兩篇優秀博士論文都是出自他的門下。

正是因為在臨床中觀察到,大腸癌患者手術後,使用傳統的經典的5-氟尿嘧啶和奧沙利鉑,60%的人無效,一年或者最多三年就複發,經過多年研究,最後篩查出了可能與耐葯相關的具核梭桿菌,這一發現在2017年7月27日Cell雜誌上發表。「這就是在臨床中找到的靈感,然後通過基礎研究發現解決的途徑,最後再回歸到臨床應用中的典型代表」,房靜遠教授說。

到目前為止,房靜遠教授的博士和碩士已培養近70人,作為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副會長以及國家級重點學科的負責人,房靜遠教授團隊中還有12個博士生導師,有肝病、內鏡、炎症性腸病、幽門螺桿菌等多個主要方向。房靜遠教授認為「人才梯隊至關重要」,如何將自己培養和引進人才結合、如何兼顧各個亞專業,這些都是學科發展的關鍵。「要強調集體觀念,尊重師長,同事間互相幫襯,齊心協力,如此才能讓仁濟醫院消化科在全國繼續領跑,服務更多患者」,房靜遠教授說。

《醫師報》11月29日24版

原創:王麗娜

轉自: 醫師報

攜手消化,天天乾貨!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