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深讀 | 秀美的羅琴山下,一群孩子這樣長大……

暑假時光

在距離市區約15公里的羅琴山腳下

有一群孩子

雖沒有父母的陪伴

但這些樂觀、懂事的苗族留守兒童

卻有著不一樣的快樂暑假

多年前,他們的祖輩父輩闊別家鄉,遷居到陽江市江城區雙捷鎮樂安村周邊一帶,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這個來自雲南、廣西等地的遷居群體仍維持著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同時積極地適應著當地的風土人情。

這些在陽江出生成長的苗民兒女與美麗的羅琴山融為一體,在這個天然“氧吧”裡成長,看書畫畫、嬉戲追逐、一起做遊戲、為老人分擔家務……對他們而言,近兩個月的暑假,是成長軌跡中一段向陽生長的童年時光。

樂安村的兒童快樂奔跑

雲南、廣西苗民自主遷居陽江

上世紀90年代,一位來自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的姑娘嫁到茂名電白,在親戚朋友的帶領下,她偶然來到位於樂安村的紅十月農場,看到滿目好田好地,這位苗族姑娘很是心動。回鄉後,她將這一消息告訴族人。聽聞廣東陽江有這麽好的田地,首批20多戶苗族人家遷居樂安,與當地村民簽訂了長期代耕協議。隨著村帶村、親戚帶親戚,越來越多雲南和廣西地區的苗族人遷居樂安。

羅琴山下的小村莊

雙捷鎮樂安村委會雲南籍幹部陶劍榮介紹,迄今,約有近2000名來自雲南省廣南縣、丘北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西林縣的苗族同胞,在過去20多年間陸續遷居到雙捷鎮的樂安村、茶水村,白沙街道的石河村、光華村,陽西縣程村鎮紅光村等地。陶劍榮說,僅樂安村現在就有1100多名雲南籍苗民,100多名廣西籍苗民。

在325國道邊上,始建於1958年、依山傍水的樂安小學,學校設學前幼兒班和一至三年級。今年放暑假前,共有70名學生在校就讀,其中66名為苗族留守兒童。

年邁的奶奶來接放學的孩子

獨立堅強,自由成長

2017年8月底

執教30多年的老劉來到樂安小學擔任校長

兩年時光

他深入了解了這些苗族孩子的家庭

老劉介紹:“這些雲南籍家長生活比較艱苦。為了養家,大部分壯年離村到陽江市區、平岡鎮或珠三角城市打工,留在家裡的平時什麽雜工都做,除草、砍木、挖藥材等等,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比較缺乏。”曾在樂安小學任教40年時間、現已退休兼任校園保安的陳登參告訴記者,在他印象中,雲南學生家長大多出外工作,孩子在學校像“寄讀”。

樂安村多由祖父母照顧孩子

父母常常不在身邊

反而讓這些苗族孩子身上多了一份堅韌

自小生長在陽江的好山好水裡

也讓他們心胸開闊,自由成長

7月5日,記者來到雙捷鎮中心小學樂安分教點(即樂安小學),恰逢孩子們剛剛考完期末測試,興奮地等待著放暑假。此時正是雨後,地上還有些濕,皮膚黝黑的苗族學生們散布在各個角落玩鬧,幾個小女生在教室裡席地而坐,玩著拋石子的遊戲;十來個孩子在教學樓前牽著手轉圈圈,還有的孩子機智地用膠布把紙包成“球”,分隊玩起了躲避球;兒童樂園區的滑梯還有些濕意,卻絲毫不影響孩子們爬上爬下的興致。不少孩子打著赤腳,在校園裡四處奔跑玩耍,盡情地展露他們天真又帶點“野性”的一面。

樂安小學的學生在課間玩遊戲

老劉介紹:“放暑假前是自由活動課和最後一節暑假安全教育課。”由於苗族家長平時在家都跟孩子講苗語,他們也不大跟當地人來往,所以苗族孩子剛到學校不易跟人溝通。“但孩子們都單純可愛,會聽老師的教導,久而久之也都跟老師和同學變得熟絡,大家打成一片了。”老劉說。

快樂的校園時光

樂安村的苗族家庭

基本都養育多個子女

生活的重擔常讓父母無暇顧及子女

這些留守兒童比同齡人更顯懂事

九歲學會做飯給外公外婆吃

家住羅琴村的田豔蘭今年10歲,在樂安小學讀二年級,早在她剛出生時,親生父親就不在身邊。後來,媽媽到陽江市區打工,家裡只剩下外公外婆陪伴她。臨放暑假前,這個眼神清澈的女孩告訴記者:“很想爸爸媽媽,但家裡有外公外婆陪我,媽媽也會經常打電話回來,我也不覺得孤單。”

暑假期間,懂事的田豔蘭白天跟著外公外婆出外打打散工,傍晚回家就幫忙生火做飯。“我9歲就開始會做飯給外公外婆吃了。”田豔蘭一臉自豪地說道。老劉說:“田豔蘭的父母不在身邊,她顯得比同齡的孩子成熟,說話伶牙俐嘴,我們都說她長大後會很能乾。”

田豔蘭

暑假自學英語補齊不足

高橋村(也稱垌仔村)是樂安村下屬一條雲南苗族人群居生活的自然村,依海拔448米、山谷兩側森林植被豐富的羅琴山而居,七八戶人家把家安在了山腳下的低窪處。

樂安分教點三年級學生楊彩霞就住在這裡一處鐵皮屋裡。7月8日下午,記者和老劉來到楊彩霞的家裡,這個乖巧、堅強的女孩主動上前打招呼說:“媽媽上山砍木去了。”家裡只剩患有老年癡呆的奶奶作伴,楊彩霞依然不失笑容,借著室外投射進屋內的陽光,她在桌子上鋪了一張白紙,準備把自己剛畫好的小熊剪出來做貼紙。

楊彩霞

老劉說,楊彩霞這個學生很乖,期末測試數學差幾分就滿分了,語文也不錯,就是英語成績差一些。關於暑假計劃,楊彩霞靦腆地說道:“就是幫著家人乾活,然後自己在家看看英語書。”

村民居住的房子

專家呼籲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苗族孩子們獨立堅強

但因家長無暇照顧

加上學校沒有學生食堂,吃油炸或膨化食品

成了這些苗族農村留守兒童的日常

今年6月

雙捷鎮衛生院到學校檢查學生成長髮育情況

發現大部分兒童營養不良

與同齡兒童相比顯得個子矮小

尤其是齲齒情況嚴重

快樂的童年

在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教育環境逐漸完善,然而校園文體老師仍為緊缺。老劉說,樂安小學的辦學特色是向民族文化舞蹈和趣味足球方向發展,但目前學校缺乏這類人才,希望有社會志願者能支持和參與進來。

讓老劉憂心已久的還有學校飯堂的問題一直懸而未解。所幸,不久前,團江城區委、廣青科技有意為學校捐建食堂,計劃近期開工。老劉告訴記者,如今,擺在他面前的另一個任務是如何給孩子提供免費營養餐。“營養餐直接關係到孩子們的身體健康,希望有更多社會慈善機構和愛心人士關注這些苗族留守兒童,幫助他們茁壯成長。”老劉滿懷期待地說。

專家觀點:

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陽江市特殊教育學校副校長向儀洪表示,每一個孩子在童年時期,最害怕的是缺失安全感,對此,現實中不少父母應該進行反思。不管是社會還是老師,最主要的是要關心和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讓孩子感受到快樂和溫暖,傳授給孩子更多的學科知識,幫助孩子養成生活技能,提供多途徑、多平台讓孩子展示自我風采,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策劃|黃仁興

統籌|梁小可

文字|許倩

圖片|李向東

視頻|李向東、陳建華

編輯|周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