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扮演過一些觀眾熟知的角色,但觀眾並不知道我花了多長時間完成它們。回憶一下時間短的:《琅琊榜》中言侯12天,《我是特種兵之利刃出鞘》中蠍子19天,《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荀彧20天,《獵毒人》中楚會長7天,《麻雀》中李默群13天……這是我在劇組拍戲的時間,但真的只需要這些天數就可以嗎?當然不是。

  

我1987年開始學習表演,出演超過100部影視及舞台作品,從演第一個小龍套至今,已經32年。這個職業不僅需要天賦,更需要艱辛的付出,而演員只有用作品為自己正名。

  

有的觀眾因為《琅琊榜》中的言侯認識我。言侯身上彰顯的是一種士的精神,為知己為理想不惜付出生命,大家欣賞言侯大多因為這一點。表演中如何彰顯士的精神?都在細節中。比如,言侯闖一品軍侯府時,我先做了一個動作,把帽繩一緊,踏階而上。這依據的是《史記》:“君子死,而冠不免”。孔子的學生子路正冠而死,此時的言侯已經抱定決心,為捍衛道義可以舍去生命。正冠,表示他準備赴死。劇本的原詞是“君子一諾相隨”,我加了兩個字,“君子一諾,生死相隨”。創作,一定是參與了演員的個人意識、個人解讀。角色因為演員的主動參與而活泛起來。

  

演一個角色,就如同在他的生命裡走過。我和言侯生命的交匯處,是中國文字的精妙,是中國人的道德精神。實際上,所有角色的塑造,都離不開文化的儲備。我們每個人都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涵養,中國人的精氣神就在字裡行間。

  

這幾個月,我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在《鄰家詩話》,一檔詩歌庭院雅集節目。12期節目,12首詩詞,我們以雅集的方式,多元化呈現中國的琴、文、歌、畫、詩、舞、茶。絕美的詩詞曾溫暖了我們的先人,如今我們以心傳心,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牽系到中國古詩詞中,以期喚起更多人的文化記憶和文化自信。《渭城曲》,我深愛的一首詩,寫盡了難捨,寫盡了情誼。人這一生,無數的別離組合讓你在靜夜回味。“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獨特的一種。《垓下歌》,一段慷慨悲歌,一往情深。《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國人的少年英雄……《鄰家詩話》裡的這些詩詞,融入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體驗,常讀常新。

  

我是古詩詞愛好者,以我的一己之見,中國古代詩詞不應該是文人墨客的私藏,也不是高台講堂的談吐,它屬於每一個中國人。不論年齡、職業、學歷,人人擁有解讀詩詞的權力。當你的生活走到某一個路口,或者人生觸及某一個時刻,詩詞便會應景地出現在你身邊,伸手即可觸摸。《鄰家詩話》第一集,我們講“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概90%的中國人都會背誦這一句,但真正讀懂,是在你的生命跟思鄉關聯起來的時候。詩詞就根植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裡,它的生命力靠每一個人用生命體驗去解讀、去傳承。

  

我們的力量很小,但願意通過對古詩詞的讀解,呈現中國人最純正最善良的美好,傳承至今依然激勵我們的道德規範。希望這是一檔可以“回頭看”的節目,五年、十年以後,如果依然有家長或老師給孩子們播放這個節目,教他們這樣讀詩詞,將是我最幸福的事。

  

回想我入行的時候,沒有人說我們是明星,也沒有人說我們從事的是娛樂行業,我一直以文化工作者自居,將文藝創作視作文化事業。在我看來,包括演員在內,每一個文藝工作者都有一份傳承文化的責任。這種責任,在今天更為緊迫。這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人們的表達方式更多元也更自由。與此同時,我們數千年的精美文字,在一種好玩或者追逐風潮的心態下,被塗抹成了夾雜著英文和數字的網絡語言。中國有數千年的文字歷史,記錄相思,記錄失戀,記錄離別,記錄惆悵……我們有太多美麗精妙的文字,可以用來表達東方人的情愫,不應該被遺忘。這也是一個文化多元化的時代,中國越來越深入地走向世界,也希望世界越來越真切地了解中國。這個過程中,我們沒有必要為了迎合某種口味而失掉自我。“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只有尊重自己,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有了文化自信,才可能實現他信。

  

我願為文化傳承盡一份綿薄之力。

  

(作者為演員。任姍姍、任子樂採訪整理)


《人民日報》(2019年09月12日 20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