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童年》——天嶽幕阜山文化專欄

每當看到一群群孩子蹦蹦跳跳路過家門口去上學時,我腦海中不由浮現出自己童年時的斑駁印象。雖然困頓窘迫是那個年代普遍的生活際遇,但如煙往事中的點滴童趣,卻始終流連於心,難以忘懷。

童稚居南江

我的家鄉是天嶽幕阜山下南江鎮,人們都叫它南江橋。

1958年,南江橋興辦農具廠(後改為南江區農機廠),因父親是當地的能工巧匠,有文化,識圖紙,被招收為廠裡的技術骨乾。於是父母帶領我們舉家遷居南江橋,租住在老街上。年僅5歲的我進了橋東羊馬灘幼稚園。因不適應環境而整日啼哭的我,花了整整一個月,才習慣與小夥伴們一起嬉戲打鬧。

第二年,國家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糧食限量供應,飢餓如影隨形,幼稚園被迫解散。有不少家庭遷往江西謀出路。家中餘糧告罄,我和三哥只能到6裡外的老家去挖野菜、采野果充饑,酸甜苦澀百般滋味在心頭。有一次,我跟母親去鳳橋村的姨媽家探親,考慮到姨媽家境貧寒,母親讓我捎上一小袋大米,算是給她些許夥食補貼。還有一次我在逛街時,在一家販針線類日用品的小店前,看見破了一小角的玻璃蓋下木盒中,有著各式長短縫衣針及線團、紐扣等小物件。由於在家經常見到母親縫補破舊的衣服,我對這小小的針類十分好奇。於是趁店主沒注意,我順手從玻璃縫裡抓取了一小包針,然後迅速離開。回家後我將針交給了母親,並謊稱是在外面撿到的。因包裝全新,母親不相信我的話,堅持追問不捨,我只好如實告之。母親嚴厲地訓斥了我,並責令我立馬將原物送回並向商家賠禮道歉。我哭著不去,母親便拉著我一同前往。母親的耳提面命和諄諄教誨深刻感染了我,讓我明白了即使是在生活最艱難的時刻,也要做到品行端正、恪守本分,決不可放任恣肆、滋生貪念。

爸爸天天在農機廠上班,媽媽在街道紡紗廠紡紗,哥哥們都上學去了,唯我一人在家,有時跟著媽媽去紗廠玩,有時跟鄰居孩子嬉戲打鬧,有時在集鎮上東遊西逛。我記得新街上有一家染布廠,目睹司機們把白布放在裝滿水的大鍋裡,再放些顏料後攪勻,炆一下撈起來晾個半乾,用一個木做的大滾筒,下面是一塊磨平的大石板,把布均勻地鋪在上面用腳踩著滾筒的兩個檔柄套筒子來回滾動,使布壓緊貼實、光亮平滑。布料大都染的是青、蘭色,整個堂屋和房間裡都鋪滿了晾乾或染好的布;記憶中亭上(現在的糧管站前面)是養馬場,橋東有磚瓦陶瓷廠,還有醫院、藥店、紙紮、豆腐坊、南雜、百貨鋪店等。到了逢年過節時,街上行人熙熙攘攘,顯得熱鬧非凡。

1960年,全國各地生活處於極度艱難困境之中,我家人多,靠居委會分的那點口糧遠不夠吃,天天餓著肚子實在再難熬下去了,何去何從中我們家也準備去江西謀生。忽然老家村支書來到我家,要我父親回去任中隊會計(即村會計),因原會計突然起病成啞巴了,並答應搞塊土給我們種點蔬菜暫度難關,就這樣我家又回到了金家村老屋裡。

憶起小學堂

我是在金家村金錢庵校讀的小學,教室在觀音殿的右側,房屋簡陋,複式班1至4年級,20多個學生,一個老師任教,他確實夠辛苦的。學校沒有玩具,下課就是自由活動,同學們互相嬉戲追逐,女孩踢毽子,男孩玩打枷馬——一同學坐在另一同學的兩個肩膀上,騎著跑,互相輪換著坐。我和一個叫明生的同學一起玩,首先我讓他雙腿放在我兩肩膀上坐著,他抱著我的頭,我抱著他的雙腳奔跑,跑了幾圈後放下,再由我坐在他的肩膀上,因他跑得太快了,一跤摔倒地上,痛得我頭暈腦脹,從此我再也不玩打枷馬了。後來又興起搧煙盒三角板,是用煙盒紙折成三角形(以前紙煙都是軟紙盒裝的),可以幾個人一起玩,把三角板放在地上,劃剪分先後,手拿著三角板用力甩向地上,如有三角板被搧翻了,可以拿起來歸己,又繼續搧,三角板未翻轉,第二個接著搧,看誰賺的三角板多,有時運氣好,口袋裡、書包裡裝得滿滿的。這遊戲在學校裡玩,放學回家路上也玩,到家裡也邀人一起玩,有時媽媽叫吃飯也遲遲不去。夏天搧得滿頭大汗,冬天搧得全身冒熱氣,這是一種很好的身體運動鍛煉。有時也跟小夥伴們玩跳房子,有台灣房和飛機房兩種。台灣房是在地上劃8個大格子,每邊4個,把在山上採摘的尿骨子用線穿成一個圓圈,像串念珠一樣,也可用扣子或其它東西穿起一串,丟在劃的格子裡,首先從第一格跳起,用一隻腳跳著把珠子踢出格外,若踢出成功,再踢二格,尿骨子不能踢在劃的線上,否則犯規,就由下一個來踢,照此類推,成功撥出尿骨子的,這一格就歸你的了,另一個只能借路經過,劃一小格只能容一隻腳過路,看誰佔的格子多就是勝利。飛機房只是格式畫得與飛相似,跳法都是一樣的。還有跳繩、滾彈子等,玩得十分開心。其實這也是一種體力與智力結合的遊戲運動,對我們這些小孩子的健康成長十分有好處。

最難忘的是與小夥伴們一起游泳(方言叫打毛湫)。一到夏天,傍晚放學回家,男孩子們總要到路邊溪水堰裡玩一玩,滾一滾,樂一樂。三五成群,把書包在路邊一放,衣褲一脫,就跳進水裡,開始互相玩打水仗,你來我去,擊起水花四濺。有時學游泳,把手掌撐在水底淺處,雙腳抬起來不停地打水。學潛水,鍛煉閉氣功能。先吸一口氣,然後閉上嘴巴和眼睛,潛入水底,看能潛多久。有一次,我們在召意坡前堰氹裡玩水,我不小心卷進了堰氹的中心,整個身子都淹沒在水裡,呼吸困難。我慌了神,在水裡拚命掙扎。聽到小朋友都在呼叫怎麼辦。那時我三哥也在一起玩,他已學會游泳了,遊過來用手把我推到石磡邊,我忙扒住磡邊石頭才爬上岸。經此一險,我再也不敢到水深的地方去游泳,常在屋側小池塘裡玩。我能游泳就是從那時候學會的。後來我兒子到10來歲的時候,也想學游泳,這真是人的天性使然,我幫他把門前小溪裡的水堵塞起來,讓他去玩。

在金錢庵小學讀書的時光裡,既是啟蒙的4年,也是開心快樂的4年,讀五年級要到南江橋露江山完全小學,7華裡路,我校同一個年級的當時有10多個學生,是歷次最多的一批,真正進入露江山高小讀的只有5個學生,這5人從此後也都走出了山村,2人當了工人,2人當了教師,我當了公務員。其餘的因各種原因而失學了,但這些兒時的夥伴至今仍記憶猶新。特寫感懷詩一首:兒時就讀金錢校,一起求知友誼存。游泳跳房歡笑樂,歸來一夢已黃昏。

暑期私塾緣

1963年3月的一天,一位年過6旬的老人來到我村聯繫辦私塾學堂,我父親喜愛文化,熱情接待了他,並將自己的堂屋及兩間正房騰出來做學堂。這位私塾先生名叫歐陽醒初,是南江橋一帶有名的飽學之士,雖年紀大了,身體尚好,想找點事做,更為弘揚國粹發揮餘熱。消息傳出,幾天內就有10多位青少年報名讀書。我二哥讀《左傳》、三哥讀《孟子》,那時我只有11歲,在金錢庵小學讀書,看到學生們書聲朗朗,練毛筆字的認真勁兒,十分羨慕。使我萌發了學習古文的興趣。

暑假到了,我和生產隊裡的夥伴王坦平送柞柴到橋西燒磚瓦的窯棚裡,記得挑40多斤乾柞柴賣了1元多錢,到南江集鎮上買了2張白紙和筆墨,回來請媽媽把白紙裝成本子,找父親要讀古書。父親欣然同意,與歐陽老師商量後要我讀增廣,和我一起讀增廣的還有大洞組與我同年齡的唐密清。當時沒有教材,老師拿著我裝的本子抄寫的,有時父親也幫著抄。一個暑假就學完了,並能全部背誦。新學期開始了,我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離開了私塾學堂。我至今能夠基本熟悉掌握繁體字,全得益於這次念私塾。

歐陽老師為人很隨和,談笑風生。夏夜納涼,常和我父親講文學方面的故事,我喜歡坐在他們旁邊聆聽。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講對聯趣話。說某地井旁貼了一副對聯,右邊7個「長」字,左邊7個「朝」字,看怎麼念才有意義。長與朝分別有兩個讀音,講得妙趣橫生。

歐陽老師一人在我家裡居住教書,年紀又大了,父親常送些園裡的蔬菜給他,並說,如果有什麼困難儘管找他。

1964年嶽陽至平江縣公路修建,工程指揮部要駐紮到我家,私塾學堂只好搬遷。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私塾當成「四舊」被取締了。時間一晃50多年了,但歐陽老師的高大形象及諄諄教誨我沒有忘記,念私塾的那段時光和情感永遠銘刻我心。

苦樂話農忙

采山果充饑平添樂趣。在集體年代,人們都處在溫飽線上掙扎,作為山裡娃子,同小夥伴上山採摘食物充饑是最好不過的了。春季有許多石灰菌、灰包菌,梔子花,採回來洗凈,摘一些梨樹葉與採的菌或花一起在沸水中焯一下,可殺菌消毒,是十分可口的菜蔬。還有苦菜、馬齒莧、是菜等。我們常到茶樹上採摘茶耳泡,洗乾淨吃,其實這茶泡是一種茶餅病,後來才知是真菌侵入幼果形成的。溪邊剛長出來的嫩虎杖,去皮放點鹽做果子嘗。山坡裡的耘禾泡,香甜可口。細竹筍加酸菜炒很好吃,不過需要油多才更好吃,那時沒有油勉強填飽肚子就行了。夏季有鮮紅色的楊梅、石李子、野桃子、紫色的酸子。紅桃尾子。秋季有毛栗子、奇異果、山楂、腳梨子(比梨子小)、野百合等盡情享用。每人拿著一個布袋子,爬嶺上樹像猴子,渾不覺累。山裡的松鼠也來與我們爭奪果實,我們拿著長竹桿追趕,它贏不過我們,就夜裡來偷,真是萬類霜天競爭食,我們每次都能采上滿滿的一袋回家。在經濟困難的時刻,土單方也是農村治病的法寶,又沒有副作用。如常去採摘的葯有黃梔子,曬乾泡水喝,口舌生瘡、咽喉腫痛有神效。淡竹葉泡水喝治咳嗽,十拿九穩。畢澄茄順氣治胸嗝、胃脹痛。黃精、金櫻子有補腎益脾、固精之功效。在成人的指引下,這些活我們都能乾,並且非常熟練,整天陶冶於曠野的山林採擷之中,儘管當時吃不飽,穿不暖,但與小夥伴們一起無憂無慮,過得十分開心、快樂、有趣。

掏鳥蛋惹來麻雀心傷。因過去山村住房都是土牆,久了到處是裂縫。春天來了,麻雀常到牆縫裡面做窩生蛋。整天在屋簷下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好玩的我拿著樓梯上去把麻雀窩取出來,發現窩裡有蛋,有的5個,有的7個,有的已孵出了小麻雀張口要食。可大麻雀在屋簷下發出聲聲哀叫,不斷圍繞著我周圍飛旋,我媽媽說不要傷生,它也是一條小生命,又沒礙著你,叫我放回去。我說語文書裡說麻雀吃稻穀屬四害之一(後來改為益鳥)。媽說它也吃昆蟲保護莊稼,硬是要我放進去。於是我只好把小麻雀放進原窩裡,拿著幾個蛋欣賞把玩,不過看到屋簷上麻雀的悽慘叫聲,心生善念,把蛋也歸還了原處,後來我想起媽媽的教誨,看到麻雀傷心的樣子,再也不去掏鳥蛋了。

捉魚蝦充滿生活情趣。我家門前有一條小溪,清澈的溪水流向高灘余坪,約4華裡長。逢春漲水,山澗水聚集小溪,滿澗的水洶湧奔騰。可一到秋冬季節,小溪就乾枯見底了,正是古雲:「易漲易退山溪水」。此時是捉魚蝦的好時候,20世紀60年代沒有農藥,自然環境適合魚蝦繁殖。有墨蒿魚、刺條魚、鯽魚、目蝦、小米蝦、泥鰍、黃鱔、螃蠏等,較深的堰氹裡還有鱉甲。到了秋季,我常同哥哥們去灌氹捉魚。把上面的水截斷,用盆或桶戽水,戽乾後就可捉撈魚蝦了。看著魚蝦跳躍的樣子十分高興。就這樣一個氹一個氹地不停地清理 水氹,也不怕中午灼熱的太陽,乾勁實足。一個上午有時能捉上小半桶的魚蝦。可如今小溪裡經常被人用電打及稻田噴施農藥,溪裡魚蝦基本絕跡了。在這裡呼籲人們都來保護自然環境,保護生態平衡。

砍柴做家務逐漸成長。我家雖是山區,但照樣沒有柴燒,因處極「左」路線時期,搞大躍進,大鍊鋼鐵,把山林樹木全部砍伐怡盡,煮飯靠割點毛柞柴。我家有6人生活,燒柴量大,父親做木匠長年在外,兄長們要出集體工,沒有時間砍柴,每逢放假,我就跟小夥伴們上山砍樵。到了暑假打柴更多,屋前地坪堆起高高的柴垛,有時候還同小夥伴們送柴至橋西燒磚瓦的窯棚裡賣個零花錢。

我母親勤勞儉樸忠厚,她要承擔家裡的所有家務事,洗衣做飯,還要做摘茶種菜等農活,一生勞碌奔波。一到摘茶季節,我常幫媽媽去摘茶。隊裡分給我家自留地上的茶蔸都是稀散不成塊的,摘茶時母親告訴我:採摘前用棍子撥動一下茶蔸,防止有毒蛇藏內,然後左手扳著茶桿,右手選新發的嫩葉捏取。母親動作快,半天能摘5--8斤青,我只能摘1斤多。然後將鍋裡的水燒至70度左右,把茶葉洗乾淨放鍋裡焯,再撈出放門板上或盤箕中攤開,稍冷卻後由我來踩,踩茶也是一門技術活。總口訣是:「前腳對後腳 ,腳跟對腳凹,旋扭成團不鬆勁。」將茶葉扭成一團反覆揉搓後,將茶葉用手掐緊擠乾茶汁,甩開散落後再踩一次,再擠乾水分,反覆搓散開,莫使成坨,散開後鋪放茶坑上就可以了。會踩茶的人,待茶烘乾後非常細嫩成條。我初學時踩出來的茶葉似雞屎坨,很不雅觀,時間一久自然也學會了。後來回憶此事,曾吟農家採茶詩一首:穀雨萌芽葉細長,適時採摘趕農忙。水撈腳踩烘乾後,品味芬芳客喜嘗。載《天嶽詩詞》2005年13期。

通過做這些瑣碎的家務事,逐漸認識到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確實不容易,為求生計日日奔波,尚且食不果腹。因而使我深深懂得:要珍惜人生,珍惜今天的美好時光,努力奮進。感恩黨使我們能過上太平日子,感恩父母給了我生命,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

閑趣舊時光

曠野山村,時光靜好。澗水叮咚,百鳥呦鳴。人們如果養老居此是最佳勝地。可農民白天除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外,再無其他的娛樂活動,在這僻靜的山村過著寂寞單調的枯燥生活,對朝氣蓬勃的青少年來說感覺太乏味。過去晚,上還可請人唱本皮影戲樂一樂,可在「文革」中卻當作「四舊」被掃掉了,山村深處死水一潭。到了春節期間,為改善一下農村氣氛,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青年人玩起了傳統的玩龍舞獅,隊伍活躍於鄉村之間。我們小孩子都喜盼過年,既有夥食的改善,還能穿件把新棉衣,一到了大年夜,孩子們就背著袋子,提著燈籠去各家各戶向叔伯奶嬸辭歲,叔叔阿姨們大都準備了一些茴膏、茴片之類的果子,分給孩子們吃。正月初一就同小夥伴們一起去拜年,我因吃多了那些茴膏片,引起了口澀,不想飯吃,直到正月初三日清晨起來,肚子特別飢,找媽媽要吃飯,可哪有這麼早的飯呢,媽媽只好端來一碗米湯給我喝(以前煮飯是撈米的),才緩解我的飢腸轆轆。

正月耍火龍是我們小孩子一件十分愉快有趣的樂事。用稻草紮成龍頭龍身龍尾,用一根木棍插進每一節的稻草內舉起,一人舉一節,每節稻草上面插1-3根香燃著,有時扎三節,有時扎5節不等,看組織的人數多少而定。到家家戶戶堂屋裡繞圈圈耍火龍,安排1至2人接風,即討賞錢。大家都興緻勃勃,熱情高漲。白天耍,晚上也去耍,當天賺的賞錢當天就分光,十分開心愜意。

60年代後,上面組織了電影放映隊,輪流到各大隊生產隊放映,這對山村農民來說是一件新鮮事物,老少都趕來看,我和小夥伴們更是積極,早早趕場,坐在螢幕最前頭等候,未開戲時,就同夥伴們在戲場裡嬉戲歡鬧。那時節電影都是很正規的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如「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地雷戰」等。雖然當時戲裡的內容和具體情節我都不太清楚,國語也聽不懂,只好請大人給我講解才知道 ,但仍喜歡看。青年人不甘居山裡的寂寞,趕場到鄰隊去看電影,如附近的橋西大隊,板江的小水大隊,甚至到南江集鎮去看,於是我也跟著哥哥姐姐們一起去,特別是小水大隊,要翻山越嶺,看完回來晚上11點才到家,在路上聽他(她)們講述電影裡的故事,談笑風生,渾不覺累。如今雖然家家戶戶有電視看,但遠沒有了與夥伴們在一起看電影那種開心快樂的感覺。童年舊時光已經成為遙遠的記憶了。

現在父母已作古,我亦頭髮花白,每當回憶起這些舊時往事,倍感親切,無比興奮陶醉。每次去學校接孫子回來時,在路上斷斷續續的給他講些我的童年往事,教育他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立足本職,胸懷世界,希冀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特抒感憶童年詩一首:

憶我舊時光,童年事未忘。

求知於廟學,玩水捉迷藏。

採藥當樵子,跟人趕戲場。

含怡孫弄樂,聊話少嬉狂。

無服早花老,吟哦意氣昂。

依稀今曉夢,回看鬢斑霜。」

(註:廟學即小學設在金錢庵廟裡學習)

作 者 簡 介

歐陽樂義,《嶽陽日報》《洞庭之聲》特約記者, 嶽陽市作協、詩詞協會、楹聯協會、湖南詩詞協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著有散文集《六十拾零》《浮生漫記》,在全國、省市縣報刊雜誌及網路公眾平台發表文章2百多篇、詩詞聯700多首(副)。 時有散文獲獎。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