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40歲青壯年6成有頸椎病,這個小動作最傷頸椎

近年來,頸椎病的發病趨勢越來越年輕化,許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早已成為頸椎病的「階下囚」。有研究指出,全球60多億人口中,頸椎病的患病人群高達9億,僅我國就達到2億以上,20-40歲的青壯年頸椎病患病率就高達59.1%。

如此高發的頸椎病,其發病誘因到底是什麼,該怎樣最大程度的保護頸椎,避免得頸椎病呢?記者採訪了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骨傷科謝林教授來談談頸椎病的來龍去脈及預防保養。

長期低頭致「C」型頸椎彎曲變形

人體的頸椎由7節椎體組成,從第二節椎體開始,椎體與椎體之間有5個關節相連接,除了椎間盤和2 個關節突關節外還有2個鉤突關節。人類的頸椎經過進化呈現出了前凸後凹的「C」型結構,當處於這個位置時,頸椎與周圍的神經、血管、韌帶、肌肉等組織能夠和平相處。但如果長期低頭,則會將C字型頸椎逐漸拉直,出現向前反向彎曲,此時頸椎的壓力集中到椎間盤前方,易造成椎間盤髓核向後方移位、突出,頸椎後方的肌肉或韌帶則會被動拉伸,發生形變。

低頭角度越大頸部肌群承受的壓力越大

根據槓桿原理,為了使頭部有更大的活動範圍,頸椎肌群需要輸出成倍於頭部重力的拉力,因此在我們低頭時,頸部肌肉承受了更大的張力,久而久之便會勞損肌肉,出現肌群疼痛、僵硬、痙攣等,且在頭部重力和頸部結構未發生變化時,隨著低頭角度的增大,頸部肌群的受力隨之增大。右下圖告訴我們當頸部前屈90度時,頸椎承受壓力將近是直立平視時的6倍。

頸椎周圍的軟組織都具有一定的彈性,但會因長時間低頭導致這些組織的彈性逐漸下降,甚至鬆弛、硬化、失去彈性,使得生理弧度難以自行恢復,肌群的緊張、勞損、硬化等是造成頸型頸椎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癥狀自查是否患有頸椎病

頸椎病的患者除了頸項部僵硬疼痛不適,還可能會出現偏頭痛、耳鳴、聽力下降、健忘、失眠甚至猝然昏倒。患者可通過自我或他人的檢查稍許判斷(非專業人員需謹慎)自身是否有頸椎性疾病,包括旋轉頭部以後眩暈癥狀會加重,休息足夠後會稍許緩解,勞累後加重等。

正確姿勢+肌肉運動

可以預防頸椎病

儘管低頭會誘發頸椎病,但並非不能低頭。平日一定要掌握好低頭工作的時間,一般低頭40分鐘左右要休息10分鐘,平時盡量墊高電腦螢幕、抬高手機,避免不必要的低頭活動。同時要保持良好的頸部姿勢,正確的姿勢是頭部位於「中立位」,從側面看耳朵與肩膀對齊並且位於肩膀的正上方。

除此之外,應該加強頸項部的肌肉鍛煉,做一些舒緩的頸部屈伸、旋轉運動,看小燕飛、放風箏、打羽毛球等經常仰頭的運動可以加強鍛煉頸部肌肉的力量,應該長期定量堅持。

當出現頸項部僵硬疼痛不適、偏頭痛、伴見上肢麻痛、行走不穩、眩暈等癥狀時,應及時至正規醫院診治。來源:金陵晚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