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若教師群體中“佛系”成主流,教育就會被拖入危險境地

周老師之後,有不少教師表示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會佛系一點:看到學生打架鬥毆,不慌不忙;遇到“奇葩”的家長,不爭不吵;被領導批評,不聲不氣;工作做得不完美,不急不躁。

他們似乎“看破”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的關係、教師與學校的關係,他們不與家長、學生爭執,不與他人理論,看到教學中一些不好的現象,也不會憤憤不平。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更多教師開始依據這個原則來處理教學一線的事物。而這恰恰是明哲保身的良方。有時候,他們被動卷入一些糾紛,也大多淡然面對。

人們把擁有“佛系心態”的年輕人稱為“佛系青年”,那擁有“佛系心態”的教師,就可以稱之為“佛系教師”。而“佛系教師”的持續增多,與學生管理難度增加,以及與家長溝通難度增加,有很大關係。

每個學生,在家裡都是“寶貝”,被父母捧在手裡,含在嘴裡。有些學生,在家裡是“土皇帝”,在學校是“小霸王”,管理起來很容易發生對峙。一旦發生不愉快的事情,天平總是向學生那邊傾斜,老師總要承擔很多的不確定的危險因素。比如文中開頭提到的周老師,其向學生賠償和道歉,僅僅是因為一次勸架。期間發生的諸多不愉快,和賠償道歉後留下的隱患,徹底壓垮了周老師。

如果周老師當時佛系一點,只是把學生打架的情況告知學校相關部門,讓學校組織專門人員進行勸解,而不是直接參與其中,大概不至於造成如此悲慘的結局。

所以,對教師而言,“佛系”一點,卷入的是非就少一點,自身安全系數就高一點。

不過,教師過於“佛系”,在教學工作上的激情就會明顯減弱。他們不會投入大量精力鑽研教學設計、研究課標精神,也不會努力去思考如何創設吸人眼球的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如此,教學論文的撰寫、學科課題的研究等,“佛系教師”都不會去追求完美,而是“付出十分力能做到100分的事情,只會出七分力,把它做到70分”。

教師變得“佛系”了,基本上只會把常規工作做到位,在開展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方面表現不太積極。有人說這是一種職業倦怠。其實,教師的職業倦怠,也是“佛系”的一方面。

在學生管理上,“佛系教師”更信奉“無為而治”。教學上的“無過”,教研上的“無功”,學生管理上的“無為”,是教師變得“佛系”的三個重要參考點。從這裡可以看出,判斷教師是否“佛系”的三個點,對教育的影響基本上是負面的。也就是說,若教師群體中“佛系”成主流,教育就會被拖入危險境地。

首先,教師的“佛系”會讓教育變得“蒼白”。教育應該是五顏六色的,是富有激情和創意的,如果教師變得“佛系”,教育就會漸漸失去顏色,教育的多樣性就會受到極大限制。

教師教學激情的喪失,以及用應付的心態看待工作和學生管理,使得教育各方(老師、學生、學生家長、學校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其次,教師的“佛系”會加深社會對教師職業的誤解。長期處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們,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幾個“不著調”的學生或學生家長,雖然這只是少數,但處理不好他們身上發生的問題,不僅會給整個班級的學生管理帶來諸多困難,還會給自己帶來危險。教師在面對這類問題時,選擇不嗔不怒、佛系待之,實為無奈之舉。不過,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在教學和學生管理上的“佛系”,會被冠以“不作為”的帽子。有學生家長直言“一些教師教不好學生,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變得佛系”。

綜上,無論是自身事業的發展,還是外界的評價,“佛系”對教師群體都沒有什麽正面作用。唯一的好處就是,“佛系”會讓教師的處境變得更加安全一點。然而,這對教育造成的傷害卻是巨大的。試著想一想,如果教學上和學生管理上的成敗榮辱,均激不起教師內心的波瀾,那教育會成什麽樣子?

這不是危言聳聽,當教師丟掉教育理想和事業追求,教育的前進就將變得舉步維艱,“教育會變得越來越好”也將會成為空中樓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